IT时报 -V2 时报快评-
2时报快评
  • ·没有赢家 “二选一”闹剧何时了?
  • ·10月1日起,在线旅游大数据杀熟被明令禁止
  • ·无标题
  • ·无标题

没有赢家 “二选一”闹剧何时了?

  

■潘少颖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的这句话似乎点透了如今商界本质,鱼和熊掌选哪个,衍生到现在就是“二选一”。
  电商平台一直是“二选一”重点,前有“猫狗大战”,后有“美饿之争”,最近相似的剧情再一次上演,而主角是爱库存和唯品会。
  9月3日,爱库存发布声明称,不断有商家反馈,唯品会明令要求商家不得与爱库存继续合作,强令商家下架在爱库存上的所有商品与活动,并对商家商品进行日常巡检;一经发现在爱库存上继续有售,唯品会对商家通告惩戒,甚至直接下线商家在唯品会上的所有在售商品,目前已有上百家品牌受“二选一”影响,而且范围持续扩大。
  战火升级,9月11日,爱库存又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广州市荔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交了实名举报函,举报唯品会不正当竞争。
  对于这场“二选一”投诉,唯品会的回应是“不属实”。
  上述是非曲直,有待职能部门进一步调查。
  事实上,每年电商平台关于“二选一”的大战总要有几个回合,只是往年“大战”爆发时机通常在618或双11等大促期间,这次只是提前了2个月而已。“二选一”现象往往出现在业务重叠的平台之间。以唯品会和爱库存为例,销售品类日渐趋同,两者皆起家于帮助服装类目商家在平台上清理库存,但也有一定差异,唯品会与综合性电商相似,爱库存则看重小店主的私域流量营销。
  同行是冤家,当同质化竞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二选一”便出现了,而商家、平台、消费者往往三败俱伤。
  商家的利益是最先受到影响的,商家不敢得罪平台,尤其是能带来流量的平台,这是他们生存下去的依赖。因此最终一般都会忍气吞声,选择一家大平台,在夹缝中求生存。爱库存提交的实名举报函中提到,今年8月,仅服饰类商家因下架在爱库存销售的商品就遭受了至少1.2亿元的销售额损失,如果照此下去,到年底,预计至少因此损失16余亿元。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商家而言,每个平台都有各自的优势,有的平台之间还能互相辅助。有商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唯品会上的销售额高,但退货率也高,且退货周期长,这些在唯品会产生的积压在仓库的尾货,可以通过爱库存清掉百分之七八十,缓解库存压力。
  每一次“二选一”,也有很多商家公开表态不愿站队,不愿陷入“二选一”的艰难选择,品牌自身、消费者、平台方都将受到影响,渠道缩水也意味着消费者选择的可能性减少。断臂求生,商家成了“二选一”竞争下的炮灰。
  或许对于平台来说,“二选一”是构建“护城河”最简单、粗暴的方法之一,如果平台想要通过“二选一”来达到一家独大的目的,结果可能并没有那么理想,甚至也会出现“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结局。“二选一”之后,新的竞争者仍会出现,被牵制的一方也并没有因此就落后,曾经在上升期被“二选一”的拼多多、京东就是佐证。法律执行上的缺失,也是“二选一”屡禁不止的原因。
  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电子商务法》中可以找到规范“二选一”的条款。但法律人士表示,就《反不正当竞争法》而言,虽然大多数“二选一”行为可被视为一般性不正当竞争行为,但一般性不正当竞争行为却没有对应的行政法律责任,执法机关无法直接依据该法处罚相关电商平台企业。
  2019年施行的《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不得利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以及技术等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在平台内的交易、交易价格以及与其他经营者的交易实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可电商平台大都意识到实施“二选一”存在法律风险,因而在使用这一方式时变得更加隐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商家难以取证,流量封锁、搜索降权等都较难取得直接证据。
  全球范围内对商业垄断的判定都是难题,互联网行业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了垄断判定的难度。截至目前,中国也没有产生一起互联网领域的反垄断行政执法查处案例。
  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对萦绕在行业内的“二选一”争端一锤定音,不管怎么样,一个干净、不玩“阴招”的商业环境对于行业持续发展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