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4 新闻产业-
4新闻产业
  • ·解锁“创新密码”工博会上看

解锁“创新密码”工博会上看

  

编者按
  智能、互联——赋能产业新发展,在“新基建”的国家战略之下,9月1519日举行的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此为主题,带来了一场“工业嘉年华”,向世界展示最“潮”的工业新技术、新趋势。
  造船业的“明珠”、北斗下的“无人农场”、千里之外的胃镜手术、园区里聪明的“无人物流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石,这些新技术、新产品不仅是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也对提振全球工业经济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500项首发新品创工博会之最
为新基建“打call”摘造船业“明珠”
IT时报记者郝俊慧
  突如其来的疫情,大大推进了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的步伐,本届工博会上,近500项新产品和新技术“首秀”,远超去年300项的首发规模。
  在这些首发首展新产品、新技术中,有些是中国首创、全球首发,充分展现中国制造力量的崛起,而另一些则是全球研发、国内首发,展现了参展企业对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的信心和期待。
“新基建”的底座
  今年是新基建元年,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新能源等被定义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类新型基础设施,本届工博会上,不少新品正在为新基建打下“底座”。
  5G综合杆,上海人并不陌生,在外滩、南京东路等市中心,已经可以看到这种新型灯杆,上面除了普通路灯之外,还搭载了交通灯、信号灯、摄像头等多种设备,随着5G规模化建设的普及,综合杆上开始出现了5G基站。
  在中电科的展台,记者看到的5G综合杆模型分为主杆、副杆、横臂、灯臂四大结构部件,为各类城市管理与服务设施提供了物理搭载平台,主杆顶端有一个黑色的5G微基站。工作人员介绍,已经和中国电信、华为在上海城区某些路段进行了试点,为5G基站留好了位置。
  国家电网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则开来了一辆移动储能方舱,类似一个大型“移动充电宝”,可以在紧急场景下满足不停电作业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纯电动新能源车逐渐成为主流,一旦半路上电量耗尽或者充电桩已满,也可以通过移动储能方舱的形式进行应急充电。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储能容量不同,一辆方舱可以确保2~4辆特斯拉的充电需求。
造船业的“中国明珠”
  如果说航空母舰、豪华游轮、LNG运输船是造船行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那么LNG加注船便是“C位出道”的第四颗明珠。LNG运输船是用于运输零下163度液化天然气的专用船舶,而LNG加注船,不仅要能运输,还要在海上为另一艘运输船加注液化天然气,有点类似飞机“空中加油”,危险性不言而喻。这艘沪东中华成功交付的首型18600立方米LNG加注船,是目前全球最大最先进的专业加注船,也是我国自主制造的首条加注船,在本届工博会上,它在船舶行业中获得空间信息产业产品类唯一金奖。
  沪东中华相关人士介绍,这艘船具有非常高的技术附加值,“18600立方米的造价约为7000万美元,换成载重吨的话,只有9000吨,而一艘15万吨的苏伊士邮轮,造价也不过6000多万美元。”
“类人”的机器人“无人”的工厂
  传统工业机器人被称为“笼子里的人”,因为没有触感,只会按照事先设定好的轨迹进行操作,一旦遇到障碍物,会“见神杀神见佛杀佛”,所以人类不敢和机器人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内作业。近几年来,更安全、更灵活的柔性机器人成为各大厂商主推新品。“无人”也是近年来的热词,在库卡展区,可以看到一个浓缩版的无人化智慧工厂,充电宝的贴标、打螺丝、打胶、组装4个工艺均由小小的机器人完成。
  2017年,美的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今年工博会,美的带来了首款由库卡中国自主研发、全球销售的KUKA KR 4 AGILUS机器人。作为“中国团队的亲儿子”,KUKA KR 4 AGILUS在设计时自然考虑了很多中国工业应用场景。
  据库卡中国产品线经理郝文斌介绍,中国很多工厂设计时没有空调,寒暑温度差较高,因此设计时特别将温度范围扩展到0-55摄氏度。此外,由于是中国本地研发,KUKA KR 4 AGILUS可以更好利用美的集团的资源优势。近几年,美的在机器人与自动化、工业互联网、智慧物流、工业园区智慧管理等领域布局甚远,可以和库卡做更多协同开发。
IEC主席舒印彪在工博会IEID建议:
能源电力一体化应上升为长三角发展战略
IT时报记者潘少颖
  夏风微凉,璀璨华灯映染夜空,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长三角地区,夏季用电高峰如期而至,供电缺口压力如何缓解?
  关于常规能源的互联互通,长三角地区一直在进行探索。
  在工博会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简称IEID)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主席、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舒印彪表示,长三角能源电力一体化已具备坚实基础,应上升为长三角发展的战略之一。
为电力一体化“背书”
  一体化和高质量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关键词,在舒印彪看来,能源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根据长三角能源的禀赋、经济发展的条件,实施电力一体化,促进优化配置,提高能源效率,对长三角率先实现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去年,长三角能源消费总量约8.1亿吨标准煤,其中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达32.6%,高于主要发达国家的电气化水平;长三角已建成互联互通的能源基础设施,在全国率先建成特高压骨干电网结构,拥有完善的煤炭运输体系和油气管网设施;长三角还具有能源市场化改革的先进经验,去年,长三角的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5300亿千瓦时,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这些都为长三角能源电力一体化发展奠定了的坚实基础。
  十年前,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世界上首条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远、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投入运行,四川向家坝的水电通过这一通道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
  现在,在苏州昆山花桥镇,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院设计、今年8月投运的东吴1000千伏变电站江苏侧第三台主变扩建工程,预计每年将向苏南地区多输送电量160亿千瓦时。其一期、二期工程先后于2016年、2018年建成投运,东吴1000千伏变电站是苏南电网和上海电网接受外来电力的重要支撑,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能源枢纽的再度升级。
  据了解,目前,长三角地区大型电力装备占全国总产量的1/3,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一半,海上风机产量占全国的60%。
能源电力如何转型
  一百多年来,随着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三大问题。为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能源转型,中国也把发展清洁能源作为能源转型的主攻方向。“预计到2050年,中国能源转型将达到三个50%,即新能源发电量超过5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50%,终端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超过50%。”但舒印彪坦言,要实现上述场景,挑战很大。
  按照舒印彪的设想,作为能源转型先行区,2035年,长三角电能消费占比应达到50%,率先进入高度电气化社会。2040年前后,长三角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及新能源发电占比超过50%,率先实现能源转型及电气化的目标。
  对此,舒印彪的建议是,在省级能源电力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区域能源一体化的规划,省级规划与区域规划要实现充分衔接;此外,要强化区域创新策略功能,面向能源转型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加快构建产业创新策源中心;三是加强国际能源转型合作,依托长三角对外开放优势,在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打造技术产业相互融合的生态。“应充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区域协同,以‘四化’(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为路径,打造‘三区’(能源转型示范区、科技产业引领区、开放共享合作区)发展高地,率先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舒印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