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3 时报独家-
3时报独家
  • ·平波缓进共享出行喧嚣后变得“冷静”

平波缓进共享出行喧嚣后变得“冷静”

  

原意解释为水流平稳,缓慢前进。狗年新解共享出行行业经过喧嚣的洗礼、政策的约束,已经慢慢平静下来,走上正规化、差异化的道路,不再是用打价格战一统天下。
  出门前,先约好网约车;最后一公里,骑共享单车……前两年的时尚慢慢地变成了现如今的日常状态。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共享出行分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目前约2.5亿用户每周至少使用一次共享出行软件,普及与活跃程度均处世界前列。
  同时,共享出行在政策约束下,也变得越来越规范。如在网约车行业,从业人员和车辆日趋规范,各平台间的竞争也从低价厮杀转向提升服务品质和安全保障。而被称为考验国民素质的共享单车,横七竖八、“缺胳膊少腿”的现象也有所减少。
  互联网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企业做到第一才有肉吃,其它的可能连汤都没得喝。谁都想成为第一,所以战火并没有彻底平息。在南京等地,因美团的跨界入局,网约车市场再次打起了价格战。共享单车行业也并不轻松,越来越多的非头部企业关门、倒闭,强势的摩拜和ofo也存在着一定的困境,有业内人士分析“现在共享单车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刻”。
  虽然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同属于共享经济,但从当下的格局来看,两个市场并不相似。经过一系列试错之后,网约车市场的基本格局已定,即使有小打小闹的“价格战”,也不会颠覆总体格局。AI也正在助推网约车行业的发展,海量数据、智能调度、路径规划等创新技术是这个行业中的各大平台“去同质化”、呈现出差异化的根基。甚至,网约车平台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出行服务平台,它们正成为智能交通服务的综合提供商。
  正在经历“阵痛期”的共享单车市场,行业分水岭已现,二三线共享单车企业纷纷“阵亡”,市场上只剩下共享单车巨头时,最终的结局是走向合并,不过在短期内还是会各自为战。记者潘少颖
鸡犬不宁
区块链在躁动人心在躁动
  原意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狗年新解区块链概念大热,既让人看到实现财务自由的机会,也给金融集资诈骗提供了温床的可能,尽管有政策强势监管,但全球性市场让交易无法完全封堵。2018年,这样的局面可能会继续,一边是强化规范,一边是继续热炒,身处其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心神不宁。
  刚刚过去的2017年,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数字货币在金融科技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2018年,这股热潮没有停息之势,反而愈演愈烈,甚至有人宣称“2018年是区块链元年,颠覆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区块链、比特币、ICO,这些名词背后的求富之路“乱花渐欲迷人眼”,老玩家、新“韭菜”则在这场资本游戏里“几家欢乐几家愁”。去年4月,ICO热潮在中国兴起,代币项目、ICO平台、
  交易所纷纷出现,比特币价格也一
  路水涨船高。为
  防控金融风险,相关部委去年9月联合发文,严禁ICO,关闭国内交易平台。这股热潮因此沉寂数月。不过到了2017年12月,区块链热潮回归,“一币一别墅”“持币是信仰”等洗脑话语让大量“韭菜”纷纷入场。
  在此态势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继续强势监管政策,比如韩国、美国、印度等。比特币价格随之跌落,目前在5万元人民币左右横盘。尽管如此,圈内资深玩家依旧坚挺比特币,最近币圈大佬“宝二爷”郭宏才呼吁“要用90%的财富all in进来才有可能实现财务自由。”
  这是民间关于区块链等数字货币的经典逻辑,所有的卷入者都蒙眼狂奔,或无法下车或不愿下车,至少在2018年,车上的人们多数都愿意相信,前路依旧光明,因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游戏。
  但政府的强势干预,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这个游戏的规则,政策之门紧闭,抬升了进入门槛,令更多局外人望而却步,没有实际应用的区块链概念股也纷纷退场。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国家监管之剑旨在斩断假借区块链之名而进行的非法集资,并非反对金融科技创新本身。目前,工信部等多个部委及国内外多家行业巨头都组建专门团队或实验室,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
  国家队入场、新“韭菜”流散、老玩家坚挺、多国政府表态又观望,由区块链演绎的年度大戏在2018年依旧会是金融领域的主场,也将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有人盲目相信、有人骄傲宣讲、有人忐忑期望、有人黯然离场,狂热的资本游戏必然令每个身处其中的人们心神不宁,它不确定,因政策、也因人性。
  记者汪建君
万象更新
更多创新让手机走出同质化
  原意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狗年新解在手机产业走向成熟的同时,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狗年是新的开始,在全面拥抱5G的同时,手机上下游产业链都在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并商用,一款全新工业设计手机很可能在2018年到来。
  回顾2017年手机产业,全面屏无疑是最大热点。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手机还称不上是全面屏手机,称它们为超高屏占比手机更为合适,“刘海、额头、下巴”依旧存在。
  2018年,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真正的全面屏手机将会出现。传统的指纹识别技术与全面屏格格不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上游产业链多家厂商发布了屏下指纹技术,并发布了工程机样本。今年手机行业革新的第一炮,便是搭载了新思芯片组的vivo屏下指纹手机已商用量产。而且,光学与超声波等屏下指纹技术正在快马加鞭加速商用,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所有的旗舰机都可以触摸屏幕实现解锁。
  同时为了弥补屏下指纹研发带来的时间差,多款全面屏手机开始支持人脸识别。虽然大多技术是基于二维平面,不过iPhone X的Face ID基于三维成像的图像识别技术是例外,准确率比Touch ID高20倍。据悉,目前国内不少模组厂都在进行试验,为明年3D视觉在安卓手机上的应用做准备。
  除了全面屏,折叠屏也是外界在2018年对于手机产品的一大期待。
  目前,除了中兴率先推出了首款双屏折叠手机Axon M外,三星、苹果、华为等厂商都申请了可折叠屏幕相关专利。其中最值得期待的是三星革命性新品折叠屏Galaxy X,外媒预计将在2018年亮相,如果消息属实,屏幕变化带来了全新的ID设计,无疑这是手机界又一大重量级更新。
  另外电量不够用,是用户在使用手机产品时的一大痛点,用户期待在2018年这一难题能够得到解决。石墨烯材质研发,让梦想照进现实。石墨烯电池不仅重量仅为传统电池一半,成本还比锂电池低70%,而且这种电池寿命长,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充满电,并在不同温度环境下保持超高稳定性。这也就意味着,石墨烯电池应用到手机之后,消费者不用担心电量不够用,即使在严寒的北方,“冻关机”的情况也将成为历史。
  记者戚夜云
趔趄而行
生物识别技术安全问题凸显
  原意 出自《老残游记》第六回,形容身子歪斜不稳地走路。狗年新解 各种生物识别技术将在2018年全面大爆发,但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尚未完善,各种隐患也将随之出现。
  随着苹果在iPhone X中首次取消指纹识别,引入脸部识别解锁以来,“生物识别”2017年在大众生活中掀起了巨大波澜。可以预见的是,2018年及之后,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甚至静脉识别等多种技术将在现实中应用,由此引发的安全隐患也可能会集中爆发。
  相对于传统数字密码操作复杂且容易被遗忘,指纹、脸部、眼睛虹膜作为验证方式操作起来更简便,部分国产手机甚至以一秒钟可解锁作为卖点。
  不过硬币都有两面,手机厂商提升操作便捷度背后的代价是安全系数的降低。手机中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甚至是虹膜识别都存在被人“仿造”的高风险。
  活体检测是提升生物识别安全性的关键,但是普及活体检测并非易事。目前,已经可实际推广使用的活体检测技术——近红外活体检测,对硬件要求很高,比如需在手机正面配置两个摄像头——单个摄像头目前还很难实现彩色光活体检测。手机的整体布局设计会因此发生改变,在时间、人力和财力上都需要漫长准备。
  对于国内手机厂商而言,“快速复制”一项新技术作为卖点的效益显而易见,从全面屏到指纹识别,再到人脸识别,都验证了新技术带动新市场的硬道理。但要让一项新技术成为真正过硬的技术,则要多几分匠心独运。国产手机在平衡成本和收入的过程中,引入真正活体验证技术将经历漫长过程。即便是目前看似成熟的指纹识别都存在安全漏洞,“安全性”不得不让位于“便捷性”,更何况是脸部识别等这些尚不成熟的生物识别技术。
  2018年应用于手机行业中的生物识别技术,其安全性并不容乐观。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被人脸识别、屏下指纹识别、静脉识别等等新技术所标榜的新机推陈出新,安全事件也可能频频爆发。其实,现在已经出现了安全隐患苗头,个人静脉信息可被盗取、隐形眼镜加工后可造成假虹膜。2018年,这些攻击手段肯定会不断升级,我们能拿什么来抵御呢?或许,数字密码在很长时间内依然是最安全的解锁方式。
  记者章蔚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