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 时报要闻-
V1 时报要闻 下载阅读 下一版
1时报要闻
  • ·徐汇西岸将成人工智能新地标
  • ·重磅导读
  • ·共享汽车新政下周实施

共享汽车新政下周实施

车载人脸识别尚不成熟 车企恐难按期完成改造

  

IT时报记者潘少颖 见习记者刘慧莹
  距离6月12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发布《上海市小微型客车共享汽车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发布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上海多家汽车分时租赁(又称“共享汽车”)企业加快了“改造”的步伐。根据细则规定,为了规范本市共享汽车的运营,车辆不仅要是“纯电动汽车”,还要安装“安全三件套”——GPS、人脸识别和应急报警装置。
  如今,根据细则明确的实施时间7月15日还有一周多时间,留给共享汽车企业的时间非常紧迫。虽然人脸识别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多行业,但在共享汽车车辆上的应用并不多,据《IT时报》了解,现有的车载人脸识别装置识别率还不够高,要想规模化普及,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技术改造和成本投入,目前国内最大的共享汽车公司EVCARD正在试行多种人脸识别方式,预计8月底才能完成改造。
照片难“蒙混过关”
  “细则中的要求对共享汽车企业的成本、技术压力过大,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考虑共享汽车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分批地推广新规,给共享汽车企业缓冲的时机,便于我们技术落地和改装存量车型。虽然EVCARD已经在行动,也有了大致措施,但由于规范要求的时间节点比较仓促,可能在硬件安装上会有问题。”EVCARD首席营销官黄春华这样对《IT时报》记者表示。
  据《IT时报》记者了解,对于即将投放市场的新车型,其技术部门开发了二代车机项目,涵盖了人脸鉴权、一键拨叫客服等功能,基本能满足规范要求,但对于存量车型,技术部门正在设法采用低成本的嵌入式人脸识别技术解决对用户的认证问题。“嵌入式人脸识别算法对硬件的要求并不高,硬件加算法可以封装成一个‘小盒子’,安装在存量车型的仪表盘下方、驾驶员底座等相对隐蔽的地方。用户上车后,摄像头会对用户拍照,该照片会和后台用户注册时拍摄的照片在‘小盒子’里进行比对,结果通过车载T-Box(车联网系统)上传后台确认。”EVCARD技术总监徐国荣向《IT时报》记者解释说。
  人脸识别技术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调戏”过它,比如用一张照片或者用双胞胎考验它的“智商”,有时,人脸识别也会被“调戏”得云里雾里,分不清真假。那么,在共享汽车上安装的人脸识别装置能具备“火眼金睛”的功能吗?
  徐国荣告诉《IT时报》记者,车载端用的人脸识别算法不是活体检测,称之为真人检测比较合适,主要是依据真人3D模型的算法,照片是不可能骗过系统的,“目前,嵌入式人脸识别算法的准确率低于90%,因此还要进行更多的训练。”
  作为一家物联网智能视觉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宇泛智能创始人赵弘毅也肯定了这种说法,他告诉《IT时报》记者,从技术上说,装在共享汽车上的人脸识别系统和门禁系统差不多,现在基本都可以做到普通照片不过关,但如果是极为相似的双胞胎,现在的技术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共享汽车上的活体检测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实现,比如使用车辆的过程中,摄像头一直开着,通过摄像头既可以实时抓拍用车者的形象进行比对,又可以监测用车者的状态,防止疲劳驾驶等。”不过,赵弘毅也表示,如果全程监控用车者,难免被用户认为隐私受到侵犯。
成本可能会影响普及速度
  细则的出台意味着共享汽车公司要对现有车辆进行改造,也意味着要增加更多的投入。
  EVCARD正在研发的新车上,将采用二代车机系统,其中人脸鉴权采用了旷视科技的算法。当用车者坐到驾驶员的座位上,会听到“验证身份”的语音提示,如果验证失败,车辆将无法启动。此外,摄像头还对抽烟行为进行监测。“目前,二代车机的识别率可达到95%~96%,当达到98%以上,就可以落地应用了,不过每辆车的成本要比原来增加1000~2000元。”徐国荣表示。
  如果在存量车辆上进行改造,共享汽车公司较为倾向于嵌入式人脸识别设备,主要投入是前期的硬件设备成本。
  EVCARD正在和一家为公安系统做过人脸鉴权的服务商洽谈合作,在存量车上安装嵌入式人脸识别设备,大约每台的价格在300~500元。但目前还没最终确定服务商,因此存量车辆的改造预计最早也要到8月底才能完成。
  尽管本细则是上海地方规定,但目前并不排除全国其他地方会仿效。EVCARD在市场上的存量车数量接近30000辆,以每台车安装一个300元的嵌入式人脸识别设备再加上一个100元的摄像头为例,至少投入上千万元的资金来进行硬件方面的改造。“另外,再加上改车的人工成本、投入的开发成本、车辆无法运营的沉没营收成本、时间成本、后续维护费用等。”徐国荣告诉《IT时报》记者,增加人脸鉴权后,现有App也要做升级迭代开发。
  依图科技相关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尽管依图尚未涉足车载人脸识别应用场景的合作,但像金融、安防等对误识别率容忍极低的领域都已经实现人脸识别应用落地,说明车载人脸识别系统在容错率方面足以达标,未来的规模化普及主要受制于市场规模和车企对车辆成本的把控。“现在只收硬件的价格,但后期会产生维护费用,因为车企不一定有维护能力。”赵弘毅告诉《IT时报》记者。在赵弘毅看来,现在共享汽车企业对于人脸识别的要求主要是判断开车者和注册者是否为同一人,这个功能相对简单,但如果系统要和公安系统对接,成本就会显著上升。“细则主要出于安全和防恐的需要,防止非法分子利用公共服务车辆进行危害社会的举动。在杭州,出租车基本都装了摄像头,可以巡查司机的违法行为,对一些列入公安黑名单的人进行识别。”赵弘毅举例说,共享汽车也是如此,人脸识别关注的并非只是司机,还包括乘客,和公安系统对接后,可以对共享汽车上的人和公安系统中的高危人群做比对。
  徐国荣也向《IT时报》记者表示,虽然目前EVCARD系统尚未和公安系统对接,但出于社会安全的考虑,和公安系统对接是未来的趋势。
网约车市场更大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门禁、考勤、闸机等越来越多应用场景采用这种技术。
  EVCARD的二代车机研发和旷视科技合作,而在存量车辆上采用哪家企业的设备却让徐国荣伤透了脑筋。“虽然嵌入式人脸识别设备技术上并不复杂,但实践起来比较难,市场上鲜有成熟的产品,对一些个性化的要求也难以实现。” 下转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