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4 上海篇-
4上海篇
  • ·上海向全国AI高地进发

人工智能22条筑巢引凤,20个AI项目入沪,3大数据库开放

上海向全国AI高地进发

沪上高校提供的“人才流”成为吸引AI公司落户的重要优势

由城市数据驱动城市应用是上海成为“AI之都”又一大关键因素

  错过了互联网,上海不想再错过人工智能。
  3年前,《IT时报》曾预言,上海的创业文化也许不如北京浓郁,但可以创新,创新能够开辟新的疆域。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千禧年后,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世界;而在未来,人工智能将导演下一个巨变。
  如今,上海找到了这块新的疆域,“人工智能22条”筑巢引凤,20个人工智能项目落户上海,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喊响了“AI@SH”的行动口号。
  “未来,上海这个超级大都市将会被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和IoT(物联网)真正改变。”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说道。
  同一天,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规划政策《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也就是“人工智能22条”,聚焦人才、数据和资本三个方面。IT时报记者孙妍图东方IC
一人一策谋人才“AI 22条”筑巢引凤
  2015年,上海发布了“科创22条”,3年后,上海又发布了“人工智能22条”。
  对比两者,《IT时报》记者发现,上海善用政策来“谋人”,“科创22条”首次提出获得一定规模投资的创业团队核心人才可直接落户的优惠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上海拥有先进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这对高端人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此次,新颁布的“人工智能22条”则更为聚焦个人,人工智能人才和核心团队将纳入上海市“人才高峰工程”,并以“一人一策”的方式,为人工智能人才在上海的创新创业、工作生活等提供保障措施,并配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
  根据Linkedin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数据,国内1/3的AI人才汇聚在上海。AI人才的主要来源是高等院校,在这一方面,上海具有先天优势。
  近年来,很多人工智能企业中的“潜力股”,都将总部设在了上海,他们看中了上海高校聚集,可以持续输出高端人才。
  在2018人工智能大会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未来一定不是机器代替人,而是人机耦合。而人机耦合这个项目,正是科大讯飞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一起研究的课题。同时,科大讯飞和同济大学共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AI+脑科学。
  商汤科技CEO汤晓鸥也表示,AI最核心的是人才培养。商汤曾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世纪中学一起出版了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高中版教科书,现在全国有近百所中学采用了这本教科书,AI从娃娃抓起。另外,在商汤的倡导下,“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在上海成立,作为常设总部,上海将汇聚全球“最强AI大脑”。
  在2018人工智能大会上,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宣布,微软亚洲研究院落户上海。他向《IT时报》记者透露,此举正是看中了上海是高端人才聚集地。
一区一拳筑集群,20个AI项目入沪
  在“人工智能22条”发布的同时,20个AI创新项目落户上海,包括阿里巴巴、百度等8个AI创新中心,腾讯、华为等8个AI创新平台,微软、亚马逊等3个AI研究院,以及1个百亿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分别与市经济信息化委、10个区、3个科研院所以及MIT全球产业联盟签署合作协议,简称为“1+3+8+8”。
  其中,亚马逊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将集聚全球AI人才,参与和开发开源深度学习框架生态系统;微软上海研究院暨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重点开展AI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百度(上海)创新中心专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创业服务,全面开放110项以上的AI能力;G60脑智科创基地将建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功能平台;商汤科技加速构建新一代AI超算中心,未来可超过“50亿亿”次每秒算力。
  在2018人工智能大会召开前夕,蚂蚁金服、腾讯、小米相继与上海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如今20个AI项目同时入沪,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
  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一直是上海特色。在人工智能产业的部署上,上海仍旧发挥了这一特色。上海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700亿,预计到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将形成千亿规模。那么,上海将如何合理布局这千亿规模产业呢?
  据《IT时报》记者了解,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已经集聚了近300家相关企业、投融资机构及科研院所。未来将建立千亿级的产业基金、开放TB级的公共数据集、形成60个深度应用场景、打造3-4个人工智能特色小镇和5个人工智能特色示范园区。
  在上海青浦、松江、临港的工业园区,到处可见机器人工厂,在这里,全国一半的工业机器人都打上了“上海制造”的标签,从研发、生产、系统集成、检测认证到服务应用,机器人产业链正在形成。
  截至2017年底,上海拥有机器人及系统集成相关企业100家。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悉数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国内知名机器人企业也纷纷登陆上海,新松机器人在上海设立国际总部,彩虹鱼等企业落户临港,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在青浦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园。
  除了机器人占据主场优势外,沪上各区都在培育自己的拳头产业集群,智能汽车汇聚到嘉定和临港,人工智能企业纷纷在徐汇注册,两大大数据产业基地分别位于市北高新和杨浦云基地,吸引了亚马逊、浪潮等企业落地。
三库多域享数据,“服务+数据”占先机
  上海的服务业比重超过了70%,有些区域甚至超过了90%,马云在2018世界智能大会上谈道,上海的服务业水平和人才素质,将是上海发展AI占据的先机。未来制造业一来依靠服务业,二来依靠数据。
  上海已建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三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上海将进一步开放政务、教育、医疗、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数据。开放之后,如何运用大数据,让城市变得更加智能,将是上海未来的重要任务。
  在上海,每天都有将近1100万人次乘坐地铁。《IT时报》记者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地理信息与交通数据站台看到,高德地图展示了在交通部实时显示的大屏,上海哪些路段最为拥堵、哪些点位发生了事故,交通部可以参考这些信息来调派警力。
  上海市测绘院则主攻三维图像,如有涉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警方可以第一时间拿到上海市测绘院提供的三维户型图等信息。以大数据+交通为例,上海申通地铁利用大数据监控地铁运行情况,以前地铁故发生障后只能通过电话报修,现在可以通过系统实时监测车辆健康状况以及地铁工作人员的实时点位。
  截至2017年12月,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商业数据成交量已经超过10亿,预估可达国内数据公开交易总额的一半。于是,上海成立了7家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以数据沙箱的开放模式汇聚行业数据资源。
  在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展台上,专攻金融领域的数荃数据向《IT时报》记者介绍道,通过新金融综合监测服务平台收集并分析经营情况、舆情动态等公开信息,实验室帮各区金融办监测互联网金融风险,已经成功预警了数家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险。
相关链接
未来城市在上海
  未来城市到底是什么样?无人驾驶、智能住宅、智能影院、机器人餐厅、游戏中心、机器人秀......这些充满未来感的项目,都将被浓缩到上海人工智能未来小镇,这便是上海智慧城市的缩影。
  上海智慧城市规划师、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向《IT时报》记者透露,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3个区域着力开发,分别是上海周边新的小镇、老城区以及工业园区,目前已经有30多个项目在进行中,包括能够与人互动的制定化公交、能够随着时间和人流改变布局的人工智能广场等。
  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人工智能创业企业地平线宣布落户上海临港,未来将参与临港智慧城市建设。专精于人工智能芯片的地平线,已经面向智能驾驶、智慧零售和智慧城市研发了芯片。在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中,地平线已经深入机场、交通、水务等场景。此前,地平线已经参与到临港海昌海洋公园项目中,分别在智慧安防、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综合治理方面出谋划策,未来还将进一步推进AI底层计算在智慧城市领域的落地。
  人才、产业、数据已然成为上海发展人工智能的三个焦点。“集聚着人才的上海将成为人工智能策源地,辐射长三角产业服务的上海将成为人工智能服务升级的试水区,着力探索城市管理规范制定的上海将成为世界人工智能管理体系的中心地。”吴志强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