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6 应用篇-
6应用篇
  • ·全方位感受全方位感受::AIAI赋能时代赋能时代

全方位感受全方位感受::AIAI赋能时代赋能时代

AI对医疗影像的识别速度和准确度完全可能超过医生

韩都衣舍等知名淘宝商家早已用上人工智能客服

  

“AI还会火下去,但这个火不是那个火!”
  AI芯片公司寒武纪CEO陈天石说,“人工智能已经火了好几年,而且还会火下去。这不是资本追捧、企业飞速发展壮大,而是说AI会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生活,甚至社会。”
  AI之火,来自AI应用。
  随着大数据、算力等AI基础能力的完善,人工智能技术正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生活,从医疗检测、求职招聘,到商场购物、电商客服,再到农场养殖、企业税务管理等众多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承担台前幕后的工作,利用数字化智能代替人力,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传统。IT时报记者章蔚玮图东方IC
医疗AI:
医生依然是第一责任人
  用医疗AI技术可预测肿瘤?“由机器来学习肿瘤分类,通过影像数据提取肿瘤大小、纹理、密度等关联特征,由此建立生物动力模型来模拟肿瘤生长过程,通过大量数据和算力预测肿瘤细胞倍增速率与代谢的进度,协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一连串AI和医疗专业术语背后,是腾讯AI“治疗”肿瘤的过程。
帮医生“看片子”
  从去年开始,人工智能+医疗就成为AI落地应用的一大风口,其中医学影像更是最热门的应用场景之一,尤其针对重症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领域,AI图像识别技术有能力在早期病灶筛查诊断上降低误查率。
  2017年,腾讯参与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目前已与全国60多家医院合作,在食管癌检测、结直肠癌检测、乳腺癌筛查、肺小结节筛查环节,引入视觉算法提高标志物筛查效率,辅助医生阅片达1亿多张,服务患者90多万人次。
先得通过药监批准
  “从开发算法到应用落地,中间依然有漫长的过程。”腾讯医疗AI相关负责人姚建华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谈道,如何与医院更好地合作是当下医疗AI创业者所要面对挑战,除了传统医疗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外,如何切入传统医疗诊疗流程,让医生更容易接受AI产品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癌症防治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教授认为,AI医疗要进入临床,首先必须通过国家药检部门批准。
  获得批准之后,AI只能在临床医疗中扮演辅助手段,降低医生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准确性,最后下诊断的还是医生,“比如拍了100张片子,医生很难做到每张都去看,但机器人能告诉你85张没有问题,剩下的15张可能有问题,需要仔细看,自己下诊断。医生依然是诊疗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这样AI就安全了。”乔友林说。
巨头和创业团队机会均等
  医疗AI在未来将成为医生诊疗的辅助工具,是目前行业内已经达成的共识,“医疗AI无法真正取代医生,需要医生在半监督状态下,更好地完成识别、筛选病灶工作。”在中科院软件所机器学习、NLP、DL人工智能方向博士杨志明看来,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可以交给AI来处理,人来做最终决策和创新工作,人机协同效率更高。
  截至去年,全国有近200家AI创业企业在不同程度地切入辅助诊疗、疾病风险预测、药物挖掘、健康管理、医院管理等场景,其中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的医疗AI创业团队接近100家,国内医疗人工智能创业企业融资总额达到180亿。
  在国家医疗AI领域相关标准出台前,AI医疗仍处于“野蛮”生长状态,“谁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临床数据,获得更多医疗AI人才,谁就能在该领域占据主动。在这场竞争中,巨头和垂直创业团队是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的。”杨志明说。
人工智能客服:
留下最有能力的人做培训
“去年人们讨论的AI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今年就已经有一批AI初创企业崛起,大家对AI如何与传统产业结合有了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参与此次大会的创业者、学者普遍感觉,最近一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场景化应用落地速度不断加快,而随着图像识别处理、语音识别、自然语义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围绕这三项AI技术所开拓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人工智能客服首当其冲。
客服、招聘师等岗位被“盯”上
  “我们最近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订房网站开发了一套数据搜集机器人,代替夜间客服人员回答顾客问询,结果试运行了一段时间后,这家网站就把白天客服人员也替换成机器人,仅留下了最好的客服人员来训练机器人。”在来也联合创始人汪冠春看来,新一轮AI浪潮来临时,AI取代人力并非危言耸听。
  人工智能客服、人工智能人力资源招聘师的岗位正在被AI“盯”上。你在淘宝上购物时,“彬彬有礼”的客服人员可能就是AI机器客服;而在微信上与你耐心沟通岗位需求,回答你对岗位所有疑问的HR人员也可能是一位训练有素的AI机器人力资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