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 时报要闻-
V1 时报要闻 下载阅读 下一版
1时报要闻
  • ·那个为全球互联网提速的人走了……
  • ·王思聪、Sky的手游电竞馆悄然关停
  • ·翻译机

翻译机

替代翻译官路还有点远

与高强度“脑力压榨”的同传相比,目前AI翻译机的差距明显。

  

科大讯飞“同传风波”背后:思考、应变等
  AI翻译弱势短期内难解决
IT时报记者潘少颖
  上周,在上海接连举行了两场高级别的会议——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和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其主题论坛的屏幕上,除了PPT还多了一个新角色——科大讯飞的讯飞听见,为现场提供语音识别和翻译工作。然而,这场AI落地最直观的“秀”却在会议结束后引发巨大争议。
  工博会系列活动之2018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IEID)的一场高端装备技术与产业分会上,现场同传译员、知乎用户Bell Wang爆料称,科大讯飞是在识别出译员说的中文译文后,再将译文投放到屏幕和直播中,此举事先并没告知自己,涉嫌冒名使用翻译成果和侵犯知识产权。
  此后,科大讯飞两次对此做出回应,强调从未“隐瞒”转写同传声音,不存在侵犯同声传译知识产权的可能性。最新消息称,科大讯飞已与Bell Wang进行了沟通,Bell Wang接受科大讯飞的解释。
  此事之所以引发如此风波,恰因它戳中了人们对人工智能一直存在的心结:机器人会不会替代人类?哪些工种未来会消失?
  人工智能翻译机自面世以来,就一直被冠以“很好很强大”的标签,译员被替代似乎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但事实证明,要想真正做到“信达雅”,AI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翻译机暂时还不能帮助译员
  当Bell Wang爆出科大讯飞翻译机“引用”了译员的翻译成果之后,科大讯飞对此的解释是“人机耦合”,科大讯飞机器翻译产品经理刘晨璇向媒体表示,“人机耦合”可以降低译员工作者工作强度、赋能翻译人员。但是,记者采访的几位同传译员都表示,基本上不会接收翻译机给出的信息。
  小月(化名)是一名从事同传工作7年的译员,在她看来,译员在工作期间基本用不上翻译机。“在进行翻译时,以听和说为主,同传间电脑上播放演讲者的PPT只是作为参考,还要事先准备相关的单词表,基本没法分心去看其他资料。而且很多演讲者会即兴发挥,此时,译员必须‘抛弃’手中的材料,边听边译边说,集中精力很重要。”更为关键的是,翻译机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率。“尤其是碰到口音比较重的演讲者,翻译机更容易出错,如果以翻译机的翻译结果为准,也会出现差错或带来干扰。”小月说道。
  德英汉译员高大玉对此也深有同感,她告诉《IT时报》记者,以进行德汉翻译为例,如果听到德语方言,在她脑中,首先要把德语方言转化为标准德语,再把标准德语转化为汉语。如果由翻译机来翻译,对于德语方言的把握不一定很准确,“翻译机比较固化,设置德汉翻译,它只能进行德汉翻译,如果演讲者夹杂说几句英文,翻译机就会识别错误或者识别不出来。翻译现场会出现很多意外情况,例如一词多义,是翻译机没有办法应付的。”在高大玉看来,翻译机最适合做的是说明性文章的翻译,比较硬性,文学性和口语化程度较低,“人说出的话偏口语化,前后语序会根据演讲者的习惯变化,译员会根据听到的单词调整逻辑顺序,翻译机则不行,形式语言不可能代替自然语言。”
会务市场译员地位很牢固
  在新技术不断迭代的今天,每天都在举行数不胜数的会议、论坛,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翻译,当人工智能翻译机出现后,也有一些会议屏幕上出现了同步翻译,它们让译员们担心吗?
  主要承接金融和互联网会议的会务服务商万池文化创始人李超告诉《IT时报》记者,目前,很少有客户在筹办会议时提出要用翻译机,基本上大家默认的都是用译员,因为翻译机的准确率、应变能力有待考量。“我们会向客户推荐一些智能产品,但不是翻译机,目前,翻译机在会务用途上的占比还是很低的。”李超说,和翻译机相比,请译员要付出的成本会高很多,一个资深译员每小时至少2000元起,而一个翻译机也就上千元,而且能够重复使用,但大家还是倾向于译员。这个“日进千金”的行业看似风光,实则是对译员的“脑力压榨”。
  下转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