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3 特刊-
3特刊
  • ·海纳百川:AI时代的新航道

海纳百川:AI时代的新航道

  

“海纳百川”一直被誉为上海的城市精神,如今被赋予更深层含义——在海量人才、基础资源的承载下,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公司纷纷被吸引,仅今年一年,腾讯、微软、亚马逊、网易纷至沓来,在此开辟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代表的新航道。
筑巢引凤打造中国“智谷”
  2018年,上海市政府在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报告中强调,考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生活、生产、治理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推动国际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的集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人工智能无疑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2017年11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上海正在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计划到2020年实现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截至目前,人工智能相关的产业规模已经达到700亿元。“腾讯华东总部将会发挥腾讯在技术、产品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依托上海成熟的技术产业氛围,配合上海市政府持续推动上海打造全球人工智能高地的布局。”今年9月,腾讯宣布将华东总部建在上海,方向就是人工智能,包括加强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交通、零售、安防警务等方面的应用。
  为何选择上海?腾讯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几年腾讯已多次参与包括临港新城、桃浦园区及宝山区智慧城市建设,和徐汇区、黄浦区在政务信息化、政务一体化方面也达成合作。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持续深入,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腾讯认为需要做更多投入。”根据规划,腾讯将在上海建立多个人工智能园区,孵化更多创新产品和技术团队。
  几乎同一时间宣布在上海设立亚洲研究院的微软研究院,在接受《IT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微软亚洲研究院不仅是大型人工智能落地项目的工作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平台,向业界、上海、长三角甚至全国、全亚洲的企业开放技术,目标是把上海变成微软在亚洲发展人工智能的中心。
  据《IT时报》记者了解,微软在上海开展的数字化转型试验已经在医疗健康、绿色节能、金融等领域进行,目前基于物联网+云计算saas的远景分布式智慧储能方案在临港松江科技城、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投入使用,借助上海高速带宽,这套方案能实时为楼宇智慧能源管理提供数字化基础和调节手段。未来将在漕河泾开发区、临港漕河泾等超过300万平方米的楼宇和园区提供综合能源管理服务,预期每年峰谷套利及需量收益将达到1500万元。“这是AWS在亚太区首个人工智能研究院。”亚马逊AWS副总裁Swami Sivasubramanian在今年8月宣布,亚马逊将在上海建立本土化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实验室关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这个重量级的实验室将引进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领先的机器学习科学家、AWS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总监Alex Smola博士、亚马逊人工智能应用科学总监Stefano Soatto以及AWS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李沐博士等。
  随着一批重量级科技企业来沪扎根筑巢,上海,终将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脉络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看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每一家企业、组织、政府部门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而上海集合了优秀人才、高速网络以及政策推动的完整生态,这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综合优势。
  前不久,西部数据将公司从美国硅谷搬到中国上海。西部数据公司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朱海翔告诉记者,他们认为,未来大量数据将产生于中国的智慧城市,根据西部数据研究机构的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普及和高带宽时代的到来,超级智能计算中心或将被取代,大量数据的智能计算和存储被延展到数据产生的地方,以便更好解决数据的实时决策、降低时延,“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搭建,能做到信息的实时传输,云存储功能将被减弱,而在线实时数据处理分析将被不断强化。”预计到2021年,在云数据中心之外产生的数据将会是存储于云数据中心之内数据的4.5倍,这些数据,将产生于包括中国的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工业、农业以及无人驾驶项目。
蓄势待发“催化”数字经济
  芯片厂商高通曾如此阐释5G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推动力:5G技术将和印刷机、互联网、电力、蒸汽机、电报一样成为一项“通用技术”,被几乎所有行业采用。作为下一代连接技术,5G将当仁不让地成为大数据等未来创新浪潮的催化剂。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另一条信息化高速公路的建成。作为“千兆第一城”,上海将率先拥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优势——千兆浪潮下新技术带来的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我们每个月生产300小时的真4K内容,一年能达到3000小时内容产出。”国内生产4K视频内容的四开花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吴懿告诉记者,过去人们常说4K内容太少,却很少有人知道,并不是内容少,而是没有足够的带宽承载,“事实上,拍摄过程中,影片本身已经具备了4K基础,但带宽不足,4K内容就无法被完美解析。”按照吴懿的说法,目前市场上视频网站的高清内容码率是1G/分钟,而4K视频的码率则要达到500G/分钟,如果没有高带宽的支撑,运算很难实现,用户也很难体验出4K视频营造的高清沉浸式效果。
  随着千兆带宽的到位,国内4K电视产业链已蓄势待发,从内容生产到4K电视机量产,今明两年都将迎来大爆发。“去年我们每月生产4K内容只有50小时,今年已经翻了6倍,明年速度还会更快。”吴懿透露,如今在美国,4K内容每月总量不超过500小时,但中国一家企业就能实现300小时,这与市场需求有直接关联。同时,4K电视的生产线也已经开始运作,包括富士康、京东方在内的一批生产企业都已经开辟了4K、8K电视生产线,着手在今明两年大规模量产4K和8K电视机。预计5年内,4K应用有望全面普及,有望产生数亿级产业规模。“在100英寸的电视屏幕上,120帧的内容近距离观看,沉浸效果甚至超过VR头盔。”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千兆带宽的升级对高清4K、8K电视市场将率先带来利好,“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降低,4K和8K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市场也会不断扩大。”据了解,现场演唱会4K直播、能够覆盖一面墙的4K激光、8K激光技术都已经在路上。“千兆网络、5G等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部署,毫无疑问会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科研与产业处处长、国际电信联盟T.621国际标准首席专家陈洪认为,在提供数字经济的服务端,很早之前就已经达到千兆带宽,但在用户端,受基础设施能力的影响,带宽速度一直停留在几十到几百兆的级别,这不仅影响用户端的体验,同时也让不少有利于提升消费力的创新产品和技术因缺乏带宽支撑而拖延了发展,“随着千兆和5G的陆续上线,将在用户侧打开瓶颈,带动一批前瞻性、试验性、有助于提高数字经济消费能力的创新成果更好地在用户终端得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