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9 时报独家-
9时报独家
  • ·一劳永逸?或许没那么完美

一劳永逸?或许没那么完美

  

上接第1版
  低门槛、透明流程,又有监管和新兴技术作为背书,“相互保”真的能够如其宣称,成为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劳永逸的良药吗?
  明亚保险资深经纪人刘云生(化名)告诉记者,不同于商业保险长期有效的机制,“相互保”是一年期保险,当出现如其终止机制中所约定的参保人数连续3个月不足330万,或出现不可抗力及政策因素导致相互保无法存续时,“相互保”有权自行终止。
  刘云生认为,这是短期险普遍存在的问题,当保险公司赔付不好,或者公司亏损的情况下,有权利把保险停掉,后面的人没有权利继续续保,也无法为个人进行长期保障。
  此外,“相互保”中对年龄进行了严格划分,当年龄低于40岁时,满足赔付条件者可最多获赔30万元,而参险人一旦到了40岁,其最高赔付金额便骤降到10万元。
  刘云生告诉记者,这是后端收费的一种模式,也是“相互保”的创新之处。商业保险中,保险公司往往对风险较高的人群收取更高的保费,而非降低保额,即使高龄高危人群,在缴纳充足保费的前提下也能够享有与低龄层等额的保额。“相互保”的模式虽然能够帮助保险公司一定程度规避风险,但无法给予所有参保人充足的权益。
定位不清晰法律适用不明确
  与支付宝联合推出“相互保”的信美保险,公司经营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年金、重疾以及少儿白血病、终身人寿等商业保险产品。这些保险产品的用户条款中,既援引了跟股份制保险公司相似的条例,同时又引用了部分《保险法》原文。明亚保险经纪人何雯认为,相互保险在法律地位上,是一种介于商业保险和互助平台之间的保险形式,但目前并没有被明文确认。这使得“相互保”在出现法律纠纷时,适用条例范围并不清晰。
  尽管银保监会承认相互保险属于保险,但《保险法》却没有说明相互保险到底是不是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保险,在《保险法》对保险的定义中,明确写明是一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由于定义不明,《保险法》也尚未涵盖互助保险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很多时候还只能参考《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因此,当发生相互保险纠纷时,何雯认为,可能只能最先适用《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
  因此对于参保人来说,当发现自己身体抱恙,需要选择保险作为保障时,商业保险依旧是值得托付的最佳选择。但是对于身体尚处于强健阶段的年轻人来说,不妨将互助保险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份保障。
  刘云生和何雯都认为,按照安全性排序,商业保险>相互保险>互助平台,不过三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任意组合,为自己调配出最具性价比的保障“套餐”。深度阅读
支付宝为何涉足相互保险?
  ICMIF(国际相互保险联盟)研究表明,2015年全球相互保险的市场份额为1.2万亿美元,市占率为26.7%。对比我国刚刚兴起的相互保险市场,未来留给互助保险的或许是百分之二十几的中国市场。
  不同于商业保险的股份制,相互保险机构中不存在股东的角色,亦非通过赚取“三差”(费差、死差、利差)实现盈利。“相互保”唯一盈利点在于10%的管理费,而参照国际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即非政府组织)标准的10%-15%管理费,以及国家公益基金会10%的管理费标准,“相互保”的管理费基本上不存在盈利点。
  值得注意的是,“相互保”的合作方之一,蚂蚁区块链一直是一家低调行进的区块链技术公司。据“相互保”官方表示,除机制保障外,相互保还会引入区块链技术,“相互保”中所有的赔案相关证据、资金使用流向都会通过区块链上的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电子证书中心、法院等全节点见证,全链路可信且不可篡改。无独有偶,作为同时期致力于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慈善基金会的技术公司,量子公社创始人许剑锋认为,区块链与相互保险的业务场景非常契合,尽管当前区块链技术的性能尚未满足行业所需,但未来区块链或将极大赋能以相互保险为代表的保险、公益行业。
  或许为区块链寻求应用场景,是蚂蚁金融与信美保险共同推出“相互保”的目的之一。不过在更多保险行业人士看来,“相互保”带来的社会效益或更为显著,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李晓林认为:“相互保险没有股东,与消费者利益高度一致,建立好运营机制、整合好服务资源、服务好消费者是相互组织经营的核心目标,结合互联网技术、高效运营,可以让更多人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推动健康中国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