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0 潮流数码-
10潮流数码
  • ·在进博会在进博会

在进博会在进博会

  

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吸引了约17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5000种展品亮相。随着各大展馆纷纷揭开神秘面纱,一大批尖端科技创新产品成为“明星”。最科幻展品“会飞的汽车”、全世界最小的心脏起搏器、最薄血压测量仪……漂洋过海而来的产品,正吸引着中国人民的目光,其中不乏亚洲首秀的产品。
IT时报记者■吴雨欣 摄影报道
未来汽车篇
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汽车市场,进口车特别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每年都有超过100多万辆汽车销入中国。在进博会的汽车展区,兰博基尼、宾利、奥迪、特斯拉、保时捷等品牌应有尽有,集中展示了当今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最新技术与整车产品,观众可近距离一睹智能驾驶汽车、新能源汽车的风采。
C位网红:会飞的汽车
  要说展馆里最炫酷的产品是什么?一辆来自斯洛伐克公司生产的飞行汽车AeroMobil牢牢占据了汽车馆的C位,开始它的亚洲首秀。这辆汽车由40多位工程师设计完成,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也是网络上被观众“打卡”最多的产品。
  从外观来看,AeroMobil车身以银色和黄色涂装为主,拥有汽车、飞行两种模式。处于汽车模式时,它能正常地行驶在公路上,当切换到飞行模式时,汽车就会长出一双长长的翅膀,飞上天空。
  从性能来看,驾驶模式最大速度可以达到160公里/小时,10秒内可以从0加速到100公里/小时,飞行模式的速度则可以达到360公里/小时,起飞滑跑仅需要595米,从驾驶模式转换到飞行模式用时不超过3分钟。
  会飞的汽车安全吗?它有整机降落伞系统,乘员有安全气囊和带有自动收紧功能的安全带。值得一提的是,这辆汽车通过现有自动飞行技术可以实现自主飞行,当然这一模式由驾驶员自行选择是否使用。如此炫酷的汽车价格自然不菲,高达120万欧元。
清洁卫士:喝氢排水的汽车
  包括氢燃料电池在内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是进博会的重要看点之一。氢燃料电池对环境无污染,只会产生水和热,而不是像燃烧汽油、柴油一样会产生二氧化碳、粉尘等有害物质。另外,氢燃料电池运行安静,噪声大约只有55dB,相当于人们正常交谈的分贝。
  本田的展位展出了跑车、踏板车等多款新品,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款氢燃料电池电动车CLARITY FUEL CELL,它的动力系统集中安置在前机盖内,有5人的乘坐空间。这款车搭载的燃料电池堆最大功率为130千瓦,最大扭矩为300牛米,而且每次加满氢只需3分钟,加满氢后的续航里程高达750公里,已经是同类产品中的最高水平。
  如何加氢呢?本田同时展出了世界首个箱式一体化封装的智能加氢站(SHS),该装置运用清洁能源产生的电分解水,生产并储藏高压氢气,为燃料电池车填充使用。CLARITY FUEL CELL还没有在中国上市,当这辆车成功在中国上市并销售后,本田才会考虑在用户较多的地区安装加氢站。
“全球首台”婴儿专用核磁共振仪系统NEONA
  在美时医疗展台上,一台核磁共振仪吸引了观众驻足,它告诉观众,用成人核磁共振系统为婴儿诊断并不是唯一出路。在医院,放射科经常被安置在低楼层,因为成人的核磁共振仪系统重量达到5至6吨,病人要做治疗需要从楼上到楼下,而NEONA核磁共振仪系统重量在2.5吨左右,可以直接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隔壁,这也是全球首台婴儿专用的核磁共振仪系统,大大降低新生儿做核磁共振的风险。“成人的核磁共振仪系统如果用在孩子身上,精度没有那么高,因此图片也不清晰,而NEONA儿科机成像清晰、分辨率高,可以给医生提供准确的疾病信息。”美时医疗的工作人员向《IT时报》介绍,考虑到要给早产儿营造一个温度、湿度、氧气等维持生命指标的最佳环境,研发人员还专门为这台机器配套设计了专用的婴儿培育箱。从箱体的大小来看,两岁以下的孩子都可以使用。
  目前这款婴儿专用核磁共振仪还未进入市场,美时医疗正在进行相关的法规认证。在中国,已经有十几家医疗机构表示出了采购意向。
“全球最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Micra
  只有胶囊大小、体积仅有传统起搏器的十分之一、无需制作囊袋、无需切开胸前皮肤、不存在电极导线,美国美敦力公司展出的仅重2克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被认为是进博会上最小的展品,也是世界第一款无导线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是外科手术经常使用的植入式医疗器械,通过产生电脉冲治疗心脏不规则跳动或心跳骤停,每年全球有将近100万人植入起搏器。
  Micra比传统的起搏器小90%,已经治疗了超过2万名患者,产品使用寿命大概为12年,把Micra植入心脏的右心室,微型心脏起搏器就能自主调节心律,而传统起搏器手术,需要切开皮肤,制作囊袋,沿血管放置导线。两相比较,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美敦力展台工作人员告诉《IT时报》记者,这款产品在2016年获得了美国FDA批准上市,目前已经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应用,但在中国还未上市。
  虽然产品还没上市,但已经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一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医生告诉《IT时报》记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都引进了该技术,进行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