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5 掌中乾坤-
15掌中乾坤
  • ·尝遍世间美味

从“舌尖”到“人间”

尝遍世间美味

日日煮:美食达人聚集地

  

厨师,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个相当低调的职业,然而谦卑的姿态掩盖不了他们在料理界创造的传奇。商朝传奇厨师伊尹曾对君王讲述:“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庖丁解牛的典故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而在当代,《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也大火,在这个“内容撬动流量”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代,许多爱吃的人开始向爱做菜的人转型,于是一波又一波教人下厨房的App接踵而至。
IT时报记者■李蕴坤
  如果你读过“日日煮”创始人朱嘉盈Norma的履历,就不会怀疑这款App对美食的虔诚。这位80后的香港女孩少时移民,父母热爱烹饪,使她从小就对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4岁回到香港后,她在汇丰银行担任高管,直到30岁的黄金年代,她毅然离开了坐拥百万年薪的金融业,开始创办美食品牌“日日煮”。
  进入App的启动界面,你会看到牛肉汤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糕点上似雪的糖霜悠悠飘落,搭配底部“开启极致之味”的文字,若是饥肠辘辘的人看到,一定会当场阵亡。虽然向用户播放这些求而不得的美食显得相当“腹黑”,但这也恰恰锁定了“日日煮”的定位——一款用短视频教你做菜的食谱应用。
  相比于加几勺油、放几克盐这样干巴巴的文字解说,一段3~5分钟的料理视频更加直观。对于简约主义者来说,“日日煮”或许不是个容易让人“一见钟情”的App,其中的“曲径通幽”容易让人找不着北,精选、商城、发现、会员、我的这五大板块的内容相互重叠,比如在前两个板块中都有拼团入口,可以将果蔬、零食、厨具、电器等收进购物车。单纯想学做菜的用户可以直接走进精选板块,找到食谱分类,研习烹饪技巧。
  按照菜式、场景、菜系、人群、功效等分类的食谱为学徒们提供了方向,例如适合用来制作便当的银鱼玉子烧,其实就是在蛋卷中加入了鱼糜、虾肉及山药泥等“里料”;老少咸宜,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藜麦虾皮口袋饭团则是小朋友外出游玩时的不二之选,既卫生又方便携带,还能带来满满的能量。
  这些食谱都是来自美食达人的良心干货,多数被辅以详细的图文教程,对于稍复杂的菜肴,则有动图和短视频提供深度指导。短视频从食材配比到加工、烹饪,还原了制作过程。通过精致的菜谱,用户不难认识民间厨神的用心,他们之中既有人钻研原创食谱十年,也有深耕儿童营养的暖心爸爸。以“发现生活的味道”为主题的“日日煮”,还邀请了袁维娅、张亮等名人作客,打造星厨IP。
  与其对着屏幕流口水,不如撸起袖子当厨神。如果App里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味只能画饼充饥,那么“日日煮”的线下烹调教室能让人感受厨房之乐,上海、广州、武汉、重庆、成都均开有体验馆。初冬的周末,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厨房故事:见识西菜的风味人间
  陈晓卿的《风味人间》告诉我们,最好吃的永远是人。从远古到今天,有多少人远离故土定居他乡,就有多少人追根溯源寻找同族,食物也是如此。如果问一个人最好吃的菜是什么,也许十有八九的人都会忆起妈妈的厨房。美好的味道不只来自味蕾,更离不开那些七滋八味的厨房故事。
  Kitchen Stories(厨房故事)就是这么一款颇有“野心”的食谱软件,既想铺满你的餐桌,又想填饱你的心。主页里的当季精选、新意新味、晚餐吃什么、博主推荐等栏目均提供了详实的视频教程。与包罗万象的“日日煮”相比,“厨房故事”更偏向异域风情,香脆蒜味鸡、意大利乳清干酪烤面包佐蜂蜜烤梨、摩洛哥风味鹰嘴豆汤等“下馆子”才能见到的料理是App里的常客。
  在小贴士板块,可以看到更加全面系统的教程分类:用刀技巧、日常基础烹调法、烘焙方法等。哪怕是国人眼中无比陌生的糖霜裱花,“厨房故事”也会将之浓缩在5分钟的视频里,一边播着慵懒的音乐,一边特写精美的花瓣是如何在裱花嘴、食用色素和蛋白糖霜的神奇作用下逐渐成形的。
  在“我的主页”里,“厨房故事”设置了烹饪书栏目,可收藏天南地北的食谱,记者就自建了一本名为《初冬小胖食》的烹饪书。浏览每本食谱下的评论也颇有一番乐趣,“酱汁是天堂般的”“我的女朋友喜欢酱,这真的很好吃”……有的民间美食家还会认真提建议:“米醋换成白葡萄酒效果会更好。”
  不过,最令记者心动的还是故事功能,追溯食物的本源和味觉之上的记忆。例如置顶于主页的“今日故事”会向你科普一份意大利芝士完整指南,否则超过400个品种的意大利奶酪很容易令人迷失其中。“在土豆中加入橙汁可以为甘薯砂锅添加一定量的酸,由于这是我长大的原因,它仍然是我最喜欢的方式。”读过撰稿人的故事和网友的感慨,就会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早餐食谱:要想身体好,早餐要吃饱
  请你晚上吃饭的人很多,能给你买早餐的人太少。殊不知这最不受上班族重视的一餐,隐藏的套路也不少。“早餐食谱”虽然借了早餐的名义,但实际上一日三餐外加宵夜样样不缺,和前两个小有名声的App比起来,它没有精美的视频或撩人的音符,连菜名都要接地气得多。首页根据时令菜、地方风味、下饭菜、低卡路里、养胃等不同主题设计了专辑菜谱,大图展示搭配下拉滚动,看起来十分赏心悦目,隔壁的独家菜谱板块也沿袭了相似的界面风格。“宝宝能吃的肉夹馍”“会发光的糖醋小排”“薯片烤鸡翅——传说零失败烤箱菜”……在图片和标题的旁边可以看到作者的名字和收藏数量,尽管都是素人,没有美食编辑等大咖混迹其中,也没有关注之类的社交功能,可是每翻几秒,总会有一道菜冲击你的眼球,挑动你的食欲。
  在菜谱分类板块,各式菜肴通过多种维度进行了细分,内容也颇具实用性。例如早餐里的煎猪肉玉米饺子,作者不忘叮嘱“饺子别再蒸着吃了,教你简单新吃法,美味又快手,一上桌就被抢光”,备菜和烹饪过程都附上了详细的图文解说,只是对于包饺子这样的手艺活,纯粹的图片和文字指导显然不如视频教学来得有效。初学者若是拿捏不好力道,就不免要担心面皮遭遇“散架”的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