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6 特刊-
6特刊
  • ·从教育公平到社会公平

从教育公平到社会公平

通过不同的高等教育方式,每个人都有机会进行更高水平的深造 图来自于网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自有科举始,学而优则仕,是寒门莘莘学子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教育公平,是古今中外通用的普世价值,孔子学生三千,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然而,教育天然又是不公平的,韩愈在《师说》中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陆世仪则在《思辨录辑要》中言“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名师有限,那些没能列入孔子门墙的学生,如果有机会,谁知道会不会是第二个颜回?科技是最好的教育平权工具。印刷术的出现,让书籍变得普及,大众教育成为可能,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命运,而正是这些草根推动了此后一系列社会变革。此后,电视、幻灯机、投影仪、电脑、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为教育方式迭代升级奠定了基础,也让更多人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016年9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察八一学校时如是说。改革开放40年,始于教育公平,成于社会公平,教育之目的,一言以蔽之。
IT时报记者郝俊慧章蔚玮图东方IC
第一届电视大学:全厂2%的提薪名额,一定有我!
时间:二十世纪70年代末 坐标:山西省祁县
  1979年2月6日,山西省建材机械厂的一个小教室里,一台24英寸的黑白电视里,正在播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简称电大)的开学典礼。25名并不年轻的“学生”参加了这次开学典礼,他(她)们,是这个县城里第一届电大生。
  这一年,张阿姨正好30岁。10年前,中专毕业的她,被分配到这个位于山西省中部县城省建材机械厂,原本应该是干部编制,却因为当时特殊环境,选择了“工人”身份,从此,她在车间里,一干就是10年。
  尽管二十世纪60年代末,中专生很“稀缺”,但原本学建筑水暖设计的她,从毕业那天起,一天都没有用过学校的知识,而是在车间里做起了用车床加工零部件的铣工,每月35.1元的工资,10年一共涨了5.7元。“那个时候,太渴望学习了,技术科送来的图纸,我只能按图索骥地做,但这个零部件到底是做什么用?根本不知道。”1977年10月,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张阿姨很想参加,但家里小儿子只有1岁多,到外地上大学根本不现实,只能强摁下自己跃跃欲试的心。
  命运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总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1978年底,国家宣布恢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办学,通过电视授课,全国统一考试,同样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文凭。厂里也鼓励大家报考,因为稍有能力的技术员都通过正式高考离开了,各个技术岗位严重缺人。张阿姨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不到3个月的紧张复习,她和厂里另外21个工人被电大录取,其中,既有像她这样的中专生,也有当年老三届的高中生。
  1979年到1982年,整整3年,偏安于省建材机械厂一隅的这个教室,成了县城里的“最高学府”,建材机械厂的22人和另外3个来自县里其他工厂的工人,是这个学校最虔诚的学生,专业是机械制造。
  尽管是电视大学,但学习时间与正常高校基本一致,上午是上课时间,9点到12点,由三门不同老师授课,下午则是复习和讨论时间。因此,25人都是全脱产学习,厂里甚至为他(她)们配备了2个辅导老师和一个督导校长。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每个人都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可以说,这3年,我们25个人学得认认真真,扎扎实实。”这3年里,张阿姨没有一次在晚上11点前睡过觉,尽管是全脱产,但白天要上课、复习、讨论,晚上两个孩子睡觉之后,还要做作业,一分一秒她都不想浪费。
  电大老师大多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毕业,教授的课程有高数、物理、机械制造等等。中专生张阿姨在一些基础科目上有知识断层,比如高数,函数、常微分,常常让只有一年高中基础的张阿姨摸不着头脑,还好身边有辅导老师和一群基础扎实的老三届同学,加上自己拼命,终于,3年后,她拿到了大专文凭。
  “你说上电大改变命运了吗?当然!”电大毕业后,22名工人全部转为干部编制,走出车间,进入工厂的各个科室。张阿姨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技术科,成为一名普通技术员。在这里,她如饥似渴地继续学习着,4年后,她被提拔为技术科副科长,1988年,厂里恢复职称评定,作为电大生,她和那些全日制大学的同事们一起竞争,第一批便评上了中级职称——工程师。
  至于工资,当然涨了,评上工程师后,张阿姨的工资一下从52.4元涨到了104元,这让她在第二年大儿子高考时有充足的底气报考上海的大学,下一代的命运也因此而变。后来,每次加薪,“哪怕全厂只有2%的人可以涨,其中肯定有我一个。”尽管已退休多年,但这依然是张阿姨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