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色变
任浮沉
在金庸的世界里,所有争强斗胜只为一把倚天剑和屠龙刀;在古龙的江湖中,所有刀光剑影都是为了情和义二字。在互联网世界中,大佬即江湖,雷军和董明珠的赌局、罗永浩的怼天怼地,与武林高手的对决一般快意恩仇;而更多的互联网争斗则几乎全部瞄准了每个人身上仅存“不多”的剩余时间,刷微信还是刷头条?滴滴打车还是美团打车?这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图东方IC十亿赌约只为杀死曾经的自己
小米不再是那个小米,格力也不再是当初的格力。
2013年12月12日,在CCTV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一场10亿赌局被公开宣布。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向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说:“请全国人民作证,5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明珠董总输我一块钱就行了。”一向自信、强势的董明珠立即反呛:“第一我告诉你不可能,第二要赌我跟你赌10个亿。”
输赢仍存悬念
从此以后,这场赌局被媒体和网友牢牢记在心间,即便是两位大佬想忘,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人旧事重提,督促两人履约。
虽然董明珠公开表示这场赌局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两者不具备可比性,但在业内,人们早已将小
米与格力之间的战争看作是一场新旧经济之间的较量。在2013年马云和王健林的点评中,格力和小米被定义为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两种模式的代表。今年12月12日,赌约到期,表面上胜负已分,董明珠率先在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发声,宣布赌约胜出后,雷军并没有急着回应,也许是在等2018年的小米年报,用数据说话。
如果单看营业额,两家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营收达1487亿元,小米营收1305亿元。按照董明珠的说法,格力2018年的营收将达到2000亿元。假如,小米和格力都能保持前三季度的营收增速,预计小米全年营收将约为1900亿元,要超过2000亿依然有难度,但若从增速来看,小米的力量不可小觑。2013年,小米的营收为300亿元,格力为1001亿元,截至2018年9月份,小米1304亿,格力1487亿。5年来,小米营收几乎以翻倍的速度追赶格力。
一场互相学习的“饥饿游戏”
格力重资产、重渠道,小米轻资产、轻渠道,董明珠和雷军“赌约”的5年,既是中国制造业和互联网发展最快的5年,也是两者在主营业务外,互相触碰对方核心业务、相互渗透的5年。
这恰恰成了赌约最有趣的地方,因为两家企业均没有按照5年前的定位发展,小米逐渐“脱虚向实”,而格力也没有仅仅守着空调吃饭,而是像小米一样多元化发展,布局手机、芯片、智能装备、智能家居等。
两家企业的转变来源于曾经的受挫和对未来的前瞻,小米一向称道的是自己的供应链生态,就算自己没有工厂也能用世界最好的工厂,但现实却一度对供应链掌控乏力,新产品产能跟不上、备货量不足。也许是意识到太“轻”未必是好事,2016年,雷军直接管理手机产品研发与供应链业务,并推出小米之家。不久前,雷军又提出未来5-10年,“AI+ IoT”是小米的核心战略,他希望强化小米技术标签,改变外界对小米“技术能力不足”的原有印象。
反观格力已经在空调市场占据领军者的地位,市场饱和是格力在主业市场上面临的问题,因此,董明珠希望格力在多元化战略布局上实现突破。于是,大家看到这几年的格力做芯片、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今年则宣布投入资金研发芯片,并通过帮助合肥闻泰收购安世半导体,为自己找到一条做芯片的捷径。遗憾的是,董明珠在格力多元化发展上屡屡受挫,不管是手机还是新能源汽车,并未对格力的营收贡献多少力量,被小米追上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不管谁输谁赢,人们都难以从一场赌约中,判断出谁更胜一筹,格力和小米也远远不能代表中国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两者充其量只是企业商业模式的竞争,但通过小米和格力这5年的发展不难看出产业融合的必然趋势,纯粹的线上或线下模式已经过时,小米不再固步于纯线上的模式,格力也从传统家电企业转型,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格力。
有人说,小米和格力的赌约其实是场“饥饿游戏”,但竞争双方的真实目的不是为了“杀死”对方,而是为了互相学习,并“杀死”过去的自己。如果非要为小米和格力找到赌局的意义,那这便是它最大的意义。 (吴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