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0 特刊-
10特刊
  • ·网约车安全之殇

网约车安全之殇

解除“性命之忧”才能上岸

  

杀伤式:七伤拳
  七伤拳威力巨大,但是倘由内力未臻化境的人来使用,对自己有极大伤害。要练好七伤拳,内功境界一定要非常高。对于网约车而言也是如此,保障好司乘安全,才能健康发展。
  如果要问现在谁没有叫过网约车,恐怕没有人会举手;如果要问对网约车有什么要求,恐怕所有人都会把“安全”列在第一位。
  自6年前网约车诞生起,补贴高、方便是它的标签,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网约车的野蛮生长。随着各种政策的出台,2018年的网约车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疯狂,进入平稳发展期。如果没有发生在滴滴平台上的两起顺风车乘客遇害事件,或许今年的网约车市场可以用“波澜不惊”来形容。但是,这只是如果,而现实是残酷的!
  今年5月6日凌晨,云南祥鹏航空公司21岁的空姐李某珠在河南郑州航空港区搭乘滴滴顺风车前往郑州火车站途中被害。3个月后,类似的事件重演,8月24日,浙江温州女孩在乘坐滴滴顺风车时遇害。
  相较而言,遇害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碰上,对受害人及其家庭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有乘客说,现在离不开网约车了,所以要有适当防备,比如确认车牌号、不和司机有过多交谈、行车途中和家人朋友打电话,直到下车,更夸张一点的是随身携带报警器。
  这两起事件不仅对于当事企业滴滴,对于整个网约车市场来说都是一拳重击。首当其冲,滴滴自然免不了自我严查以及接受外部的审查,除了一键报警、全程录音/录像等各种功能齐上线,架构上也进行了“翻天覆地”的调整,包括升级安全管理体系、设立首席出行安全官一职等。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嘀嗒顺风车等平台也对安全方面的规则进行了调整,比如深夜停止接单等;美团打车新增“安全中心”入口;曹操专车增加了一键报警装置;首汽约车上线了类似的安全功能。哪怕是刚刚加入网约车“战局”的享道出行,其卖点之一就是安全,包括对司机背景的深度调查、双重CPS检验、司乘双方SOS报警机制等。
  出了安全事件后,服务和补贴都是“浮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任何行业都难免经历阵痛,关键在于面临阵痛如何及时做出调整。现在来看,当面临外界的种种质疑声时,各家网约车平台的确拿出了不少措施,在安全方面下“下狠手”,只是如果这些措施能早一点制定,在面临野蛮发展的同时,不要忘了网约车的根本,或许此前的这些事件能得以避免。
  最初的网约车入行要求低,审核把关不严格,直接导致安全性问题遭受重大考验,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早期的快速扩张掩盖了背后的安全隐患。
  到了成熟期,问题正在凸显,并逐渐成为各家平台面临的问题。也许正是安全事件让各平台及早地做出调整,防止了问题的继续扩大。面对血的教训,责任必须追究,整改必须到位,全方位堵住漏洞,才是对公众最负责的交代。在网约车企业眼里,不能只有资本、市场、利润,安全、责任、社会信任才是企业能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
  网约车这一领域能吸引到这么多车企巨头的垂青,自然是因为市场前景广阔。从用户层面看,网约车是解决大众出行不可或缺的一环。北上广深的上下班高峰期,大众依然需要网约车来解决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在遇到紧急事情,网约车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选择,这个“刚需”并不会完全消失。从市场层面看,去年网约车市场交易总额达30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这一规模将达720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11倍。
  不过蛋糕越大,更需谨慎。在网约车市场,差异化服务的空间有限,换句话说,不管平台能提供哪些个性化的服务,只要安全不到位,一切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现在的市场也正在倒逼网约车平台加强和重视这一块。
  可以不夸张地说,安全,永远是网约车的生命线,也是网约车市场的竞争点。谁更安全,谁就赢了。 (潘少颖)
共享单车危机
在败局中期待重生
杀伤式:嫁衣神功
  这种功夫太过猛烈,所以练到后来想要有突破时,需将原先的功力全都散去,再从头练过。共享单车也是如此,从快速扩展到做好服务,才能真正为用户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
以ofo和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行业,曾是资本的宠儿。但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我造血”能力,再加上前期的无序扩张,ofo和摩拜在2018年都迎来了“至暗时刻”。最终,摩拜单车放弃独立运营,以27亿美元“卖身”美团;坚持独立发展的ofo,则继续在死亡边缘痛苦挣扎。
  短短一年之间,共享单车行业犹如遭遇了过山车,随着资本热潮渐渐褪去、泡沫被挤压,市场将进入平稳运行的阶段。
  提起共享单车的困局,就不得不提眼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ofo。
  近日,上千名用户前往ofo北京总部退押金事件引发全社会关注。尽管ofo官方称线下只是登记,但根据相关报道,截至12月23日,ofo的在线排队退押金人数已接近1100万人。即使按照每位用户99元押金计算,目前ofo需要退还的押金总额已超10亿元。
  ofo严重缺钱,这是现阶段人尽皆知的事实,现在ofo犹如一头困兽,艰难求生。实际上,ofo资金出现问题在去年就有端倪。2017年11月,有媒体爆出ofo和摩拜资金告紧,已经挪用了60亿用户押金补足资金缺口,同时自行车厂和公关公司等供应商的付款均已暂停。今年2月初,ofo通过动产抵押的方式,换取了阿里巴巴17.7亿元的借款;3月中旬,ofo又宣称以股权+债权的方式,获得阿里领投、蚂蚁金服等跟投的E2-1轮8.66亿美元(约55亿元人民币)融资,创下共享单车行业单笔最高融资纪录,但是依旧没能阻止ofo跌落神坛的命运。
  2018年第二季度,ofo和摩拜走上了不同的发展之路,摩拜被美团以27亿美元收购,而ofo拒绝了滴滴方面的潜在收购要约。但是,骑行在独立发展之路上的ofo并没有找到自救的方法。
  ofo曾经试图寻求广告变现,但是并未成功,并没有堵上资金窟窿。今年6月,媒体报道称ofo欠款达15亿元。而后,ofo的负面消息密集传来:总部大规模裁员、高管离职、拖欠数亿元欠款被供应商起诉、多地办公室“人去楼空”。而从11月份开始,押金难退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焦点。无人接盘的ofo成为“烫手山芋”,11月23日,ofo宣布与PPmoney合作,但是遭遇闪电下线。目前来看,如果没有金主出手,ofo危局难破。
  和深陷困境的ofo相比,背靠巨头的摩拜、哈罗、青桔单车已经在资本的加持下,形成共享单车的新风向。
  作为共享单车市场的巨头,摩拜因资金链遭遇危机,最终放弃独立运营,于4月份投身美团怀抱。作为阿里巴巴在出行领域的重要布局,哈罗单车近两年来发展得顺风顺水,称得上是逆市崛起,数月前哈罗单车创始人兼CEO杨磊表示哈罗单车注册用户达2亿,日订单量达2000万。2018年9月,哈罗单车改名为哈啰出行,从单车到出行,哈啰所谋甚大。青桔单车则是滴滴自营的共享单车平台,借助滴滴出行在数据方面积累的优势,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和预判城市短途出行时间段,提高车辆运营效率。
  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用户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这也正是共享单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但在“疯狂烧钱”的1.0时代,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共享单车野蛮生长,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企业无法“自我造血”,最终导致危机爆发。
  现在,共享单车的“群众基础”仍在,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全国每天共享单车的使用量仍然在1000万人次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市场需求的巨大,这也有助于整个共享单车行业走进2.0时代,拼服务、重体验,推动行业进入平稳有序的阶段。
  (李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