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败离场?
这种步法,踏出一步,都与内力息息相关,决非简单迈步行走。无人便利店便是如此,站上风口,但如果没有内力,会造成自绝经脉的危境。
雷军曾经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2017年,无人零售撞上了这个风口,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加入,智能货柜、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纷至沓来。
无人的成本并不低,无人便利店要回收落地成本的周期通常在一年以上。事实证明,骨子里若是没点轻功,“猪”终究逃不过自由落体的那一天。2018年,无人便利店很有可能成了那只飞不动的“猪”。
“我们已做好大规模量产的准备,一年5000家的目标是根据自身运营情况的合理规划,现在看来还有点保守。”2017年7月,缤果盒子CEO陈子林对外宣布了一年内开设5000个盒子的宏大目标。然而,临近今年7月的大限之时,缤果盒子在全国40个城市的门店数量仅为400家左右,高温暂停运营、涉嫌违建遭城管上门检查、门店撤退等风波,无不拉扯着缤果盒子加速布点的脚步。
作为无人便利店领域的先行者,2016年,缤果盒子在广东中山设立了第一个网点,2018年1月又喜获5.1亿元的B轮融资。可惜并不是有了资金就能大规模开店,资料显示,B轮融资后,北京海淀区还存在盒子落地3个月仍迟迟未营业的现象,缤果盒子在上海的首批落地店面之一的欧尚长阳路店也曾因涉嫌违建遭城管人员上门检查,2个月后又因与欧尚超市的合作结束而正式关闭。
零售行业专家刘晖表示,缤果盒子进驻社区,需要得到小区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正式签约同意,这个谈判过程非常艰难,签约同意后还要到当地的城管备案,到治安消防部门签字,至少需要2个月。
同样的尴尬情形在其他品牌的无人便利店身上亦有浮现,居然之家推出的第一个无人便利店怡食盒子EATBOX开在了北京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可有媒体报道今年年初路过时店内空空如也;1月,开业三个多月的猩便利上海天钥桥路店也被证实关店;无人便利店里的“黑马”邻家便利店今年8月更是由于背后资金方P2P平台善林金融暴雷,银行账户冻结,一夜之间168家店铺全部关门。
借着风口起飞,被资本炒得火热的无人便利店,最终竟然真的落得以“无人”收场。
早在2017年年底,熊猫资本合伙人毛圣博就对集中于无人便利店的“投机迷醉”发出了反对声“这个风口不对,我们坚决不投。”
以收银服务为例,根据识别技术不同,无人便利店分为RFID(俗称电子标签)和基于视觉分析两类,后者门槛更高。毛圣博经过调研得出,以RFID的方式取代人工,一个标签的成本为3~7毛钱,但人工平均完成一件商品的收银成本仅为7分钱,成本优势立见高下。况且,VC(风险投资)更偏好市场规模较大且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爆发、形成规模的创业项目,便利店讲究规模效应,只有规模很大才能按照某一个特定路线去做。
在毛圣博看来,人工服务所产生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其成本,人工可以完成防火防盗、摆放商品、前置仓库、顾客咨询等工作。无人便利店的受众有限,必须搭配智能手机,加上商品种类也没有一般超市多,如果没有相应的人员指示,烧钱的背后也无法打造良好的消费者体验了。
虽然频频遇冷让人开始怀疑无人便利店究竟是真需求还是伪命题,但是免排队、自助结账的无人便利店还是直击了传统便利店的痛点。然而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时间是他们的敌人,因此在资本的加持下,新兴便利店一味追求店铺数量的增长,就会给管理、运维埋下了隐患。而且开辟新城市意味着开辟一条完整的、全新的供应链生态体系,营收远远跟不上,就会出现恶性的负现金流。(李蕴坤)
“裸奔”的酒店数据,
谁来拯救?
杀伤式:玄冥神掌
玄冥是神话中北方的神,给人黑暗、阴冷的感觉,鹤笔翁和鹿杖客的这套掌法也是阴寒之极,留在对手体内的寒毒,非得纯阳至刚的九阳神功才能驱除。而信息频频遭“窃”也是留在酒店业内的“毒瘤”,要靠什么才能驱除?
2018年,酒店行业安全丑闻不断,从华住、洲际、希尔顿,一直到临近年末时,酒店业“领头兵”万豪国际集团在其官网通报的5亿用户信息泄露,预示着整个酒店行业的数据库安全面临全面沦陷。
酒店业涉及数据量大,但信息化程度弱,近年来,频频成为黑客攻击的重灾区。2015年2月1日,据漏洞盒子白帽子提交报告显示,知名连锁酒店桔子、锦江之星、速八、布丁,高端酒店万豪、喜达屋、洲际的房客开房信息遭大量泄露,部分连锁酒店甚至可以实现任意取消订单以及修改用户注册密码;2015年11月,希尔顿与喜达屋集团宣布他们的支付处理系统遭受不明来历黑客攻击;2016年1月,凯越集团的支付卡数据外泄事件波及全球约50个国家的250家酒店;2017年4月19日,洲际酒店集团超过1000家旗下酒店遭遇支付卡信息泄露……
遗憾的是,今年,酒店业数据安全危机并未得到遏制。8月28日,华住酒店集团旗下酒店涉及5亿用户信息在“暗网”售卖;12月,万豪国际集团主动通报一起持续了4年之久的同样涉及5亿用户数据泄露事件,这起案件至今仍未得到解决。
在国外一家开源及私有软件项目托管平台GitHub简单搜索,就会发现这里几乎是信息泄露的重灾区。Github是一个开源社区平台,操作便捷度高,使用人群广,不少国内开发者会将自己的开发项目上传,与同行交流。一旦开发者疏忽没能及时处理这些敏感数据,账号密码就极有可能一并上传到Github,黑客利用爬虫技术就能轻易获取这些敏感信息。
大多数国内酒店并没有绷紧信息安全这根弦,犯错成本很低,因此,在安全防范上的投入也不高。国内不少酒店系统维护都交由外包人员完成,而他们往往拥有直接访问数据库的权限,其有意无意的操作都会对数据造成破坏,加上酒店内部安全防御能力偏低,一旦出现攻击,很容易导致全面失控。
一位酒店业内人士对此也十分无奈,在他看来,这和酒店业天生对外接口多且业务复杂有关,“国内的酒店业由于业务需要,有大量通往内网的接口,出于安全考量,也对其中重要接口设置身份认证的关卡,但这套安全体系程序繁琐,对IT体系运作效率造成影响,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很难全面铺开,这也给黑客留下了更多攻击机会。”在效益与安全之间,国内外酒店业都在面临拷问。
今年5月,欧盟正式推行《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简称GDPR),GDPR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个人数据保护条例,对包括欧盟内部企业、在欧盟开展业务的跨国企业以及为欧盟公民提供业务服务的海外企业,在数据采集、数据保护以及数据应用上都进行了规范。GDPR规定,涉事公司需在72小时内通报数据泄露事件,否则会面临罚款,最高可罚公司去年全球总营收的4%或2000万欧元(约1.8亿港元),以价高者为准。万豪之所以在今年披露这起大规模的用户数据泄露事件,与这一规定的出台有关,如果按照万豪去年总营收170多亿美元计算,万豪则将面临高达6.8亿美元的巨额罚款。
通过巨额罚款和严格约束,能否对岌岌可危的酒店业安全带来转机?据国内一家安全企业透露,在GDPR启动后,一批航空公司已经开始设立新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GDPR的推行,将倒逼一批在世界范围开展业务的企业率先启动对数据保护的反思。
今年是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的第一年,强压之下,能否对酒店业为首的互联网数据安全保护危机带来转机?但愿如此! (章蔚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