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6 新闻通信-
6新闻通信
  • ·“北斗+5G”走向融合发展
  • ·无标题

“北斗+5G”走向融合发展

提升我国信息安全水平打造无缝连接的时空信息服务

  

IT时报记者钱立富
  “从今天起,无论你走到哪里,北斗将始终伴你左右。”用了24年的时间,中国人实现了这样的梦想。
  2018年12月,我国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并开始提供全球服务。从1994年开始立项到如今提供全球服务,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到北斗三号,我们终于可以不用再仰望GPS。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我国的5G发展也进入了商用前的关键时期,5G时代即将来临。
  北斗和5G,两项“大国重器”,并不是走在两条并行无交集的发展之路上。实际上,“北斗+5G”已经成为业界的热点,是导航定位和通信融合发展最新最潮的亮点。北斗和5G的“联手”,在提升我们国家安全的同时,也会打造出智能时代的时空基础设施,赋能各行各业,推动新经济的发展。
北斗“护航”让我国5G更安全
  在很多人的眼中,GPS等同于卫星导航,卫星导航也就是GPS。
  的确,作为目前卫星导航领域的主导者,GPS在全世界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从军用领域到民用领域,皆是如此。
  以前普通用户很少会使用GPS卫星导航服务,但在智能手机普及和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大家已离不开GPS,出行导航、手机订餐、网约车、网购物流等生活服务都建立于GPS地理位置信息服务的基础之上。
  但是,“我们只能仰望GPS”非常危险。一旦GPS被他方关闭或者被干扰,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只是在微信上共享位置信息,不能用手机导航了。而对国家安全来说,这会带来致命威胁,舰船、精确制导武器都会迷失方向,移动通信网络、电力网络等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都会遭受重创。
  这并非虚言,要知道,通信基站需要依靠有时钟源才能正常工作,时间同步、步调一致。目前,我国的通信基站基本是以GPS为时钟源,进行授时和同步。如果GPS被切断或者被干扰,那么,移动通信系统也就无法正常工作,信息安全也会遭受重大威胁。“2G/3G/4G时代,我们的北斗还没有发展起来,芯片等也跟不上,没办法。到了5G时代,正好又是北斗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时候,两者结合起来具有很大的意义。”卫星导航行业专家张力对《IT时报》记者表示。
  根据规划,2020年,北斗三号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同样到2020年,我国的5G将开始大规模商用。这不仅是时间上的巧合,也是北斗和5G之间的彼此需要。由北斗取代GPS提供基站授时和同步服务,按照张力的话来说是“恰逢其时”,让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安全可靠。
  而且,北斗系统还具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所不具备的短报文功能,简单来说,通过北斗可以发送接收“短信”。那么,今后在5G信号到达不了的地方,在地震灾区等特定场合下,可以通过北斗进行信息沟通。
5G助力解决北斗“最后一公里”烦恼
  我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需要北斗卫星导航来支撑和保障,反而言之,北斗卫星导航也需要得到5G的大力支撑。
  对于包括北斗在内的所有卫星导航系统来说,存在一个共同难题,那就是卫星信号穿透不了屋顶、桥面,一旦信号被阻挡,那就“束手无策”了。比如车辆行驶在高架桥下时,总是会听到导航发出“信号弱”的语音提示。
  但是,人们80%的位置服务需求恰恰是来自于室内地下,这就尴尬了。虽然空中有导航卫星,但是“最后一公里”却遇上了大麻烦。怎么去消除这个麻烦呢?
  在业内人士看来,北斗和5G的融合,是不错的解决方式,相互配合形成“卫星主外、5G主内”的局面,从而实现从室内到室外的无缝连接的时空信息服务。
  张力对记者表示,在北斗三号后期或者说北斗四号时代,要解决北斗卫星信号无法到达任何地方的问题,而解决之道就是北斗导航与5G的融合。“将数量庞大的5G基站变成固定的‘导航卫星’,也就是虚拟的导航卫星,成为北斗导航中的一部分。用户终端接收到地面5G基站的信号,也就是接收到北斗卫星的信号,这是用移动通信技术来传播卫星系统的导航信号。”张力还表示,目前我国在5G建设过程中,正在同步进行这方面的试验和验证。
  北斗卫星导航和GPS一样,还面临着另一重难题,用户只能通过终端被动接收卫星信号,而解算出来的位置信息不能传送出去,“实际上不仅是位置信息,还有姓名等用户本身信息也要传送出去。”张力说道。虽然北斗具有短报文的功能,但是容量和速度有限,只适合特定场合使用。而5G的特点就是大带宽、速度快,可以快速传递这些信息。
  北斗导航与5G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合,也有利于推动北斗产业高速发展,降低北斗产业链成本。
  目前,北斗导航已经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最主要的卫星导航应用市场——智能手机领域,北斗导航的应用还不够广泛。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智能手机中,支持北斗定位的机型在六成左右。这一比例并不低,但问题在于,北斗功能开机率并不高,部分手机硬件虽然具备北斗功能但未启用,同时手机用户对北斗导航的感知率偏低。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专家对《IT时报》记者表示,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是未来北斗发展的重心和依托,北斗的未来想要更美好,必须要打开智能手机市场。2018年9月,信通院联合国内主流手机厂商、芯片厂商发布《北斗手机应用倡议书》,鼓励产业链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推动北斗定位成为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同时要推动北斗开机率的提升,在中国大陆发售的手机出厂默认打开北斗功能。
“通导一体”赋能更多行业快速发展
  北斗需要通信,通信也需要北斗,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现在,北斗与通信的融合发展,也就是“通导一体”已经成为业界的大趋势。
  在技术标准层面,我国一直在积极推动北斗导航技术标准与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融合,为北斗在手机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铺平道路。前些年,信通院联合大唐、中兴等厂商完成了北斗二号信号在3GPP的标准化工作。目前,信通院在牵头3GPP北斗三号信号体制标准项目,提出了在3GPP R16版本启动北斗三代标准化的推进建议。
  随着“通导一体”的深入推进,随着“北斗+5G”走向融合发展,将为更多行业带来产生新变化的动能,比如说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需要高精度定位支持,而且是移动状态下的高精度定位。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际上不仅有卫星,还有地基增强系统。目前,北斗卫星的定位精度在米级左右,加之地基增强系统的配合,使得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今后随着北斗卫星系统更加成熟,定位精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这为无人驾驶车辆的自主定位、安全行驶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无人驾驶需要传输海量数据,让信息能充分流通、共享。比如说有行人准备穿越马路,路口的传感器就会将行人动向信息发送给来往车辆,避免事故发生。更高带宽、更低时延的5G网络,无疑是传递这些海量数据的最佳方式,承载无人驾驶交通网络的数据流通。
  显然,“北斗+5G”的搭配将为打造城市智能交通网络、为无人驾驶的发展插上翅膀。
  不仅是无人驾驶,“北斗+5G”改变的领域会很多。“北斗+5G”的协作带来了巨大的空间,更多的使用场景还有待今后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