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6 特刊-
6特刊
  • ·VS人

机器人

VS人

探访机器人餐厅、酒店、银行等七大场所 寻找机器替代人的真相

  

谁更牛
Robot,在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科幻小说中,这种被大量制造充当劳动力的“人形人造人”,有了自我思考能力后,开始暗中策划一场替代人类的计划,最后,Robot接管了地球,并毁灭了它们的创造者。
这是人类第一次提出自己的毁灭来自被创造者。2019年,当机器人从科幻走向现实时,人们依然无法解答百年前的问题:人究竟会不会被机器人替代?
机器人能够做的事情已经有很多,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陆陆续续看到这样的新闻:机器人餐厅、机器人酒店、机器人仓库、机器人银行、机器人医院、机器人配送……它们可以送菜、送外卖、送货、陪你聊天、办业务,似乎真可以替代人这种脆弱生物。
那么,人类该焦虑吗?这些机器人真能让人失业吗?《IT时报》记者去这些机器人服务的场所,一探究竟。
盒马机器人餐厅:人坐满了,它却来不及送菜
  位于上海嘉定区南翔东方伟业广场地下一楼的盒马机器人餐厅于2018年2月正式开始运营,是盒马在上海建成的第一家机器人餐厅,曾经一度凭借会送餐的机器人成为上海网红餐厅,高峰就餐时间,更是一座难求。
  1月26日傍晚,记者来到这家黑科技网红餐厅,体验了一把机器人服务到底有多酷炫。
  下午6点的盒马机器人餐厅,还未到就餐高峰时间,300多平方米的餐厅内,仍有1"3的座位空余。餐厅的入口处,有人工值守,先通过顾客手机端盒马App上的会员二维码进行身份识别,再开通支付宝预授权,便于买单结算。选座同样由门口的服务人员完成,记者选择了离配餐台最近的E15座。
初体验:点餐、上菜,全程无人工
  整个餐厅的布局是纵横排列,顾客就餐座位围绕6条机器人运行轨道池左右排开,每一边有7-8排座位,全场能容纳约200名顾客就餐。轨道池的尽头是厨房和上餐台,共有4个配餐台同时安排送餐机器人送餐,厨房内有6-7位厨师在准备餐点。
  机器人餐厅与普通餐厅最大的不同是,减少人工服务的频率。从进入餐厅开始,顾客全程自助或者由机器人完成服务,点餐、上菜、取餐具、买饮料,都是如此。
  每一张桌的右下角都贴有一张点餐二维码,顾客通过盒马App扫一扫桌上的点餐二维码,即可进入电子菜单。菜单上有7大种类菜品,包括海鲜加工、冷菜烧腊、日式料理、清炒时蔬、牛排羊排、面点主食、甜品小吃。从菜品的种类和数量看,基本相当于一家中型综合餐厅,其中海鲜和日料可选范围最大。汤羹和点心的种类略少,周末下午6点,菜单上已有1/3的点心显示为已售完。
  作为一家主打海鲜的机器人餐厅,餐厅隔壁区是盒马鲜生超市的海鲜区域,顾客可以先去选择海鲜,再到餐厅进行加工。从菜品的定价看,与港式餐厅接近,人均消费在100-150元之间。
  点餐完毕后,直接用支付宝付款,等待上菜的过程中,记者留意到,每台送餐机器人一次只能配送一道菜,全场大约有10-20台机器人在同时运作。下单后,桌边上的平板电脑开始发挥作用,所有菜系的准备进度都可以在平板电脑上显示——“在准备中”“已经出餐”“完成配送”。通过屏幕上的“机器人秀”,你可以看到不同轨道上正在运行的机器人,其中有“配餐任务”的机器人图标上会同时标注桌号,通过这些动态轨道界面,你就可以了解自己的送餐机器人服务员到哪里了。
  餐具、饮料、米饭,都是顾客自行到自助取餐台选购,饮料、米饭以及餐盒上都贴有条形码,选购后顾客在结账机器人处自助扫码付款。
高峰时间:机器人有点忙
  从整个流程看,机器人完成一次上菜的时间大约在10分钟左右。配菜中心,送餐机器人在配餐中心池边等候,发出“请上菜”的指令,工作人员将菜品放入机器人顶盒后,机器人自动关上盖子,发出“放菜完毕,请发车”的指令;根据工作人员设定的桌号,送餐机器人会自动设定运行轨道;到达目的地后,送餐机器人自动停泊在餐桌边,提示顾客“菜来了”,自动打开顶盖,由顾客自行取餐。
  从送餐的速度看,冷菜和热菜的上菜速度相差明显。记者的第一道菜是生鱼片,上菜时间五分钟;但剩下的一道主食和一道汤羹则在半个小时后由服务人员替代机器人完成上菜。据服务人员介绍,在所有菜品中,需要人工点火操作的热菜都由人提供服务。
  晚上7点左右,机器人餐厅开始进入就餐高峰,200个座位全部坐满。记者观察到,大部分餐桌上至少有1至3道海鲜热加工菜,这无形中增加了厨房出菜的压力。7点30分左右,陆续有服务人员到配餐中心催“菜”,罗宋汤和家常豆腐等热加工菜品出现供货紧张。此时,记者在1个小时前点的一道海鲜仍显示为“在准备过程中”。
  晚上8点左右,配餐中心的长条桌上堆放了七八道菜,但出现机器人运力紧张。记者留意到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一般是按照直线轨道行进,当轨道出现拥挤时会出现绕道。送餐进入高峰后,送餐机器人的绕行减慢了送餐的速度。根据粗略计算,从配餐中心到最远的餐位,一来一回之间,送餐机器人至少需要十五分钟。一个半小时后,记者点的海鲜热加工菜由人工配送上菜,而她推送的三层送餐车上同时摆放着6-7盘热菜。由于机器人送餐运力开始超负荷,为了加快上菜节奏,全场基本改由人工上菜。
  8点30分,记者准备离开餐厅时,门口排起长龙,6条轨道池上只剩下一台机器人在配餐,大部分订单改由人工送餐。
  (章蔚玮)
有了机器人,不能忘了服务
Robot替代指数:★★
  机器人餐厅里黑科技不少,从二维码下单、机器人上菜到加工流程自动通报,再到机器人运行轨道地图显示,从这里的确能看到未来无人餐厅的雏形。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目前的机器人送餐更像是一种“概念”展示。顾客越来越多,菜单越堆越高,当这些餐馆常见问题爆发时,一次只能送一道菜的机器人难免“露怯”,相比推着送餐车,一次能送十道菜的人工服务员,机器人就显得“机械”,甚至“鸡肋”了。
  在体验过程中,记者明显会感觉到机器人餐厅中,人与机器人的分工界限很模糊。理想状态,应该由机器人负责机械化送餐,人负责柔性的交流沟通,一硬一软,原本有很好的配合。
  但实际情况是,机器人帮人干了活,需要人的服务却成了空白。在一个多小时等候上菜的过程中,记者尝试按了三次“人工服务”按钮催问上菜情况,结果没有等到一次“人工服务”。询问无门的情况下,只能干等。
  机器人餐厅或许是属于未来的构想,从现在到未来,中间还有太多空白需要填补,最重要的是,有了机器人,也不能忘了“人性”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