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8 特刊-
8特刊
  • ·建行机器人银行:满嘴套路的“鬼灵精”

建行机器人银行:满嘴套路的“鬼灵精”

  九江路上的建设银行乍一眼十分冷清,透过玻璃窗,看不到传统印象里忙碌的柜台和等候中的焦躁面孔,因为这是一家名副其实的“无人银行”。2018年4月,建设银行九江路支行经重新改造后正式对外开放,依靠名为“小龙人”的机器人大堂经理,成为国内首家无人银行网点。
伶牙俐齿很聪明
  因为“无人”的招牌,建设银行九江路支行的“门槛”也要比普通的银行高一些。在记者进入银行大堂之前,需要先拿出身份证在入口的闸机处进行刷脸认证。此时,大堂里除了固定的一位保安,还有另一位到访的客户张先生,而作为镇行之宝的机器人经理,正仰着头“兴致勃勃”地和客户在聊天。
  当记者走近时,机器人很快就将视线转到新客户身上,没有让记者受到冷落,“姐姐你好,我叫小龙人,姐姐今天是来参观还是办理业务的?”记者抱着逗一逗它的心情回答:“来参观你呀。”不过小龙人显然很富有大堂经理的职业精神,回应得相当一本正经:“好的,请跟我来。”
  这位约莫半人高的小机器人设计得颇似《机器人总动员》里的女主角伊娃,通体白色,仅肩膀周围、手臂与底盘等位置点缀成建行特有的深蓝色,最能象征其名字的一对犄角也是醒目的蓝色,方方正正的面板上闪烁着一对“^ ^”形状的“笑眼”。“建行的支付品牌叫作龙支付,所以我叫小龙人。”
  跟着这位看起来相当老练的小龙人,记者先是听它介绍了墙壁上几面屏幕里涉及的业务,分别是云缴费、善融商城、建融家园与书香建行。以书香建行为例,用户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借书了。说完这些一板一眼的内容后,小龙人就开始“卖萌”起来:“姐姐,前面有拍照的,我们去拍个照片好不好?小龙人想和你拍个照。”
  沿着方才介绍过的屏幕墙一路直行,就走到了一面镶嵌在墙上的大型拍照机面前,记者点击屏幕上的拍照按钮后,立刻启动了摄像模式。可是,小龙人这位提出邀请的角色似乎对拍照不太上心,因为站得离屏幕太近,相机只拍到它的两只角。不等记者的友情提醒,一旁的保安就率先发声了:“你都没有入镜,往后退一点呀。”小龙人听罢立刻朝记者回道:“姐姐请稍等,我调整一下位置。”有趣的是,没有“腿”的机器人无法像人类一样随心所欲地后退,它需要先在原地转个圈,背对屏幕往前溜几步后,再回转身才算大功告成。
  参观的下一站是离拍照机不远的外币兑换机和ATM机,介绍过这些自助终端后,小龙人话锋一转:“看了这么久你有没有一点饿呀?我们前面有零食售卖机,我可以带你去买零食哦。”就这样,机器人导游带着记者原路返回,非常自然地将人引领到了最后的目的地。期间,记者忍不住和张先生聊到小龙人很可爱,谁知居然全被“本尊”偷听了去:“谢谢姐姐夸奖,小龙人会更加努力工作的!”
  应张先生的“点唱”要求,小龙人履行完工作职责后,还兼职了表演担当,为记者等人献唱了两首歌。“因为哥哥长得好看,我才给你表演的。”面对如此逗趣的机器人,当它摇身一变,将笑脸换成一张建行公众号的二维码,发出扫一扫的请求时,记者和张先生都二话不说地照办了。
进门是“叔叔”拍完照是“哥哥”
  要说小龙人与人类的互动水平,可以说相当智能了,既不会答非所问,也懂得投其所好。可惜这并不等于说机器人已经是零Bug。譬如参观行程的第一站,原本应该是大堂最内侧的VR看房设备,然而就在小龙人领着记者往VR体验间走的时候,保安及时地“补了一刀”:“VR手柄坏了,今天看不了啦。”听了保安的话,小龙人才转而请记者移步到别的功能区。
  为什么小龙人要经保安提醒才想起当天的VR设备不可用呢?记者推断这或许和小龙人的内存有关。哪怕在聊天过程中,小龙人也出现过“断片”的现象,“姐姐,我刚刚在清理内存,无法识别你说的话,你能再说一遍吗?”在记者的质疑下,小龙人坦承,如果经历了长时间对话,中途它需要清理内存。
  “那我明天还来参观,你会记得今天为我介绍过什么吗?”记者问道。
  机器人的答案同样在意料之中:“不记得。”
  虽然小龙人面板上的眼睛可以变换多种姿态,通常是笑眯眯,偶尔还会露出“心心眼”,甚至“么么哒”,但它真正的眼睛其实是面板上方的摄像头,由此可进行人像识别,结合声音等综合判断,能够讨巧地叫出哥哥、姐姐等称谓。张先生告诉记者:“刚进来的时候它是喊我叔叔的,拍完照片又开始喊哥哥了。”
  即便如此,这些对小龙人来说也只是“短期记忆”。就算是朝夕相处的保安同事,小龙人也直言不认识。或许在习得聪明的会话技巧后,机器人剩余的内存就比较紧张了。当记者进一步咨询通过书香建行借书时,应该在哪里借取,又到何处归还,小龙人同样表示自己还没有被灌输过这方面的知识。
  (李蕴坤)
当个大堂经理没问题!但办业务?还不灵
Robot替代指数:★★★
  由于机器人经理仅在银行一楼活动,而一楼的功能基本都是存取款、外币兑换、借书服务、房源信息等自助服务,所以凭借小龙人“妙语连珠”的本领完全可以将每位初来乍到的客户引导到所需的功能区。在壮大客户群方面,小龙人也完成得相当不赖,“聊了这么久我们还没交个朋友呢,可不可以支持一下小龙人的工作,加我为微信好友?”比起人为发出的绑定请求,机器人可怜又可爱的态度更容易博得客户的欢心。
  但是,一旦涉及更高端的理财产品业务,小龙人就会指引客户前往二楼,请那里的工作人员提供服务,本职工作出现Bug时,也需要就近的保安来“救场”,因此即使聪明如小龙人,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 苏宁机器人仓库:礼让三分的“行走货架”
  1月28日,腊月二十三,小年。按照习俗,过了今天,这年,算是正式开始了。各大电商平台上,年货节正热火朝天地刺激着人们最后的购买欲望,而在上海奉贤苏宁物流中心的小件仓里,六十台机器人在不知疲倦地奔跑着,它们身上,或背着整箱整箱的小米手机,或是满满一货架的电子数码产品,在10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用最快的速度将商品送到拣货员面前。“今年,我们不打烊。”AGV仓(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运输车,也称智能移动机器人)的运营管理组长洪雨得意地说道。
忙碌的上海早晨
  “小米8、64G+128G……”上午10点20,6号工作站拣货员陈超面前的屏幕上,一个个商品的品名和代码不断跳出来,他身边的拣货区,背着货架的机器人们正排着队,等陈超从它们身上拿走屏幕上显示的那个商品。
  陈超拿着扫描枪,手脚麻利地从货架上拿下了一台小米手机,扫描条码之后,迅速将其放入左手边亮灯的拣货箱里,再将灯关掉,整套流程大约用时10秒。
  任务完成,第一台机器人“开心”地背着货架走了,第二台机器人顺势前进一位,这时,电脑屏幕上显示下一件商品“华为荣耀……”以及它所在的货架位置——3A,陈超迅速从第三层货架的A框里拿出绿色包装的荣耀,并将其放入拣货箱,关灯,换下一个机器人。
  不远处,两个移动的货架眼看就要撞在一起,彼此之间还差几厘米的时候,其中一个机器人停了下来,让另一个先走,自己则向侧斜处跨了四十五度,转到另一条道上,随后顺势一转,将货架的另一面转向工作站,接着横着将货架“推”到了陈超面前。
  这是上午最忙的时候。如果说城市是有生命的,那么在陈超看来,每天上午10点20分,就是上海“醒来”的时刻。
  此刻,订单如潮水般井喷,仿佛魔都伸出巨大的手掌进行扫荡式购物,整个仓库的机器人都欢快地跑了起来,在纵横阡陌的货架中游走,并将最合适的货架驮送到陈超面前。站在高处向下望,仓库仿佛也是活的,机器人屏幕上闪着两道紫色的光芒,背负着货架井然有序地游走在设计好的“航路”上,并在背后留下一个个圆圈,如同飞机在天空中留下的白色轨迹。
  快点,再快点,半日达的货马上就要发车了,陈超和机器人伙伴们几乎忙得连气都喘不过来。
  11点,半日达截单。仓库里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剩下的订单要到晚上或者明天才发车,大家终于可以喘口气了。11点20,大部分机器人也变得轻松起来,找个充电桩“喂饱自己”,再休息一会,等待下午高峰的来临。货仓里,只有零星的货架还在奔跑,“那是一点补货。”陈超虽然还不能休息,但动作明显慢了下来。
“负重轻行”的机器人
  背着货架行走的这些机器人,说是智能移动机器人(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运输车),其实更像一个放大版、可以“负重轻行”的扫地机器人。每个机器人最大可以承载的重量是800公斤,就算背着货架,每秒也能行进1.3米。
  每个机器人前后上下一共有“四只眼睛”,前后的“眼睛”用来避障,一旦发现前方有障碍物,机器人会自动停止避让。上面的“眼睛”用来识别货架底部的编号,下面的“眼睛”则用来看地面上的二维码,那是航线的“座标”。每当一个订单生成,系统会自动生成调度命令,告诉某个机器人将哪个货架驮到拣货员面前,并且将“航线”输入到机器人的大脑中。
  收到指令后,靠着底部的“眼睛”,机器人通过识别二维码“航线”按图索骥,找到相应货架,然后通过顶部的“眼睛”确认货架编号。一切无误后,随着一阵轻微的“轰鸣”声,机器人“头部”微微升起,“顶”住了货架底盘,然后沿着“航线”将货架运送到拣货员面前。最快的时候,一个订单从下单到送到拣货员面前,只需要5分钟。
  会有突发情况吗?当然。苏宁物流研究院副院长栾学锋告诉记者,一年多前刚刚上线机器人时,时有状况发生,有时候某个机器人突然断电、或者货架卡住了超声波雷达,没办法避障,或者货物掉了,必须由现场维护人员直接处理,系统则需要重新规划路径,将出事的路径锁死,其他机器人的路径则被重新规划,绕过这条路。不过除了人工处理外,一切系统大脑里的变化都是毫秒级的。
不断迭代的“大脑”
  经过1年多的运行,这个无人仓经历了两次双十一大考,算是毕业出师了,即便2018年的双十一,仓库里100个机器人同时在跑,也没出任何差错。
  不过,真正的考验还远未到来。对AGV仓来说,增加机器人的数量,对模型、算力提出的要求将指数级增加。这种小型搬运机器人,特点是行动灵活、自动避障,技术难点在于调度系统,当几百台机器人同时在数千甚至上万平方米的仓库里搬运货物时,如何避免撞车是最根本问题。
  举个例子,一个订单下来,系统必须在1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判断,哪一台机器人离这个商品最近,同时为其规划到达货架并且托载货架到分拣员位置的最优路线。这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如果有500台机器人同时在跑,你需要穷举这一台机器人和其他499台机器人的所有可能性,然后才能得出最佳答案,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失误很可能造成连环效应。“亚马逊可以同时支持10万平方米不同仓之间机器人的调度,中国目前还做不到。”栾学锋说,国内的AGV机器人还处于成长期,正在不断迭代。
  (郝俊慧)
拣货员少了,但新工种出现了
Robot替代指数:★★★★
  自从调到这个仓,洪雨便从微信运动的榜首位置退了下来,“以前30000步,现在5000步。”大学专业物流管理的洪雨从参加工作开始,便一直在苏宁物流的各个仓之间轮岗,“如果说拣货是摘果子,那么传统仓的管理是要把最畅销的‘果子’放到离拣货员最近的地方,但到了AGV仓,同样是摘果子,现在是机器人把‘果子’送到拣货员身边,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货物分仓,尤其是大促的时候,订单、货架、机器人、工作站之间的逻辑要最优化,比如最畅销的商品,要尽可能分到不同的货架,满足不同订单的拣货和并单。”
  拣货员确实少了。以前的双十一,仓库里人山人海,去年的双十一,这里静悄悄,3天20万单,24小时连轴转,也只需要14个拣货员。传统的拣货员,是人找货,最熟练的拣货员,一个小时也只能拣80-100件,而现在是货找人,一个人一个小时400件普普通通,熟练工500件也正常。
  机器会替代人吗?当然,但一定会有新的工种出现。现在的AGV仓,拣货员少了,但由于单量处理能力上升,包装员增加了,机器人的维护人员增加了。尽管大学专业就是物流管理,但AGV仓“逼”洪雨不停地学习:管理货架的逻辑是全新的、计算效率的要素是全新的、人员管理的机制是灵活的。某种意义上,洪雨的岗位也是全新的,一旦AGV仓规模化复制,在他面前的,可能又是全新的职业道路。
饿了么外卖机器人:小哥进不去的地方,我行!
  “我要进电梯了,请让一让。”走进虹桥万科中心,一个邮筒形状的机器人格外引人注目,它不仅能避让行人自动行走,还能自己“摁”电梯并上下电梯,它就是今天要说的主角——外卖配送机器人Kago3,由上海本土企业Yogo Robot打造。
  虹桥万科中心的商务楼有着严格规定,外卖配送员不许进入办公区,并且前台不帮忙代收外卖。于是,送外卖到此的小哥只能在楼下等消费者前来自取,不仅耽误了配送员的送餐时间,也影响了消费者的用餐体验。随着外卖配送机器人kago3的到来,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
自动避让行人、上下电梯
  外卖机器人停靠在虹桥万科中心3号楼入口处的墙角上,约1米左右高,在机器人上方位置有一个显示屏,上面有着“扫码放餐”以及每单配送费低至0.01元的字样。配送员可以通过微信扫码使用该机器人。
  记者在现场体验了如何利用该机器人配送外卖。记者扫码进入微信小程序后,因为是首次使用,花了约30秒的时间注册配送账号,配送系统上的数据显示,该服务已累计服务骑手数15049人,累计配送383886单。注册完成后,记者录入顾客手机号、订单所在楼层这两项信息,为此订单支付了1分钱后,机器人的“肚子”上给记者打开了一扇餐门,记者将一个眼镜盒放进其中,在小程序内选择放餐完成,接下来的任务便交给机器人了。记者填写的订单楼层号为6楼,顾客手机号则填写了记者自己的号码。
  等待了60秒之后,机器人开始出发为记者配送订单,此时,机器人的显示屏上显示的是“前往6层”。
  记者体验时间为中午12点半左右,大楼内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但这并没有影响机器人的配送,它动作很灵敏,遇上手拉手结伴而行的员工也能准确避让。由于机器人后台系统与大楼的电梯系统是打通的,机器人来到电梯门前时,自动“摁”了向上的电梯。电梯门打开后,机器人发出了“我要进电梯了,请让一让”的提示声,接下来便拖着自己的身体准确进入电梯的中间位置,同时,六楼的电梯灯自动亮了起来。“我要下电梯了,请让一让。”到达订单所在楼层后,机器人会自动走出电梯,这也是它配送的终点位置,根据规定,机器人只能停留在每层楼的电梯口。
  然后,机器人开始自动拨打电话,记者很快便接到了呼叫,“你好,我是外卖配送机器人,你的外卖已到,请前往6楼电梯间,找到机器人取餐,我将等待您5分钟。”与此同时,记者手机上收到了一条取餐的短信。
  输入手机尾号后4位,机器人的“肚子”自动开启,记者顺利取得了此前放进去的眼镜盒,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只会等你5分钟
  这款机器人的内部共设置三个储物空间,最多可同时配送三单外卖。每个空间设置独立餐门,以防出现多笔订单同时配送时顾客取错餐的情况。如果三个储物空间都放满外卖,机器人会立刻开始送餐,但如果只有一个储物空间被放了外卖,机器人则会等待60秒再开始送餐。
  机器人的配送顺序会根据外卖放入的先后顺序决定。记者现场利用机器人同时配送了三单,由于三个餐门是独立的缘故,记者想要同时配送三单只能分别下单三次,分别打开餐门,没法一次性打开所有餐门。三单全部放入后,机器人立刻开始工作。
  为了解它如何处理突发情况,记者拒接了它的配送提示电话。不一会,它第二次给记者打来了配送电话。5分钟之后,记者依旧没有取餐。机器人等不及了,自动开始配送下一单,并给记者发短信提示订单异常,告知记者与管理员联系取餐。
  这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它最多会给顾客拨打两次电话,并发送两条短信,如果顾客在5分钟之内没有取餐,它会原路返回大堂,并告诉管理员出现异常订单,同时也会给顾客发送订单异常的消息。接下来需要顾客和管理员互相联络进行取餐。”
  (丁晓东)
数量太少,需要更多“代跑腿”
Robot替代指数:★★★★
  对于外卖配送的“最后一公里”而言,这个问题毋庸置疑,可以。但对于全程配送外卖而言,机器人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
  如今,大众对于外卖机器人并不陌生,或多或少在报道中了解过。但实际上,这些外卖机器人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要么是在写字楼内工作,要么是在校园宿舍楼附近工作,他们的功能是解决外卖配送的“最后一公里”,而不是外卖的全程配送工作。
  的确,对于不许配送员进入办公区的写字楼,它方便了外卖小哥也方便了用户,但在记者体验过程中,不少叫餐者依旧亲自下楼取外卖,也有许多配送员觉得扫码使用机器人很麻烦,在外卖快要送至时提前打电话通知顾客。
  显然,目前外卖配送机器人在技术上已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它是小哥最愿意被替代的机器人,因此,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打开市场。换言之,如何让外卖小哥愿意去使用机器人?
  显然,机器人外卖员要满足外卖小哥三个需求,1、安全配送不出事;2、不耽误时间;3、方便赚钱。对于前两点,目前外卖机器人都可以做到,扫码下单的模式相较于外卖配送员打电话给顾客再等待的模式,肯定是省时的。至于第三点,以互联网公司的打法而言,补贴绝对少不了。如果使用机器人配送,每单可以获得五毛或者1元的红包补贴,哪个外卖小哥还不愿意用呢?
  不过,到底用外卖机器人能带来多少利润,外卖公司还是要精算清楚,如何让外卖小哥开开心心地被替代,甚至愿意为此付钱,还得交由市场检验。
机器人儿童医院:三个病区的药它来送
  医疗是人工智能落地场景之一,除了让AI学习名医知识,提供健康、营养、膳食、诊前诊后的人工智能咨询,AI也在助力医院的后勤建设。2018年9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的两位特殊“机器人”员工童童“双胞胎”正式上岗,至今已有4个月“工龄”。在住院部5楼派单,药品装箱后,童童1号、2号,唱着小曲,自动坐电梯、开大门,将药品、器械送到指定的病区。虽然乘坐的是医护人员工作电梯,童童“双胞胎”还是会遇到不少前来就医的人,小朋友亲切地向童童“打招呼”,成为医院的一道风景线。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我要进电梯了,请大家注意避让”“我已送达,请你取走物品”……1月29日,记者来到上海市儿童医院,童童1号、2号已经分别在5楼的两间药房门口待命,它们风雨无阻,每天早上8点准时上班,下午4点半自动下班,回到充电室“休息”一晚,再以百分百的电量投入工作。
  早上8点,药房里的药师们拿起Pad,输入目的地,并刷卡开启机器人的“大肚皮”,将药箱放进去。伴随着孩子们喜欢的儿歌,1号、2号开启送药之旅,到13楼和11楼会一会护士小姐姐。
  童童们要想成功将药品交到楼上护士手中,需要经过电梯和各楼层、病区的大门。电梯前,一条红线和几朵小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里便是童童等电梯的特定位置,经过改造的电梯在童童到来时,会自动按向上的按钮。当电梯门打开,安装了摄像头和传感器的童童会先往电梯里走一走,如果电梯里实在没有空间,它会重新退出,等待下一趟电梯。
  下电梯后,安装了远程通信模块的病区大门会自动打开,迎接童童。在病区,童童的歌声总会引起小患者的好奇,从不疲倦地穿梭于病区中的机器人,对住院的儿童患者们也有一定的安抚作用。只是童童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当护士刷卡拿起药箱后,童童便头也不回,以0.9米/s的“速度”离开病区,执行下一目标,去另一层“约会”其他护士小姐姐。“送药原来是护工师傅的工作,但他们还要做陪检和运送别的东西,童童的到来解放了护工们一部分工作量,现在童童1号、2号服务3个病区,加上即将上岗的3号和4号,它们4个将服务10到13楼所有病区的药物配送。以后,我们还计划用童童运送被服、餐饮等各类医用物资。”儿童医院保障部甘粒告诉《IT时报》记者。
  以前人力送药的工作模式易发生运输物品错拿、错送等失误事件,药品在运送过程中经过电梯、走廊人流量大的地方时,一些玻璃装的药物很可能受到外力的影响。“童童护送药品是全封闭的,从药师放置药品到护士取药是一个闭环,而且通过系统可以随时看到它的位置。”儿童医院特需护士长肖艳赏告诉《IT时报》记者,小朋友们很喜欢这个会唱歌的机器人,走的时候还会跟它说再见。
  据统计,从2018年9月至12月这段运行时间中,童童已持续正常工作93天,成功配送至护士站总计1600次、运输总距离218公里,相当于上海到无锡的距离,平均耗时26.1分钟。
  (吴雨欣)
可爱、萌萌哒的童童,还要再聪明些哦!
Robot替代指数:★★★
  童童的到来将护工师傅从繁杂的低附加值活动中解放,避免了运输过程中物资的损坏及被盗意外的发生,但童童依然有进步的空间。
  从机动性上来说,一旦命令下达,童童不能中途变更。比如,如果药师下达了去13楼的命令,如果要临时改去11楼,需要工作人员将童童按停重启,再推回原地,重新下达命令。从安全性上来说,童童虽然保证了药品不受外力破坏,但护士在取药时可以将卡片借给别人来代取,一旦发生意外,系统只能找到卡片的主人,却找不到真正取药的人。从药物存取的便捷性来看,童童负责的三个病区药物全部放置在一个箱体中,难免有拿错药品的情况出现。
  希望以后再加入的童童,在执行命令时可以更加灵活,增加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以提高安全性,药箱也可以向快递柜借鉴经验,蜂窝设计,专柜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