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6 电视先锋-
V16 电视先锋 下载阅读 上一版 |
16电视先锋
  • ·什么是

什么是

《流浪地球》

  

的核?
踏进电影院的前一刻,还在担心《流浪地球》会不会被拍成《战狼3:木星危机》。走出电影院的前一刻,还在怀疑《流浪地球》真的是中国人拍的吗?在票房突破20亿元后,“流浪地球一小步,中国科幻一大步”“中国科幻拓荒之作”等褒奖纷至沓来。其实,不止观众没有想到《流浪地球》会成为春节档霸主,在此之前,连投资方也一直认为“中国现有条件拍不出真正的科幻片”。另一方面,一些网友给《流浪地球》打出了一星差评,《战狼》的战火蔓延到了《流浪地球》,由于豆瓣评分居高不下,这部分网友还将不满情绪转移到豆瓣,涌入App Store给豆瓣App差评。虽然评论的两极分化严重到近似魔幻的地步,但是《流浪地球》仍旧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中国科幻片,所谓瑕不掩瑜,虽然在情感和情绪的处理上有“硬煽情”、“硬燃”等瑕疵,但在经费有限、经验有限的境况下,实现中国硬核科幻片从零到一的突破,实属不易。IT时报记者■孙妍
有Bug也有硬核科技
  虽然都带有科幻色彩,但是《疯狂的外星人》毕竟只是一部软科幻电影,不比《流浪地球》这般呈现硬核科技,所以观众对《流浪地球》更为吹毛求疵。
  用一瓶酒毁了一个摄像头,就摧毁了整个人工智能系统,在《流浪地球》中,还有很多被人诟病的Bug。
  面对不严谨的质疑,刘慈欣也亲自回应,影片里出现Bug,有拍摄技术的限制,也出于故事的需要。比如要表现摧毁人工智能,可以参考《2001太空漫游》里面的科学做法,让航天员进入电脑主板,把存储芯片一块一块拔下来,从而毁掉人工智能系统,但在《流浪地球》里,你让吴京这么干,那电影时长就可能被拉长很多。所以在遵守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又要保证电影的可看性。
  对于原著的改编,《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极为大胆。
  《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原本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太阳即将发生氦闪爆炸,膨胀成红巨星,巨大到可以吞没太阳系所有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为了躲避这场灾难,人类决定把地球改装成巨大的飞行器,逃出太阳系,寻找新家园。
  整个移民过程长达2500年,分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加速)、流浪时代(减速)和新太阳时代。2小时的电影无法将2500年的进程详述,于是郭帆删繁就简,只取一勺,将书中1000字左右的内容改编成电影中的“木星危机”。
  被冰封的上海金茂大厦、东方明珠塔,地上万里雪飘,地下繁华依旧,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剧组制定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包括行星发动机、地下城、运载车等所有场景的细节构思,还有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1万件道具、10万平方米实景搭建。
  50年后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子?为求严谨,郭帆请来科学院院士助阵,建构一套世界观,编制一部百年史:在1977至2075年间,整个事件将如何一步步发生?2030年,世界各国向联合国释出部分军权,联合国向全世界公布“流浪地球”计划。2034年,行星发动机研究成熟,由最具大型工程建造经验的中国政府主导建造。2075年,流浪的地球遭遇木星危机。
  剧组经费紧张,但大家仍旧非常敬业。几位主演在自降片酬的情况下,仍旧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拍摄,几十斤的服装和头盔穿脱不易,他们只能穿着纸尿裤,趴着休息,拍到呕吐、晕倒都是常事。
  这几天,吴京和沈腾的“百亿票房先生”之争愈演愈烈,吴京的风评一直也是两极分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吴京的硬核性格也让他抓住了这次机会,毕竟他在不知《流浪地球》是否会成功的情况下,自掏腰包投资了6000万,这是一场赌局,也是电影人的惺惺相惜。
有硬煽情也有文化内核
  中国科幻片要想成功,必须突破好莱坞的窠臼——模式化地复制美国的价值观,最为突出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那么,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科幻片会成为爆品?首先,一定要注入中国的文化内核。
  刘慈欣一直都非常希望能将自己的小说拍成电影,2014年《星际穿越》上映之时,从科学爱好者到普通观众,都中了“诺兰魔怔”,虫洞、黑洞、四维、五维……人们开始想象地球毁灭后的去处。当时,中国正在拍摄《三体》,其作者刘慈欣此前接受《IT时报》独家专访时说道,他非常想把《三体》拍成中国观众喜爱的科幻片,“中国还没出现过大成本制作、有影响力的科幻片,我不知道中国观众会喜欢什么样的科幻片,美国科幻片受欢迎,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背后有强势的文化灌输。”
  在星空格局的争霸中,刘慈欣弱化了美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将法语当作联合国政府官方语言,将俄罗斯当作与中国携手改变世界格局的重要伙伴,用中国人的思维来解构宇宙,这是刘慈欣在原著中注入的野心。
  电影制作过程中,郭帆也一直在寻找文化内核,当他的团队拿着剧本跟美国资本方交流时,对方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美国大片都聚焦超级英雄,为什么《流浪地球》里没有?不是一两台发动机坏了,一个超级英雄去救援,而是5000台发动机坏了,5000个救援队去救援?
  当时,郭帆这样回答:“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都不愿意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不同于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中国有一种精神,就是集体主义精神,讲究大局、讲究牺牲、讲究合作。”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和美国人在危难关头的“弃家逃亡”不同,中国人带着地球去流浪,这是中国特有的家国情怀。
切勿“捧杀”
  有人说,《流浪地球》电影对小说是降维打击。电影确实有意识地添加了情感的张力,但是多处煽情点略显生硬。“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句警示语的重复出现,已经是电影里最高明的情感处理了。
  当死亡随时可能降临时,人类更多关注自身的安全需求,在刘慈欣的价值观里,人性本恶论占主导,他总是冷静地审视人性,死亡无法避免,爱情不足一提,生存就是意义。
  就如《流浪地球》小说里写道:“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状态和地球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人工智能大脑MOSS在电影中说了一句:“想要人类一直保持理性,是一种奢望。”
  《流浪地球》小说让很多读者为之震撼的一幕是,民众发现400年过去了,太阳仍旧没有发生氦闪,于是民众起来叛乱,对主张逃逸的5000名联合政府工作人员处以极刑——在冰原上被生生冻死。在民众欢唱《我的太阳》围观时,太阳的氦闪却到来了。
  就像鲁迅笔下的“愚民”,一个种族想要越来越理性,总要以残酷为代价。
  原著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冷静审视,是电影所欠缺的,文化内核,是中国科幻片需要细细打磨的地方。
  有一种高段位的竞争策略叫“捧杀”,对中国科幻片产业来说,一味将《流浪地球》捧上天是不健康的,不理性的质疑也是要不得的,只有理性的争议才寄托了希望,就如影片中的台词所言,“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只有经历绝望,才能读懂矫情语句背后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