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6 新闻产业-
6新闻产业
  • ·无标题
  • ·为了家纺巨头的“梦想”SAP用云拼出一个“9周奇迹”

为了家纺巨头的“梦想”SAP用云拼出一个“9周奇迹”

车间女工正在为床笠拉松紧

  从中国最大的家纺市场江苏省南通市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出发,沿温州东路向西,大大小小的招牌不停从车窗外闪过,快递公司、包子铺、超市……当然,最多的还是家纺公司,但大多是只有两到三层的低层建筑,这让远处一栋11楼层上的五个字格外引人注目——新世嘉家纺。
  10分钟,4公里,这便是新世嘉与家纺界“宇宙中心”——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的距离,这条路,吴永惠走了15年。然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从幼年与妈妈一起在昏暗的灯光下踩缝纫机开始,命运便与这片中国最早的纺织工业发源地绑在了一起,如今,身为新世嘉家纺集团(以下简称新世嘉)董事长的吴永惠,更是以前瞻的眼光、大胆的创新,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中国纺织业进入工业4.0的先行者。“让中国的家纺工厂打响绿色环保、智能制造的招牌,让中国的家纺工人体面的工作,和企业一起享受经济增长的红利,让中国的家纺产品满足更多国际市场的需求,”今年8月,新世嘉在江苏省海安市将落成全新的织造、印染、裁剪、缝纫等一体化的家纺制造工厂,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全数据化的SAP云端企业管理系统,是吴永惠“梦想”实现的数字引擎。IT时报记者郝俊慧
梦想一:从手工缝纫机到全自动“绿色工厂”
  对技术的热爱,流淌在吴永惠血液中,而这种信仰,是这片中国现代纺织工业发源地在他基因中打下的深深烙印。
  吴永惠是土生土长的南通人。
  在中国轻工业近代史上,南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895年,洋务派、清末状元张謇在南通唐家闸建成一座拥有20400枚纱锭的近代化纱厂——大生纱厂,从此一家一户手工作坊式的纺纱织布逐步被现代工业的机器大生产所代替。彼时,大生码头“车水马龙,舟楫如云”,南通也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纺织基地和家纺类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尤其是当时南通县(现在通州区)和海门县交界处——叠石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刺绣、枕头、被罩等家纺商品市场发展逐渐成熟。
  吴永惠的童年是和缝纫机一起度过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叠石桥家纺市场气候渐成,勤劳的南通人不再将目光仅限于江苏,而是通过“10万销售大军”将南通的轻纺产品推销至全国,吴永惠的父亲便是“十万大军”中的一员,向西北、新疆一带的商店推销枕套,一出门便是一个多月。
  留守在家里的母亲任务是枕套加工。每
9周完成实施的“奇迹”
  3月5日,在这座11层新世嘉大楼的5楼车间里,为美国沃尔玛超市生产的四件套床上用品正在紧张地生产中。车间里听不到喧嚣的机器声和人声,头顶上一条条半成品的布料吊挂在轨道上,如流水般在近百米的生产线上流动。每隔数米,便有一名女工将挂在吊架上的布料拿下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又将其挂上吊架。吊架继续向前滑动着,大约3分钟后,经过挂片、床笠做角、拉松紧、整理四道工序,一条床笠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包装台上。
  车间的另一头,一台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的车床也在吞吐着:一大卷花色棉布被送入车床“口中”,一分钟后,两个一组的枕套叠得整整齐齐从车床尾部被“吐”了出来,除了两个看守机器的工人,整个生产过程均不需人动手。
  这里是新世嘉的家纺车间,也是南通市示范智能车间(家纺全流程智能生产车间),2015年12月,新世嘉获得了这个荣誉,这套自动吊挂系统也是全南通市引入的第一套同类系统,如今已更新至第六代,那台德国制造的自动“枕套机”,更是2013年第一次通过新世嘉进入中国。
  从车间出来下楼,一楼是公司管理部门所在地,秦巍打开电脑,点击桌面上的SAP图标,除了刚才看到的生产数据,这批订单的交付时间、物料和辅料的库存情况、供应商是否需要补货等等信息清晰在列。
  秦巍是新世嘉集团IT总监,3个多月前,他刚刚完成一项被称为“奇迹”的工作,9周之内上线SAP S/4HANA Cloud系统,原有的MES数据和SAP S/4HANA Cloud生产工单数据也在同步。这个速度在以往实施周期通常在6-12个月的IT行业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奇迹”是怎么发生的?
吴永惠的梦想:在“智慧驾驶舱”里掌舵未来
  吴永惠今年要开两个厂。第一个在南通市下辖的海安市,占地25万平方米,预计今年8月投产,另一个在美国东海岸新泽西,厂房已经找好,正在批合规手续。对于这两个新工厂,他的要求很明确:数字智能化。
  新世嘉是全国地区最大的外贸家纺出口厂家之一,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欧洲各国、中东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沃尔玛、梅西百货、Target等等都是它的客户。作为南通家纺企业翘楚,吴永惠很清楚,随着中国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只有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才能让新世嘉在世界工厂的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在一个“智慧驾驶舱”里掌舵未来工厂,是他最大的梦想。
天早上,她从家纺市场批发一匹布料(约33米)回来,然后按10米一段裁开,一部分送到绣娘家里,一部分留着自己做,10米布料正好可以做10对枕套。晚上放学回家的吴永惠,总是让忙碌一天的母亲休息一会,而他则开始在那台蝴蝶牌缝纫机上蹬踩。从小爱动手的他,甚至把家里的缝纫机拆开又重新装上,竟然没多出零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天生“不安分”的心,与喷涌而来的改革浪潮一起,将吴永惠“推”出了校门,却又让他不墨守成规,恪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金科玉律,尽管生意几经起伏,却始终靠着先进的技术,先人一步,重回潮头。
  从小时候对缝纫机的兴趣开始,吴永惠 一直对用现代技术改造纺织工艺情有独钟。20世纪90年代中期闯东北时,他便将一台绗被子的绗缝机改造成床垫绗缝机,每天自己手动绗50条床垫。后来回到南通,更是自学了CAD等各种软件,电脑制版、机器绣花,这些专业活都难不倒吴永惠。
  2000年开始向欧洲出口绣花水洗被时,为了避免出现“漏绣”,他亲自上阵研究制版,颜色如何安排顺序才会没有线头?起针要怎样跳才会显得更圆润?“手艺人”吴永惠一头扎入纺织机械的技术改造中。
  2004年,吴永惠成立新公司——新世嘉,并在现址上盖起了新车间,进入新厂房的每台设备,都是他一手挑选,甚至和厂商一起修改图纸,为新世嘉量身定制的。2014年,吴永惠更是拿出300多万欧元与德国TEXPA、加拿大AUTOMATIC等公司开展合作,研发引进全自动家纺生产设备,开启了公司生产自动化之路。
  即将在8月交付的海安新工厂,印染、织造、生产、装箱都将自动化,在老厂房看到的人工缝纫机也都将消失,而且作为一家有着印染业务的企业,新工厂污水指标是“零排放”,这将是一家彻彻底底的“绿色”智慧工厂。
  下转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