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1 时报独家-
11时报独家
  • ·5G路上的冷思考
  • ·智慧城市:热潮中的“虚火”

智慧城市:热潮中的“虚火”

  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与网络切片相关的测试在今年投入商用的5G网络中都无法实现,因为只有SA网络才能支持网络切片,而这方面标准要在R16阶段才能被冻结,“至少要到明年年底或者2021年上半年,网络切片才可能正式商用。”上述人士表示。
  或许可以这样说,一座城市有多智慧,城市的网络就要有多发达。
  在MWC19上海,三大运营商展示了智慧城市的风貌。
  中国电信展出的是AI海绵城市。所谓海绵城市,是让一座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中国电信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三维数字化模型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构建海绵城市智慧管控系统,利用实时监测技术多方位记录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设施建设运行情况,实现海绵城市一体化监测、智能化预警、综合管控、一体化应急管理、一体化考核,帮助城市有效预防自然灾害的影响。
  而在中国移动展区,“中移超脑新型智慧城市”展示的是通过5G+AICDE,打通政府平台和第三方平台,实现智慧城市的升级。“依托5G,打造一个中台,数据共享、运算能力开放,管理效果提升。”中国移动相关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
  据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为308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这一数字将增长为7172亿美元,2018—2023年这个预测期内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4%。2018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7.9万亿元,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25万亿元,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都会是投资热点。
  虽然很多城市都出台了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从各地实施、运营的成果上看,智慧城市的建设并没有创新性的突破,都在已知范围内、某个领域内做一些信息化和数据融合,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中还有“虚火”。“智慧城市目前进入了以数据驱动的智能化阶段,其中一个难点是如何汇聚异构、异主和异地的数据。”上述中国移动相关人士表示,很多政府部门都有各自的系统,如何打通这些系统、如何往集成的方向发展是比较难的。只要统一接口标准、信号传输模式,一个平台就可以收集所有数据,不仅降低社会成本,还会带来非常好的效益经济。
  此外,尽管物联网在这几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智慧城市布满了很多传感器,但目前还不够成熟。这些传感器网络各自独立组网,像查水表、气表等各种监测数据,都要建设独立的网络。几十亿乃至上千亿数据采集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通过不同的网络分别收集,不经济也不可靠。
无人驾驶:低时延也不够用
  要问5G时代,第一杀手应用是什么,非无人驾驶莫属。
  如果没有体验过什么叫无人驾驶,MWC19上海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在中国电信展台,一位工作人员坐在一辆简易车里面,但是这辆简易车却具备了一辆车的基本功能,方向盘、油门、刹车等,但没有引擎盖。而在这辆车对面的两个电视屏幕里,分别显示出一辆车内部的情况以及这辆车驾驶座上看到的路况,转动简易车的方向盘,可以看到,电视屏幕里的车的方向盘也会转动,踩了简易车的油门,电视屏幕里的车会向前开。中国电信相关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屏幕里的那辆车在张江,通过车上的摄像头、5G模组等设备,实现了远程控制。
  中国移动展厅中也有类似的场景,只不过电视屏幕里的那辆车在北京,也就是真正操控这辆车的人在上海也可以控制那辆车。《IT时报》记者看到,在现场的驾驶员操控着这辆车,速度并不快,大约20码左右,而电视屏幕里的那辆车是在一个半封闭的测试区域内。“在北京的这辆车内,装了3个摄像头,分别可以拍摄到车辆正前方以及车身的两边的情况,可以适用于救灾等场景。”工作人员表示。
  虽然距离5G商用越来越近,但无人驾驶真的能上路吗?据《IT时报》记者了解,大多数人对此表示并不乐观。“最主要的还是时延问题,虽然5G是低时延,但用在无人驾驶上,时延还是太长。”中国电信相关人士透露,如果能优化到10毫秒左右,那是可以接受的。
  据《IT时报》记者在现场的体验来看,时差还是很明显的,当记者转完方向盘,抬头看到电视屏幕上的方向盘才刚刚开始转。“这中间有一个过程,你转了方向盘后,指令要传输给真正的车辆,那里的车辆再回传视频,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时延,原因主要是现在5G的上行速率还满足不了无人驾驶的要求。”
  假设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即使是几十毫秒的时延,足以跑出去好几米,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很难有效防止事故发生,更不要说现在200毫秒的时延了。
远程医疗:适合急救和教学手术还不行
  当偏远的山区没有足够的医疗水平救治当地百姓时,如果能得到一线城市医院的指导,对病患来说是多么大的福音。但问题是,一线城市医生不可能一直待在偏远山区,5G的远程医疗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4月8日,一场特殊的演练在杭州市滨江区开始——一辆5G救护车快速驶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短短几分钟,3公里外的浙大二院滨江院区5G远程急救指挥中心的几块屏幕同时亮起,救护车上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图像、血压等信息实时传送。一位医生向救护车内的急救医生发出检查某部位的指令,通过急救医生的操作,实时超声图像通过5G网络传送到了医生端电脑上,随即,医生戴上VR眼镜实景查看救护车上的抢救情况,再通过实时音视频互动系统向救护车内的医生确认患者情况。当5G救护车到达医院时,医院急救团队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立即投入到对患者的救治中。
  通过5G+VR的方法让大城市的大夫可以随时直接会诊,还可以远程进行超声,节约时间和成本。但是目前的局限是仅可用于急救或远程医疗教学上,如果要以这种方式进行手术还不可行。“主要是法律以及道德的问题,如果远程操控机械手进行手术,一旦手术失败,责任很难厘清。”中国联通一位工作人员向《IT时报》记者透露,实际上,实时远程手术已经在动物身上做了好几次实验,但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估计很难用到人身上,一定要有相关的规定出来才有可能实现。《IT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医院对5G的态度比较保守,“他们还是喜欢有线网络,觉得比较安全,以免医疗数据的泄露。”
5G应用爆发三要素
  中国移动原董事长和GSMA高级顾问王建宙认为,5G要得到全面应用乃至彻底爆发,需要必不可少的三个因素。首先是网络,需要网络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共同的努力,中国运营商在网络建设上有很多优势,每家运营商至少有100兆6G赫兹以下的频段,并且有非常普遍的光纤网络,其次就是在TDD网络方面有丰富的大规模组网经验,所以中国的5G建设在网络上很快就会有起色。
  然而,对于5G的价值链而言,优质的网络仅占5%,另外的95%跟创新和应用息息相关。因此,王建宙指出5G全面应用的第二个因素就是终端,“普通的消费者怎么感知5G的呢?就是通过我们的手机。”终端在这里将经历两个阶段,其一是需要高速率、大容量的5G手机,否则5G网络没有办法使用,而这一阶段现在已经实现了,目前中国已经有四五家制造商推出了5G手机。当然,光是速度快还不足以体现5G的特点,所以5G手机还需要推出新的功能,而这一阶段眼下还只是刚刚起步。
  想要迎接5G时代的大爆发,还有最后一个“大招”,那就是应用。“结合那95%的网络资源,5G的全面普及意味着有一大批应用等待被开发出来。”王建宙说道。这些全新应用的面世不仅决定着5G的未来走向,也将考验5G是否能够真正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