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5 特刊-
5特刊
  • ·70年,难以置信的7个瞬间

70年,难以置信的7个瞬间

上海滩之旅

《上海市邮路简图》刊发于1952年7月12日

《运动场上的电波》刊发于1958年10月25日

  20世纪50、60年代的新中国是怎样一番光景?
  今天,即便耄耋之年的老者或许也已记不清当年的点点滴滴,在许多人的脑海和想象中,那是一个百废待兴、栉风沐雨的艰苦时代,但在本报当年的油墨印本之上,那个遥远的时代被烙印上了积极、神奇、闪亮的印记。
  下面7个令人惊讶的瞬间是以本报当年的新闻报道为蓝本还原的新中国通信生活的真实场景,许多史实都是第一次与大众见面,这本就是有血有肉的生动故事,带你走进那个新中国成立后激情澎湃的岁月。
  1952年9月28日,刘云强与未婚妻赶在国庆前一起赶往东单领了结婚证,顺便还在王府井买了一件新蓝布人民装和一件白衬衫,他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远在上海的姐姐。这封家信,刘云强写了整整一晚,第二天一早,他将这封信投进了西四胡同口的邮箱,当天下午这封信坐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
  20多个小时之后,列车行驶到南京,那时南京长江大桥还没建成,这封刘云强的家信只得换轮渡过江之后,再次登上邮品车厢,直奔上海滩而来。又过了10几个小时,也就是9月30日下午,这趟装满各种包裹和信件的列车来到了上海的真如车站。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那是现在的上海西站。
  真如车站本就设置有一个邮局,信件和各种邮品在这里下火车再方便不过,邮政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这里分拣信件。真如车站邮局后的大院里,几株香樟树和石榴树生机勃勃,工作人员则时常围着一大摞码放整齐的邮件忙活。这些都是进出上海的邮件。大宗邮件都是由邮政专车定期送到上海各个角落,由于当时交通设施落后,如果是到周家桥或北新泾的邮件,还得通过人力骑车运送过去。
  刘云强的家信要“幸运”一些,由于目的地在徐家汇,所以可以享受汽车运输的高级待遇。以20~30码的速度,邮政货车沿着汽车邮路,一直行驶至徐家汇邮政支局,这是一个比真如车站更大的邮局,像徐家汇支局这样大的邮局,在当时的上海,顶多只有十几个。邮车到达徐家汇,天色已晚,工作人员卸完货,分拣完邮件已经到了下班时间。
  于是,在火车上过了一夜之后,刘云强的家信又在徐家汇邮局安稳地“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是国庆节,来加班的邮递员王卫东希望能早点送完当天的邮件,好早点回家过节。
  一个绿色邮包,是王卫东的“标配”。王卫东当天的邮包有20多斤重,因为逢年过节寄给亲人的包裹很多,在这其中,刘云强的家信根本算不上重头戏。
  虽然邮包比平时重很多,但王卫东的心情却不错,一来过国庆节,二来天气又很好。国庆一大清早,马路上喇叭响起《歌唱祖国》的歌声,小朋友端着小板凳在弄堂内相约去马路边“抢位子”看大游行。
  在上海,妈妈和邻居们名正言顺地穿上漂亮旗袍、涂上口红,爸爸穿着彩格法兰绒衬衫而选择不套上蓝布人民装,这一天谁都有理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王卫东走街串巷,在弄堂里来回穿梭好不自在,他很清楚自己投递的每一封信、每一个包裹,既有异地恋青年男女的情书,也有寄托游子思乡之情的物件。
  10月1日上午9:30,刘云强的家信第16个被投递完成,刘云强的姐姐刘云娟并不知道信里写的是自己弟弟领证结婚的大喜事,但这一天注定对刘云娟来说,就是一个喜上加喜的好日子。手速胜飞箭报文若奔雷“滴滴,嗒嗒”,一阵急骤而连续不断的电码声音从录音机里传出,几十只右手不停地在纸上挥动,用最快的速度把电码收抄下来,上海市1958年秋季运动会无线电比赛经过几场竞赛,已淘汰到只剩少数运动员了。
  在最后一场竞赛中,留下来的一位青年叫虞顺照,他今年21岁,是上海市电报局的报务员。比赛结果,他荣获手抄发报总分第一名,成绩达2467.07分,他的六项收、发报成绩均已达到国家运动健将标准。
  虞顺照创造了225字的优异成绩,突破了梁佐才“1958年国家无线电快速收发报友谊竞赛”上创造的223字的全国纪录。
  虞顺照到底有多快?每个电报员都要严格背诵电报码,通常一个初级工要背2000字,中级工3000字,高级工则达到4000字以上,几乎涵盖了所有中文常用字。通常情况下,即便最好的电报员每分钟也仅能达到120~130个字,而虞顺照则能实现200个字以上的极限速度。
  这意味着,虞顺照的收报速度都快赶上现在的电脑速记员了,不过,一个用的是专用键盘,另一个可是耳听手写,其中功力高下立判。
  好一个“手速胜飞箭,报文若奔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