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8 特刊-
8特刊
  • ·70年,历历在目的 7个
  • ·无标题
  • ·无标题
  • ·无标题

70年,历历在目的 7个

  

编者按
  70年,于人,垂垂老矣,于国,却风华正茂。
  1949年,新中国从一片“废墟”上艰难地站起来,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崛起的中国,令世界惊叹,奋进的中国,值得我们铭记。
  70年间,中国的通信业从一穷二白到全球领先,曾经龟速的网络,如今在光网、5G带领下,正向“双千兆”迈进;70年间,中国的互联网从追随者到引领者,从被嘲笑的“抄袭者”,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最佳样本”;70年间,中国人用的通信物件也几经变迁,电报、寻呼机、大哥大,风靡一时的通信方式早已销声匿迹,随身听、CD机、MP3、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等等载体,改变了人们与世界相连的方式……
  70年间,《IT时报》从最早的《快报》走来,一路记录新中国在通信、IT、互联网等等各方面的变迁,它们越过了岁月,在每一个时代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我们从中选择了对时代影响最大的7件新闻,致敬新中国成立70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的通信设备都来自国外,各型各号,被比喻成世界通信设备的“万国展览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快速改变我国通信落后的局面,邮电部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技术革新活动,建国初期,一大批国产新设备研制成功和投入使用,有力提升了当时通信水平。在这其中,我国自行研制的纵横制电话交换机就是典型代表。
  我国在纵横制出现之前,电话接续主要靠人工交换和旋转制、步进制自动交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纵横制自动交换机是国际上最新型的设备,特点是接得快、杂音少、成本低、维护方便。经过集中攻关,1960年1月,上海吴淞自动电话局建成,这是第一个采用国产纵横制自动交换机装备的电话局,为当时我国电话水平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纵横制:
这是一项必须要攻克的技术
电信科研工作结硕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邮电部对电信技术研究非常重视,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推动我国电信水平的提升,而上海则是全国范围邮电技术革新“重地”。
  1957年,上海邮电管理局设立了上海电信研究所,下设无线、市话、长途通信三个研究组,开展微波、短波、纵横制交换机等项目的研究。当时的市话局、电报局、无线处、长话局也都在内部成立科技研究室,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
  市话局取得了将市内电话网改建为六位号码制的重大科研成果,率先实现电话号码五位升六位,彻底消除了市内电话使用上的混乱现象。《解放日报》曾详细记录了1957年上海市内电话五升六割接现场的情形:“(1957年8月31日)十二时正,总指挥发出了‘请各局注意,六位拨号正式割接开始’的命令,这时,全市各分支局二百多个机务员同时操纵着记发机的开关。刹那间,一万多个插塞和开关此进彼出。从此,五位号码与上海市民告别,新的六位号码宣告诞生。”
  电报局则在1958年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部电子管16路调频制音频载波电报机,1960年又研制出去报自动分发设备,实现了电报自动传递,将电报传递时间大大缩短。长话局则研制出12路载波机等多项成果,将之前由人工操作的部分,改为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当时,邮电行业内掀起了科技革新的热潮,成果频出,有力推动了当时通信事业从人工化,向半机械化、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方向前进。
国产纵横制设备上马
  在电话出现后的100多年历史当中,电话交换技术经过了历次升级换代。
  最早出现的是人工交换机,由话务员进行人工操作,用户要打电话,先与话务员通话,告诉话务员要找谁,然后由话务员进行接续。而后,步进制电话交换机和旋转制电话交换机出现,由机械动作代替话务员的人工动作。
  在解放之前和解放初期,各种交换设备并存,既有人工交换,也有步进制电话交换机和旋转制电话交换机在使用。虽然步进制和旋转制交换机实现了替代人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缺点,可靠性差、易损坏、动作慢、结构复杂、体积大等,用户通话体验并不好。当时,人们描述市内电话通信存在“四害”(错号、中断、串音、杂音),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电话需求,纵横制交换设备上马成为必须,这是当时上海电信研究所的科研重点。
  据1958年10月《上海邮电》报道,上海电信研究所试制成功我国第一部100门电子控制纵横制交换机,这项新产品的试成,为我国电话技术开辟了新途径,标志着我国电话技术攻克了当时世界上认为是电话技术上的尖端技术,赶上了国际水平。报道中还写道:“100门电子控制纵横制交换机的研制工作,原来打算是在1960年才能完成……在试制过程中碰到不少困难,时间短、技术资料不足、技术水平不够,通过大家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边学习、边设计、边试验、边改进、边试工的办法,终于克服种种困难,提前完成试制工作。”
  1959年7月,《上海邮电》刊登《坚决攻下电信新技术,纵横制交换机试装工作顺利进展》,报道中称,“纵横制交换机在目前来说,还是电信事业中的一项新技术,许多国家还在试制试用。上海电话工人,要坚决攻下这一门电信新技术。”文章还表示,1000门纵横制交换机是当时上海市话工作重点中的重点。
  1959年8月,我国第一架纵横制电话接通。
  1960年1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套1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在上海吴淞局开通使用,这是自主设计、自己制造的纵横制自动交换机装备的电话局。1960年1月14日《上海邮电》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新电话局不仅采用了纵横制,并采用六位拨号,能适应本市原有的旋转制、步进制、人工等各种制式的自动机设备,打进打出统一发号;另外还采用了音频拨号,负阻抗增音机等当时电讯上的新技术,以适应上海市区日益扩大的需求,克服市内电话远距离传输的限制。”
服役数十年“功成身退”
  在此后数十年间,纵横制交换机在我国通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纵横制交换机占据主导,很多人一参加工作,接触的就是纵横制交换机。当时,上海和田局62机房称得上是远东最大纵横制机房,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电话需求,和田局机房一开始容纳4000门电话,后来扩容加了2000门,但也很快用完,然后不断增加直到10000门电话。
  虽然比步进制、旋转制要先进,但是纵横制交换设备也经常出现毛病,线圈的吸力差一点、指针的钢材材质差一点,都会出现问题。那时的机务长和骨干基本上都是技术高手,能修设备排除故障,吃的是技术饭。所以,当时不少人以为,学好纵横制这个技术,就能在电信干一辈子。
  纵横制电话交换设备的使用,局部改善了我国的电话服务水平。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对电话通信产生井喷式需求,因此,超常规扩大电话交换机容量、提高设备技术层次成为当时国家和社会对电信部门的急切、殷切期望,引进数字程控交换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最为紧迫的任务。
  1984年1月,中国和比利时合营、中方控股的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制造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的中外合资企业。
  1986年11月,上海泰兴路分局第一个S-1240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安装竣工并且联网使用,这是上海首次在现网使用的程控交换设备。
  而后,程控交换机逐渐取代了步进制、旋转制交换机,直至最后取代纵横制交换机。1995年8月,上海市区最后的4000门纵横制交换机“退役”,上海市区实现电话全网程控化。一个月后,上海郊区也实现了电话交换全部程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