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5 掌中乾坤-
15掌中乾坤
  • ·日记语丝雕刻时光

日记语丝雕刻时光

  

这年头,仍像孩提时代一样每天翻开本子写日记的人已经不多见了。然而,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生活越繁忙,心情越焦虑,反而越需要保持自我梳理的习惯,来改善内心的平衡。当然,除了解忧,日记也可以是一位“管家”,通过细致的分类和精美的排版来管理手机内存中的大量美图。记者挑选了以下三款小众却好用的日记类App,不知哪位有幸成为你的“万能管家”?IT时报记者■李蕴坤
时间戳日记:既体贴又“鸡肋”
  当人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写日记也就变得更有必要。如果你在此时打开“时间戳日记”,那一定会被它规划碎片时间的能力所惊叹。
  在“时间戳日记”置顶的位置挂着当月的日历,以此为参考,这个月的行程安排可以一目了然。例如在某个周末记下了2小时的加班经历后,就会在那个日期下方看到一个蓝色的小圆点,再点击日历下方的“统计”按钮,这里又进一步将每块碎片的详情罗列得井井有条。就好比在蓝色的“加班”条目下,系统给出了一张明确的时间表,待你填好了自己加班的时间段后,它会为你统计最近7天内的轮值情况,当日、当周、当月的统计报表也同样不在话下。
  试想一只频繁的“加班狗”,一旦打开了“时间戳日记”,里面八成会塞满各种长长短短的“加班条”。在“三省吾身”之余,忍不住也为这样的“拼命三郎”心疼一秒钟。“时间戳日记”的“统计”按钮还覆盖了更多生活琐事,譬如学习效率、睡眠、早起、体重、跑步、心情等等,使之成为规划时间的好帮手。
  再回到写日记的初衷上,“时间戳日记”允许人们在码字的同时插入大量图片,适合那些酷爱拍照、喜欢看图说话的“小仙女”。拍完照片以后,立刻在这里记录下此刻的见闻和心情,之后再翻看时就很容易对号入座了,省去了在动辄上百个G的图库里大海捞针的烦恼。如果你赶时间,不得不边走边记,那不妨试试插入语音,解放双手。
  值得一提的是,“时间戳日记”还有一个颇为“鸡肋”的功能,叫作“时空邮局之时光慢递”,就在日历右下角的邮筒图标内。在这里,它允许你写下一封大于70字的信,并寄给一位未知的TA,系统会选择与你同年出生的陌生用户,美其名曰“珍惜每次相遇机会”。
  比起这种“骚扰”陌生人的操作,记者认为“时空邮局”可以多发挥一些“时间胶囊”的作用,也就是写一封信寄给未来的自己。想象一下往昔想对现在说的话,文艺青年们说不定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了。
卡片日记:将心事串成“一卡通”
  一看名字便知,“卡片日记”必定也会在图片上大做文章。在记录的方式上,“卡片日记”可能没有“时间戳日记”那么多样化,不会事无巨细地替你去做数据归纳。不过,“卡片日记”的优势也体现在此,即一款简洁的日记类应用。
  进入“卡片日记”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竖向的蓝色卡片,上面写着当前的月份。将屏幕左右滑动,你会发现每个月份都有一张卡片,卡片下方的进度条显示了这个月的天数以及你写过日记的天数。点开某个月份,里面的每篇日记同样以卡片的形式呈现,只是改成了横向的。卡片的一大半“国土”都被图片包办,仅余左侧显示日期、天气以及在图片右下角贴着的日记标题,这样使得标题看起来很像夹在卡片上的一张书签,略为小清新。
  然而,“卡片日记”的行文结构不似“时间戳日记”那样允许将图片和文字一锅乱炖,而是严谨地将图片扣在屏幕上方,并且会像网站横幅那样自行滑动变换,图片往下才是洋洋洒洒的正文。因此,硕大的图片拼贴框绝对是“卡片日记”留给人们最鲜明的印象。用养眼的图片来表达心情,似乎也更符合卡片的定义,遗憾的是每篇日记只能限选9张图片。
  于是,将“卡片日记”用作照片墙的功能就会被放大,回到首页的用户界面,在“照片/视频”一栏下是堪比微博相册一般的图片列表。比较人性化的是,每张图片的右下角都标记了日期,让搜索更加便捷。点击图片右上角的斜箭头标识,又能快速打开图片所在的日记。另外,通过“标签”也能快速定位到自己想看的日记。
  如果想要简洁明了地梳理自己的记忆,那你也许更适合“一卡通”风格的“卡片日记”。墨记:舞文弄墨才是重点
  因为大量美图的加持,以上两款App都比较偏向于随笔的性质。相形之下,“墨记”才更像是一本回归本真的日记本,用水墨画风格的设计带领文艺青年寻找舞文弄墨的灵感。此外,用户的投稿与评论也加深了日记作为“心灵栖息地”的印象。
  走进“墨记”,正上方显示着当天的日历,日期下还贴有一段清隽的文字:美好的不是青春年华大好时的恣意,而是时过境迁后的……下文是什么?点开详情,就能看到这则用户投稿的全文,是一篇关于成长和妥协的感言以及不少用心的评论。
  见识过“珠玉在前”,原本抱着尝试心态的记者就不敢在“墨记”里写些无意义的废话了。“墨记”不但会将你写过的日记按照时间轴一行行排列,而且在“分类”栏目中还能用不同的颜色来建立日记列表,生成的列表标题会显示在界面顶端。与上述两个App用标签进行索引的方式虽然异曲同工,但是给人的感受更加直观和有条理。
  在写作时,“墨记”的排版也给记者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因为文字背景有柔纸、木纸、砂纸、碳纤维、白练等多种选择,让眼睛非常舒服。由于以文字为重的关系,图片的存在感弱了很多,只能插入2张。
  虽然审美效果出众,但“墨记”也并非没有尴尬的地方。记者找了半天,竟然没找到删除单篇日记的功能,仅在“分类”栏目下才能看到做删除之用的垃圾桶标识,可它只能进行批量删除,抹去整个分类下的日记。从这点来看,功能还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