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2 特刊-
2特刊
  • ·你的手机一直在“偷听你”吗?
  • ·人脸到底是不是最安全的密码?
  • ·无标题
  • ·无标题

你的手机一直在“偷听你”吗?

  

真相1调查记者:李丹琦相关报道《隔屏有耳记者耗时3个月测试:美团饿了么是否在偷听?》《“偷听”无需太高技术门槛,网友质疑:为何阿里系App最懂我?》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刚说了想吃什么,手机里某个App就会蹦出它的推荐;刚说了要买什么,下一秒打开手机就出现了与之相关的广告。听起来很玄乎,但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类似情况的用户不在少数。他们仅仅通过口头聊天,便能在不久后打开手机看到与之相关的推荐,接着发出一阵惊呼:这是巧合吗?我的手机是在“偷听”吗?
  发现这一新闻选题,源于微博大V燃玉的一则吐槽。他怀疑外卖App在“偷听”自己说话。他将这个疑惑发表在微博上,上百条评论中超过一半的网友表示自己有着相同的遭遇。
  这不是个例。
  为了弄清楚“巧合”背后的真相,2018年11月到2019年3月,《IT时报》记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模拟用户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苹果手机、苹果平板电脑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了多轮测试,结果发现,在排除其他变量之后,两家外卖App都有不同程度的精准推荐情况。
  尽管两家企业都对此事进行了否认和解释,但疑似“手机偷听”的现象,引起了全网共鸣,直至近日,记者还收到了一位网友的反馈,手机App“偷听”的情况在他身上重演。他怀疑这样的现象不是巧合。
  安全领域的专家对这一事件也呈现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有专家认为,按目前的网速和机器性能,“偷听”被认为是可以完成的,但不代表相关App已经进行了这样的操作;还有专家认为,极有可能是App在利用其他渠道获取的大数据进行测算,比如根据用户当前所处的位置、经常光顾的餐厅、之前的搜索习惯等数据来预测用户的潜在需求。当然,也有反对者表示,出现类似情况纯属巧合,从业务本身或者法律范畴来看,监听用户对话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做只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非常大的风险,得不偿失。“巧合”背后,问题难解。
  报道发出当天,国内数十家媒体进行了转载,见报后第二天,一个名为“饿了么美团否认偷听”的微博超话以1.5亿阅读量登顶微博热搜榜首。
  来自云计算、语音识别、白帽子等多个渠道的专业人士向《IT时报》记者证实,通过授权的麦克风“监听”,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门槛,甚至在无网络的情况下都可以实现语音输入,也无需实时上传,只要触发某个关键词后,再提取文本并发送云端即可。
  除此之外,针对用户关注的App没开权限,所以偷听不存在的质疑,业内专家表示,同一生态,数据共享普遍存在。记者查看了近20个主流App的个人隐私协议后发现,超过95%以上的App都会将自有用户个人信息共享给第三方或合作伙伴。
  质疑声中,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寻找真相,于是就有了“隔屏有耳”后续——《“偷听”无需太高技术门槛,网友质疑:为何阿里系App最懂我?》。
  最终,尽管手机里的那些App有没有“偷听”我们,依然没有“实锤”,但从技术层面来看,利用现已成熟的技术就能简单地从用户的语音里抓取关键词,并进行精准推送,这事并不难。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商业环境正在无所不用地搜刮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个人隐私。作为媒体,我们有理由、有责任发问、质疑,有义务自己测试调查,采访技术和行业专家,时刻警醒企业,别用看似正常的经营行为去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调查真相,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