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 时报要闻-
V1 时报要闻 下载阅读 下一版
1时报要闻
  • ·渐行渐近
  • ·黄浦江浪奔信息通信潮涌

中国版“星链”

渐行渐近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升空。

  

卫星互联网“首现”新基建
IT时报见习记者孙鹏飞IT时报记者郝俊慧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简称新基建)中信息基础设施的范围,其中在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耳熟能详的名词之后,是一个新名词——“卫星互联网”。
  美国东部时间4月22日15时30分,航天公司Space X的猎鹰9号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将60颗卫星送上了太空,这是特斯拉和Space X的创始人马斯克“星链计划”的第7批卫星。至此,星链在太空中已有422颗卫星,而根据马斯克的规划,星链最终是由4.2万颗卫星组成一个环绕地球的星座,为全球提供宽带上网服务。
  由于轨道和频谱的稀缺性,各国面向距离地球500公里-1500公里的太空征途已然开始。目前,我国已有的星座计划大多只有数百颗,规模和发射速度远不及Space X。
  中国何时会建自己的巨型星座?谁将是执牛耳者?5G+卫星互联网会带来哪些变革?
  卫星互联网出现在新基建表述中,或许只是一个伏笔。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答案会揭晓吗?
太空中的必争之地
  深夜,火箭升空,心潮澎湃。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中国航天由此踏上星辰大海。
  5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交会对接等重大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今年5月,第55颗北斗卫星将发射,中国由此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老牌导航系统GPS分庭抗礼。
  但在太空中,中国还缺一张自主建设和运营的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网络,尤其是卫星互联网。
  全球范围内,沙漠、海洋等特殊环境下无法建设移动基站,也有很多国家无法铺设光纤,提供宽带服务。这是卫星互联网作为网络通信辅助手段的机会。
  传统意义上的卫星大多是高轨、中轨卫星,距离地面5000公里至35800公里,信号传输存在一定时延。今年1月10日,天通卫星系统宣布商用,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颗通信卫星,只能覆盖地球约三分之一表面。
  近几年来,距离地面500公里至1500公里的低轨空间成为热点,由于离地面距离近,无线通信信号减弱的现象相应较少。但低轨卫星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10-40分钟,卫星运动轨迹在不断变换,为了持续稳定地向地面输出信号,需要有多颗卫星组成星座,即卫星互联网。
  如果建成一张卫星互联网,意味着全球每一寸土地都能被覆盖上信号。
  天风证券研报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仅有中美两国开始全球卫星互联网的建设。
  OneWeb、星链、亚马逊Kuiper雄心勃勃,目标都是通过小卫星组成星座,网络覆盖全球,解决山高水长之处的上网难题,已公布的计划中,预计发送的卫星数量将近5万颗。
  反观国内,卫星星座计划中发射卫星数量在30颗以上的有10个项目。其中,国字头背景的“鸿雁”星座计划发射300颗卫星,首期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虹云”星座计划发射156颗卫星,按此推断投资也将超过100亿人民币,计划发射数量最多的为银河航天,但也只有650颗。
  这些数字与Space X相去甚远。
  截至2019年5月,国际电联已经收到200多个大型卫星星座的申请。2019年11月20日,国际电联通过新版低轨卫星通信频段分配方案,采用先发先得原则,只要7年内发射一颗卫星并在随后7年内将申请的卫星数量全部发射完成,便可以占用相应频段。
  磐石量化的一篇研报显示,目前,国外已经公布的低轨通信卫星方案中,卫星轨道高度集中在1000~1500公里之间,频段主要集中在Ka、Ku和V频段,在轨道高度有限、频段高度集中情况下,各国竞争愈演愈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方芳告诉《IT时报》记者,尽管递交卫星发射申请时,企业都会将避免碰撞、避免信号干扰方案写入申请,但是,卫星上天后是否会产生这些负面现象,她认为仍有待考量。
  这是一场对太空的无声争夺战。
  在此前提下,“卫星互联网”一词出现在新基建表述中,似另有深意。
  方芳的另一个考量是,未来6G具有天地互联特性,很可能以5G+卫星互联网的形式呈现,对一直在移动通信标准领域强调引领地位的中国而言,这是必争之地。
  但谁将是中国的Space X?
卫星烧钱“黑洞”
  近轨卫星星座之所以成为焦点,除了人类长久以来对星空的热爱,当然还有商业。马斯克在某次采访中表示,星链建成后,预计每年收入可达300亿美元,10倍于Space X。银河证券预估,未来我国国内卫星互联网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420—560亿元,实现全球卫星互联网服务后,市场空间将实现成倍增长。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