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4 特别报道-
4特别报道
  • ·黄浦江浪奔

黄浦江浪奔

信息通信潮涌

  

通信人见证浦东30年“从零到巅峰”飞跃
  年前,浦东开发开放之初,曾经被一些外国人质疑、笑话过,一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甚至说:浦东开发计划就是一个“波将金村”(Potemkin)。波将金村出自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典故,后成了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的代名词。
  如今,而立之年的浦东用事实证明,浦东开发开放不是“波将金村”,而是发展奇迹。
  很多人见证了浦东奇迹、参与了奇迹的创造。有群人一米一米地增加着浦东的高度,从24米高的消防瞭望塔增加到632米上海中心大厦;有群人一步步打破地理桎梏,让交通越来越方便,浦东从只有4条公交线路到如今海陆空地下方式俱全……
  30年来,一辈又一辈的通信人披星戴月、披荆斩棘,推动浦东通信业超前发展,从打破瓶颈到信息赋能,从当初电话难打到如今双千兆覆盖。
  30年来,浦东通信一次次“从零到巅峰”的重大飞跃,这群人是见证者,是参与者。IT时报记者钱立富王昕潘少颖
从“打草惊蛇”到打破瓶颈普及电话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正式启动,由此翻开新的一页,那一年,靳兆云刚刚步入而立之年。
  开发开放之前的浦东有多落后,当年一首民谣形象描绘:“黄浦江边有个烂泥渡,烂泥路边有个烂泥渡镇,行人路过,没有好衣裤。”当时,靳兆云就住在东昌路附近,离烂泥渡路不远。如今,烂泥渡路已留在记忆中,变成了“高大上”的金融中心银城中路。
  靳兆云不仅见证了浦东的旧貌换新颜,更从一开始就亲身参与浦东的通信建设。如今,新浦东步入而立之年,靳兆云则将迎来退休。他说自己有幸参与了浦东的通信建设,见证了浦东奇迹的发生。
坐轮渡挤公交去“上海”上班
  1978年2月,上海市邮电学校恢复招生,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后,靳兆云考入这所中专学校,而且选择了当时非常“前卫”的光通信传输专业,就此和通信行业结下一辈子不解之缘。
  “那时我对通信并不了解,之所以报考邮电学校,因为它在中专类学校中招生分数是最高的,我就报考了。”靳兆云说道。当时光通信在国内都还没有出现,直到靳兆云入学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上海才建成国内最早的光通信系统,这是一根试验光缆,在海宁路分局和四川北路分局之间进行中继传输。
  从邮电学校毕业后,靳兆云进入邮电519厂工作,“我们是1978年后邮电学校第一批毕业生,当时厂子里缺人,所以我们好多人都来到这里工作。”
  靳兆云在这里一干就是11年。当时没有地铁、没有过江大桥,每天从浦东到浦西上班要先坐轮渡再挤公交,靳兆云每天在路上往返时间要四个小时左右。“开发开放之前,浦东真的落后,我记得当时浦东只有四条公交线路,81路、82路、85路和86路。”他回忆道。当时,浦东最繁华的商业街——东昌路商业街不超过一公里,浦东人想要买像样的衣服或者电器等等,都要坐轮渡去浦西那边,在那时浦东人的口中,去浦西是去“上海”。
  当时,浦东的通信发展水平也相当落后。1990年时,浦东地区电话总容量仅3.4万门,普及率3.18号线/百人,远低于市区4.5号线/百人的普及水平。对比国外发达城市,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早在1979年时美国华盛顿、法国巴黎的电话普及率就超过了100号线/百人。
  不仅是量少,质也低,当时浦东大部分地区普遍使用人工交换机,中继传输方面以模拟为主,而且配备不足,所以电话装不上、打不畅的矛盾在浦东十分突出。
“打草惊蛇”是为了打破瓶颈
  “一问电话二问路,第三才是谈项目”,薄弱且严重短缺的通信基础设施成为制约浦东开发开放、吸引外商外资的“瓶颈”。
  为打破“瓶颈”,当时上海市“八五”计划纲要将发展通信列为重点,并作为开发浦东新区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浦东开发区的通信要具备各种现代化手段,以满足浦东开发区对各类通信业务的需求。”
  1990年6月,浦东新区通信开发办公室挂牌成立,规划和推进浦东的通信建设。通信开发办公室位于浦东南路,离靳兆云家并不远,步行只要十多分钟。看到家乡要开发开放,靳兆云很兴奋,也很心动,有一次他直接跑到通信开发办公室中,询问是否需要通信建设人员。靳兆云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经过一番颇为周折的人事调动过程后,1992年9月他回到了浦东,随后在新开的庆宁寺局站担任机务长。
  要支撑好浦东开发开放,浦东的通信业必须超前发展。二十世纪90年代,像庆宁寺局站这样的新建局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部是采用当时先进的程控交换技术。而且为了满足经济飞速发展对通信的需求,当时外高桥保税区等地方还出现了“集装箱式机房”,在集装箱里安装交换设备、电源设备等等,在电话局站建造好之前,快速实现电话放号、满足外部需求,移动时只需一辆四吨卡车拖动就行。不过当时通信建设也面临着许多困难,比如用电不方便、电缆被盗、建设困难等问题突出。靳兆云所负责的庆宁寺局站,起初只有临时用电,一根电线从外面的工地上拖过来,局站供电无法得到保障,电压经常不稳造成设备运行不稳定,更有一次遭遇长时间停电,看着电瓶内的电量一点点耗尽、供电还没有恢复,大家束手无策,最终酿成了断电停机的事故。那时电缆被盗的现象也经常发生,给通信建设工作带来不小的影响,有一次为了伏击盗贼,局站的工作人员蹲守伏击了40多天,最终将盗贼抓住。
  开发开放之初,浦东大部分地方是农村,通信建设遇到的困难可能远远超出现在人们的预料。有一次施工时,大家抬着电话杆在荒草滩中穿行,走在最前面的那位员工被草丛中的毒蛇咬了一口,随即跌倒在地,紧急送医后才脱险。之后大家碰到草丛时,会用木棍不停敲打,就是为了“打草惊蛇”。
电话装不上彻底成为历史
  落后的浦东通信业,在开发开放之后实现了腾飞。
  1994年12月,浦东新区王港电话局30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开通,至此新区的电话交换设备全部实现了程控化。经过这4年的发展,浦东新区电话普及程度有了大幅提高,通信能力和电话普及程度与浦西基本持平。
  在20世纪90年后半期,浦东以及整个上海都进入了电话大发展的时期,用户需求迅猛提升,通信供给能力同样在大幅提升。“在1995年、1996年时,电话初装费高达三四千元,但是在集中放号的时候,受理点门口排着的队伍长达两三百米。”靳兆云说道。
  为了更好支撑浦东开发开放,更好为用户提供服务,1996年时上海电信在浦东率先提出“即要即装”,用户提出装电话需求后能快速得到满足。搁在几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用户提出装电话申请后,往往要等三五年时间才能装上。
  为了在浦东实现“即要即装”,上海电信调动整个公司精兵强将到浦东“会战”,碰到困难就在碰头会现场,设计人员当场进行设计,工程队随即铺设电缆,安装人员则随时待命去上门安装。这一年,浦东的住宅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每百户61号线。
  浦东实现“即要即装”后又一年,1997年,上海第一次出现了没有电话待装户的局面,电话装不上彻底成为历史。
  与此同时,移动通信、数据通信业务开始蓬勃发展,推动浦东成为上海和全国信息化的先行区、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