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3 特别报道-
3特别报道
  • ·暖春暖春

走,上﹃云﹄看樱花

暖春暖春

  

当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时,中国开始慢慢复苏。与抗击病毒相比,这是一个更加庞大的工程。中国流动人口众多,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中国近14亿人口中,截至2017年末,有2.44亿人在不停迁徙。中国产业生态完整,经过多年持续的产业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同时意味着,业态复杂。拥有怎样的底气,才能重启摁下的暂停键?既要科学防疫,又要有序复工复产,摆在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面前的,是一道双选题。2月10日是全国三分之二省份确定的开工日。2个月后的4月中旬,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99%,民营企业复工率超过90%,中小企业复工率超过80%……暂停键变成快进键。随着疫情全球爆发,中国不仅自己慢慢恢复元气,并为全球抗疫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
IT时报记者郝俊慧
  钱立富
行天下:一“码”走全国
  2月初,上海宣布,非疫区回沪人员隔离一周。为赶上2月10日复工,2月2日,李琪(化名)匆匆登上回上海的飞机。下飞机前,空姐拿过来一张情况申报表,由乘客自行申报是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谁能保证信息都是真实的呢?”李琪有些忐忑。
  新冠肺炎爆发于1月,于国人而言,幸也不幸。恰逢春节假期,合家团聚,居家隔离不是那么难熬,但春运又是“人类最大规模的迁移”,2019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达29.9亿人次。
  复工复产第一要素便是——人,疫情当下,如何让数亿人安心在960万平方公里上流动?
  一个二维码打消了所有顾虑。
  2020年2月10日,杭州市余杭区正式启用“余杭绿码”,本区居民审核通过并激活绿码后,居民过检查点时只需“扫码+测温”,就可以方便快捷通行。
  2月11日,杭州市启用“健康码”,实施“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显示绿码者,市内亮码通行,进出杭州扫码通行;显示红码者,要实施14天的集中或居家隔离;显示黄码者,要进行7天以内的集中或居家隔离。
  2月17日,上海推出“随申码”,同样采取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
  2月20日,健康码落地全国超过100座城市。
  3月17日,李琪的父亲从老家山西飞往上海,和一个多月前女儿的忐忑不同,登机前他亮出了手机上的“健康码”,他相信,这是一趟安全的旅程。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3月18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实现“一码通行”,凡持有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绿色“防疫信息码”的国人,都可以自由在国内流动,而无需隔离14天。
  “亮码出行”,是中国在这场史无前例“战疫”中的一次创举,也是电子政务改革多年成果的集中检阅。
  以随申码为例,从提出设想到第一个码亮出,只用了22个小时。2月14日正式宣布试点上线的随申码,依托的是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平台汇聚的国家及卫健委、公安部门、通管部门等本市公共管理机构的数据,据《IT时报》记者了解,能在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将这些多源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计算,生成市民专属码,源自上海市已经建设了两年的电子政务云。
  2017年3月,上海市政府首次对外招标市级政务云平台,其目标是“集约高效、共享开放、安全可靠、按需服务”,实现市政府各部门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信息系统整体部署、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业务应用有效协同。
  2019年,上海出台《上海市加快推进数据治理促进公共数据应用实施方案》(以下称“实施方案”),依托电子政务云归集政府部门数据,也就是说,不仅各部门的系统要上云,公共数据也实现整合汇集和跨部门共享应用,形成“数据湖”。
  随申码将这些数据又从“湖”里捞了起来,并成为复工复产和人员有序流动的“护身符”。余杭绿码,4天;杭州健康码,1天;随申码,22小时;《个人健康信息码》全国标准,从立项到发布,14天。
  从周到天再到小时计,这就是中国速度。
守社区:自动帮忙的“守门员”和“话务员”
  有了健康码,被暂停的城市候鸟们终于开始“迁徙”了。但对于上海市吴淞街道社区自治办公室主任杨晨而言,考验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线疫情防控工作的主要承接者,为了确保安全复工,除了健康码,社区还要设置第二道防线。
  吴淞街道常住人口约1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约3万人。如何对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返沪人员进行有效管理,成为街道、居委防疫控疫的工作重点。
  2月24日,当记者来到海滨八村小区时,有两户人家正处于居家隔离期,其中一户人家年前去湖北过年,另外一家返沪途中经过湖北,在这两户居民的门上,装着一个火柴盒大小的设备,这便是隔离期管理神器——“智能门磁”。
  基于中国电信NB-IoT网络的“智能门磁”,不需要网络配置即可实现即时在线,“门打开时,居委人员会收到告警信息,但‘智能门磁’不会发出那种报警声响,这样挺好,以免给周围邻居带来更大压力。”杨晨表示。
  随着“返工潮”来临,最高峰时,上海市顾村镇街道的工作人员平均一天要拨出9000通电话,对每位外地返沪人员进行健康排查。直至2月13日顾村镇引入“上海电信号百AI智能随访系统”,不仅能自动拨号、智能语音应答,还能对声音数据进行采集和报表自动生成,“三四千的电话外呼量,智能外呼系统在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外呼完。”同时,顾村镇社区办公室主任潘晓还能拿到一份报表,上面标明哪些人群有症状,需要人工二次审核。
  一场疫情,加快了AI应用的落地。发展经年的人工智能,在这次疫情中被置于各种可能的场景中进行检验,社区电子通行证、体温监测、智能门磁、人脸识别、车牌识别、天翼大喇叭……每一个具体而微的应用,都不再是运营商电脑里的PPT,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变得更加真实、可见。
  2月4日,国家工信部发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议书》,鼓励攻关并批量生产一批辅助诊断、快速测试、智能化设备、精准测温与目标识别等产品,助力疫病智能诊治。
看世界:从“冬眠”中醒来不负美景不负卿
  婀娜拔香拂酒壶,惟有春风独自扶。3月的武汉,是樱花的季节,可今年武大的樱花大道却是寂寞的,落英缤纷如云似霞,却等不来它的人潮人海。
  山樱如美人,红颜易消歇,樱花还等得及疫情过去吗?“从没有哪个春天,让这座城市如此期待。珞珈山上的春风,如约而至,凌波门前的湖光,正逢其时。这一寸久违的春光,‘樱’为你,兀自开放。”3月16日起,武汉大学的樱花云端开播,盎然的春意与网友们隔空相见。
  当然,这并不是唯一。3月到4月,早樱到晚樱,无锡鼋头渚的染井吉野樱、宁波四明山的樱花红枫、鹤壁的鹤樱飞雪……伴随着温暖的春风和5G网络,全球网民一路向北“云赏樱”。
  与武大樱花相比,枫泾古镇的桥是幸运的。3月12日,它们迎来了疫情以来第一批游客,这一天,全上海开放了22个景点。
  之所以将一家四口出游的第一站选在了枫泾,是因为这里是离市区最远的开放景点,“总要有点外出旅游的感觉”。此前一天,李琪通过金山文旅的微信公众号预约了“沪游码”,第二天,全家人终于吃到了思念已久的枫泾丁蹄和蛋黄大肉粽。《2019中国旅游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6.0万亿元,对中国GDP的综合贡献为9.9万亿元,占国内GDP总量的11.0%,国内旅游人数55.4亿人次。
  然而,疫情突袭,所有行业无一幸免,旅游业更是直接进入“冬眠期”。
  这是一个“整体失业”的行业,它比其他行业更需要科技的力量,而云和大数据,让这个春天的美食、美景,不被辜负。“云赏花”背后,是中国电信运营商多年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砸”下重金和汗水后,打造的5G+光纤双千兆超高速网络,在疫情最艰难的时期,它甚至支撑了“过亿云监工”收看“两神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随申码+沪游码通过大数据管理的双重保护,为市民和游客营造了安全舒适的出游环境。五一期间,上海已开放及部分开放84家A级旅游景区,复市率为83.2%,近5200家宾馆酒店正常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