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5 特别报道-
5特别报道
  • ·无标题
  • ·智能放牧机器人:牧羊犬即将失业?

无标题

  

姚期智:超级人工智能何时会来不可知,但要做好准备
  第一位图灵奖华人获得者
  今天耀眼的AI应用正是来源于多年前的基础理论。AI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成果往往建立在一些看似不相关的跨学科合作上。
  AlphaZero、人脸识别仅适用于特定领域,通用的超级人工智能何时会到来?我们对此不可预知,但可以做好准备。正如Stuart Russel提出“确保安全”的超级AI概念,它应该具备三个原则:利他的、谦卑的、尽心的。也就是说人的利益应凌驾于机器利益,机器不能自以为是,而且要学懂人的偏好。
张钹:第三代人工智能大戏即将上演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60年间,人工智能已发展出两代。
  第一代人工智能主要基于知识和经验推理模型模拟人类理性智能。而第二代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模式模拟人类感知。
  这两代人工智能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只能解决完全信息和结构化环境下确定性的问题,非常有限。
  因此,第三代人工智能需要将第一代的知识驱动和第二代的数据驱动方法结合,综合利用综合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四要素,完全解决计算机的智能问题,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解决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环境和动态变化环境下的问题。
何积丰:机器还不能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专家
  回顾早期艾伦·图灵提出的问题,机器能够思考吗?我觉得学习跟思考还有距离。人类老师希望AI学生能举一反三、分析问题、找到问题,这不是单纯的学习,而是朝前走了一步。
  我们认为思维是加工和消化知识,并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对复杂思维性组合的深入理论研究,是突破现阶段基于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跟模型的关键。
梅宏:AI若作恶,宁愿不做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所谓的偏见问题,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会不会对人起到替代作用,会不会影响人的生存空间、工作空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我觉得现在应该高度重视AI伦理。AI的最高理想是科技为人、科技向善,希望科技让人生活得更美好,而不是给我们带来新的困扰。如果我们认识到科技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我们宁愿不做它。
斯瓦米·西瓦苏布拉曼尼:机器学习不再是科技公司自留地
  AWS全球副总裁
  依靠云计算和可进入的数据储备系统,机器学习不再是科技公司的自留地。它变得越来越主流,在金融、农业、零售、医疗行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譬如英国的农业技术初创公司开始运用卫星影像技术更好地监测农产品;加拿大AI公司Bluedot以监测多语种新闻的方式来预测疾病暴发,是今年最早预警新冠疫情的一家公司;中国游戏公司Joyient则与亚马逊合作制做模型,探讨如何用机器学习来留住客户并更好地变现。
苏博科:AI如何阻止疾病?
  阿斯利康CEO
  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领域具有巨大的潜能,它改写了诊断疾病与治愈病患的方式,能够帮我们预测甚至阻止疾病。释放AI的潜能需要数据做到随时随地可共享,同时保证隐私与安全。医院、诊所可以从个人设备上提取信息,并能够轻松地在其他设备上使用这些信息。例如通过智能手表将病人的心跳数据传送给医生。
洪曜庄:2025年,5G将占全球连接数的20%
   GSMA首席执行官
  经历过2019的5G元年,消费者已经认识到了5G带来的利益。到2025年,5G将占到全球连接数的20%。5G的发展正是在为AI元年铺路,到2030年,AI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有望达到13万亿美元。
  在亚太地区,目前已有9个市场发布了商用5G,另外还有12个已宣布了相关计划。移动运营商相信5G技术将加速AI的创新赋能。尤其是中国,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经创立了几十亿美元的AI风险投资基金。而且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连接用户数也更多。众所周知,越多的数据支持可以让AI越发优化和准确。我们曾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合作,向那些具备AI基础的学生开设课程,要求是利用5G+AI技术设计新的需求用例(use case)。类似的尝试将有助于打造5G的杀手级应用。
李强:工业与AI的融合将会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航道
  SAP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
  纵观过去4次全球经济低迷时期的表现,每次都有领先企业利用先进科技脱颖而出,从而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我们坚信这次B端企业数字化将成为经济复苏的引擎,人工智能就是企业数字化的“金钥匙”。
  今天我们正站在人工智能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转折点。根据分析报告,到2030年,全球得益于人工智能推动的经济增长高达15.7万亿美元,而中国就有7万亿美元。
  今天中国是全球第二大人工智能国家,无论是在技术、人才、投融资专利的数量方面,中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依然有不平衡的地方,互联网的金融安防和交通贡献了超过50%的人工智能市场份额,紧接其后的是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消费、电子、教育、医疗等领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占据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制造业中,人工智能市场份额只有5%。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对于中国制造、中国实体经济的赋能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坚定地认为,工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会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