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 时报要闻-
V1 时报要闻 下载阅读 下一版
1时报要闻
  • ·上海AI:风一样的领跑者

人才、生态、政策处处给力 核心产值规模超1400亿

上海AI:风一样的领跑者

  

IT时报记者郝俊慧图东方IC
  2020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是一次特殊的“峰会”,受疫情影响,很多重量级嘉宾只能云端相会,马斯克在美国用视频回答特斯拉何时可自动驾驶,马云则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告诫人类要敬畏大自然。
  然而,李彦宏依然出现在上海的开幕式现场,尽管他为此可能至少做了三次核酸检测;身体有恙的马化腾虽然派了COO任宇昕现场阐释腾讯AI新思考,却在50秒的企业微信语音中强调,“腾讯华东总部将进一步扎根上海,成为上海人工智能高地的建设者之一。”
  不辞辛苦也要走一遭,因为,这里是上海。
  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夜话”圆桌论坛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指出,目前上海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100多家,核心产值规模近1500亿,泛人工智能企业超过3000家。同时,上海还是高端制造业的“急先锋”,机器人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3,相当于全球的1/9。
  上海正在成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高地,同时也是人工智能场景的创新策源地。在人工智能这条赛道上,上海,跑在最前面。
毫无疑问的人才高地
  人才是人工智能产业最核心的资源。“上海对高端人才有天然吸引力,尤其是从海外回来的人工智能专家,首选城市往往是上海,”悠络客在智慧零售场景领域深耕近10年,其CEO沈修平告诉《IT时报》记者,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便是从英国回到上海,因为这里对多元文化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
  创略科技的两位创始人杨辰韵和胡世杰是伯克利同学,有10年以上的海外经历,7年前,两人回国。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称之为“智能客户数据平台”(CDP)的产品研发团队,公司从硅谷搬到了上海。
  华略智库最新报告显示,上海AI从业人员超过10万,占国内1/3,其中1/3是80后、90后,上海人工智能Top100企业创始人中,近半数获得过国际顶级技术奖项或曾在海外学习工作。全球创新100强企业中有76家在浦东投资,《财富》500强企业也有100家在浦东设立了创新中心、研发中心,这为浦东带来约4万左右的境外人才。“年轻、国际化是上海AI人才的明显优势,这和上海国际创新企业集聚、加大国外人才引进力度相关。”这是报告的结论。
领先的“上海气质”
  为什么回国创业选择上海?“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标签,在市场感知层面,上海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一些新的技术和场景,在上海落地会比较顺利。”创略科技打造的CDP专注于营销场景,可以帮助企业整合数据资产,并根据客户画像为企业进行精准个性化推荐,2013年左右有一些欧美科技公司开始提供类似方案,但在中国,杨辰韵最早在这个领域创业,他认为,上海是最合适的试验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持续、创新的应用和场景正成为AI赋能城市的能量来源。当前上海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已经从单个场景、点上示范转向领域推广、城市赋能,从解决行业痛点趋向实现价值落地。截至目前,上海已开放两批30个人工智能场景,涉及医疗、教育、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十大领域,吸引海外150多家企业、240个解决方案参与。在不久前结束的WAIC上,上海发布的第三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围绕AI+制造、交通枢纽、商圈、文化旅游、政务、园区、金融等7个领域,建设11个综合性AI应用场景。
同气连枝的集群效应
  6月6日下午,总投资450亿元的腾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正式开工。该超算中心将成为长三角最大、全国前三的人工智能超算枢纽,并在松江形成“超算生态”,成为助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作为未来产业和重点领域,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一体化成为必然。
  1月3日,长三角人工智能发展联盟正式倡议发起,联盟以搭建协同交流平台为己任,联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场景、数据、人才、政策等资源,积极营造长三角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超算中心一定是为长三角服务的。”上海松江当地一位政府官员表示。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发起端,松江正在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集聚区。这位官员透露,松江将依托超算中心产业生态,引入超过100家人工智能企业。
  产业集群效应正在显现。在WAIC上签约的8个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项目、36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中,同济大学松江机器人研究中心项目、航天AI实验基地项目、华复长三角智能医疗产业谷项目集中签约落户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计划总投资约37.5亿元。
  如今,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已如“星火燎原”。2019年9月,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被列入全国首批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成为四个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2020年一季度,全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总产出同比增长24.1%。
  据华略智库统计,2009-2018年,全国各省市出台的人工智能政策数量超过790个,而上海以40个政策领先全国,这些政策主要以加快人工智能产品市场推广和应用,为传统行业赋能作为重点。政策背书为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融合,增添了新动能。
AI另类“三伏天”:我们的兴奋、期待和忧虑是什么?
  7月16日,上海入伏。今年的“三伏天”有些奇怪,梅雨依然徘徊不走,头伏天的温度竟然只有24度,这是个凉爽的夏季。人们庆幸,却又有些担忧,恰如一周前刚刚结束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们对AI技术的态度。
  李彦宏说,我们没能够在武汉封城的时候,派遣大量无人车去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的生活问题;我们也没能够通过深度计算,快速找到新冠病毒的疫苗;我们还没有能够储备足够多的基础技术和应用来应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逆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这段话是业内对AI技术悲观情绪的映射,在感知层面获得突飞猛进的科学家们发现,在认知和决策层,AI依然是个“小学生”,它远没有想象中那样无所不能。
  但对于人工智能的信仰,自有科幻文学以来,便始终是人类最终幻想。终有一天,它会到来,我们只是不知道,这个时间是五年、十年,还是更久。值得欣慰的是,AI的应用和场景落地有蓬勃之势,传统产业与AI的融合正在加速。
  如今,WAIC 2020结束一周后,思考AI的另类“三伏天”。 02-08版/特别报道AI·新技术
AI的五年计划: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毕业生”
  未来5年,AI的技术演进将走向何方?机器大脑能像人脑一样以小见大、举一反三吗?AI·新基建
AI浪潮:和“同行者”一起打造新世界
  5G、区块链、边缘计算、芯片与AI框架、联邦学习等AI前沿技术的结合,将成为“新基建”一部分,在悄无声息中创造新世界。AI·新应用
走进那些藏在城市里的AI世界
  智慧城市、自动驾驶、教育、工业……人工智能场景的最终实践AI·新投资
上海市300亿“大红包”加持AI
  给投资人吃一颗定心丸,政府基金在左,科创板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