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 时报要闻-
V1 时报要闻 下载阅读 下一版
1时报要闻
  • ·第一代聊天机器人的背水一战

索赔百亿 小i向Siri再度宣战 苹果或将被禁售

第一代聊天机器人的背水一战

  

IT时报记者孙妍
  一场历时8年的专利官司,苹果被小i机器人告上法庭。峰回路转,这家中国AI公司获得最高院专利有效的支持。官司一经重启,便创下百亿索赔纪录。
  对苹果来说,高额索赔并不是最坏的结果,如若小i机器人一旦胜诉,最坏的结果是,苹果Siri将在中国被禁用,甚至苹果产品在中国禁售。
  对小i机器人来说,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专利官司,而是决定命运的一战。如今,这家中国第一代聊天机器人处于要么上市,要么易主的关键转折点。
百亿索赔甚至更高
  2020年8月3日,小i机器人(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苹果公司停止Siri专利侵权,并索赔金额100亿元人民币。
  这一天,正好是小i机器人成立19年。
  2012年,小i起诉苹果Siri侵权,但苹果从不间断的专利官司中学会了“拖”字诀,仅审判专利权是否有效便打了8年。
  一场长达8年的专利纠纷案为何在此时重启?
  2020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行政判决书,以终审判决程序确认小i机器人专利权的有效性。“最高院判小i专利维持有效,这减轻了再审的压力,只要集中精力在Siri是否落入小i专利范围即可。”知识产权律师、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认为。
  小i机器人代理律师、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主任袁洋对《IT时报》记者表示:“在接下来的诉讼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论证苹果公司的Siri侵权。一是苹果官方介绍中关于Siri功能的说明;二是对Siri的使用和功能进行产品测试;三是就Siri在海外申请的专利进行专利比对。”
  这次专利案焦点是一项名为“一种聊天机器人系统”的专利,能以格式化语言命令机器人完成任务,也能以自然语言完成聊天对话,小i机器人在2004年申请,2009年获得授权,专利号为ZL200410053749.9。
  苹果智能语音助手Siri成立于2007年,2010年被苹果收购,并在2011年首次出现在iPhone 4S上。
  如今双方对于是否侵权各执一词,苹果更是首度回应此事:“Siri不包含其专利包括的特征,该专利与游戏和即时消息有关,我们对小i机器人提起再一次诉讼感到失望。经最高人民法院认证的独立鉴定机构也得出结论,苹果并未侵犯小i机器人的技术。”
  小i机器人代理律师丁辰律师对此回应:“苹果公司既没公开是哪家独立鉴定机构,也没公开结论文本。真假难辨。”“官司不可能说随随便便坚持8年,而且面对的是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我们付出了难以估量的成本,要请律师,要安排团队,要找相应的第三方机构。但只要代价还能够承受,我们就愿意坚持。”小i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也对《IT时报》记者表示,“如果这件事是对的,我们为什么不坚持呢?这是一个价值观和底线的问题。”
  100亿的索赔金额又是如何算出的?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认为,100亿应该是按照iPhone等搭载Siri设备在中国的销售额,按照专利对手机销售额的贡献度来定的,不过最终索赔金额依法院判决而定。
  100亿是创纪录的索赔金额,回看旷日持久且轰动全球的苹果高通专利案,最后以和解告终,苹果需付高通约45亿美元的专利费,约合人民币300多亿元。高通当时的诉求是要回苹果拖欠的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5亿)专利费,这是按照iPhone在全球的销售量而定。
  就专利对销售额的贡献度,芯片比Siri语音助手更胜一筹,但Siri不仅搭载在iPhone上,更搭载在iPad、MacBook等全线产品上。
  小i机器人向《IT时报》透露,100亿还只是暂计的数额,随着案件的审理,索赔金额可能会远高于这个金额,因为实际造成的损失远大于本次诉讼的索赔标的。
  小i机器人第一次将苹果告上法庭时,被大众解读为“碰瓷”“专利流氓”,因为它提起诉讼的时间点正是在深圳唯冠公司就iPad商标案与苹果达成和解之际,那个以小胜大的专利案以苹果公司向深圳唯冠支付6000万美元而告终。
  时至今日,当中美两国在技术、新经济领域博弈之时,大众才意识到,中国AI公司在核心技术上与苹果对垒,比当年的商标之争更有意义。
  与苹果的专利案也让小i机器人遗憾当年没有申请国际专利,此后,小i机器人加大了中国专利的申请量,天眼查显示,小i机器人的专利数已达530件。同时,它通过巴黎公约、PCT(专利合作协定)等方式申请国外专利,至今,仅在美国的发明专利数已近10件。
小i生平:生于MSN长于QQ
  小i机器人不像其他AI公司那般高调,但确实有超前的技术眼光。当90后在调戏微软小冰的时候,仍能回忆起在办公室如何调戏MSN小i机器人的,无疑会暴露自己的年龄。
  开局便是高光时刻,继微软MSN后,小i又上线QQ,到2007年时,有1亿人在社交平台上加小i为好友,彼时,第一代iPhone才刚刚诞生。
  庞大的用户量并没有给袁辉、朱频频两位创始人带来商业效益,如同今日的微软小冰一样,一个有趣的对话者,对投资人来说并不是成熟的商业模式,即便它足够超前。至今,聊天机器人在C端能够看得见的盈利模式是辅助卖硬件,智能音箱是个典型代表,此外普遍应用的是手机等终端上的私人助理,比如苹果Siri,搭载在iPhone、HomePod智能音箱上等。
  熬到2009年,耗尽上千万美元的投资后,小i机器人仍没有找到路子,在最艰难的三年里,高管们自动放弃了薪水,全部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
  此时,小i之前帮上海科委设计的一个接待市民咨询的“海德”机器人成了它翻身的机会。政府项目的背书帮助小i陆续拿到银行等企业客户智能客服项目。
  2011年,当其他人工智能企业要么埋头研发等待巨头的技术并购,要么向资本讲故事的时候被当成一场骗局,转做“幕后”的小i确实找到了踏实的业务落点,是最早一批智能客服的入局者。
  那时开始,当我们通过电话、App、微信等渠道与银行、运营商、政府部门、航空公司联系时,遇到的第一个客服大多是机器人,而这些机器人客服的背后,也许就是小i。
  也就在这一年,小i开始维权之路,2012年,正式将苹果告上了法庭。
  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