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5 新闻产业-
5新闻产业
  • ·手机,你能做我的“眼”吗?

“白色手杖日”关注视障人群

手机,你能做我的“眼”吗?

  

IT时报记者钱奕昀摄影报道
  “路口右转”。视障大学生晨星(化名)来到十字路口,他正在参与金盲杖独立出行训练营考核。只见他将手机麦克风贴近耳朵,以5倍速听着导航播报,包里还备着2个充电宝。然而本该直行的路口,由于身体略微左偏,导航却提示他右转。眼看晨星走错,跟在一旁的《IT时报》记者却无法指正。
  “大学要用到很多App、小程序,许多软件无障碍功能不是很完善。”今年通过单考单招考上特殊教育学院的张舒(化名)刚完成入学报到,就遭遇了许多坎:“网课和课表App无法用读屏软件读出,洗澡需要通过小程序蓝牙连接,但开着读屏软件无法操作,只能关闭读屏软件自己摸索”。
  常需买菜和上医院的施奶奶觉得手机扫码是最大难题。“我比较喜欢‘你扫我’,当需要‘我扫你’时,我不知道二维码在哪。有时我会把手机递给工作人员让他帮我扫,输入支付密码时,我会戴上耳机防止窃听。”施奶奶告诉记者。
  视障程序员李鸣(化名)则卡在了健康码上,“注册健康码太麻烦,所以我没有弄,也不怎么出门。人脸识别需要点头眨眼,对我们全盲患者不太友好。iPhone有一个‘关闭注视感知’功能,安卓手机则需要长时间识别或无法识别”。
  上面这些场景,是中国1700万视障者的真实手机使用场景。即使大部分手机已经内置了读屏软件,他们依然有许多使用时遇到的困惑。
  10月15日是为视障人群设置的“白色手仗日”,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视障者手机无障碍的话题。
到底障碍在哪?
  “移动端的无障碍主要涉及三个大的方面:系统、硬件和应用(App)。操作系统比较统一,系统底层和代码编写指导都已经明确了无障碍的接口,如果厂商不做不必要的删除,那么手机操作系统都具有基本的无障碍功能。相比之下,应用是最为复杂的。”中国较早专注于信息无障碍的专业机构——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首席专家张昆告诉《IT时报》记者。
  现在,视障者使用手机主要依靠读屏软件。记者查看了几款主流品牌手机的操作系统,发现所有手机均自带读屏软件(安卓大多为TalkBack,苹果为旁白),但对于无障碍功能开启的便捷程度,各手机却不尽相同。大部分手机如错过出厂设置阶段,首次开启读屏软件需明眼人帮助,否则无法通过快捷手势打开;部分手机无障碍功能选项隐藏较深,不易查找。“我们交付给手机厂商时,无障碍快捷手势是默认打开TalkBack的,但有些厂商可能担心正常人误按,把它关闭了。”谷歌安卓无障碍设计主管夏冰莹对此表示。
  相比手机本身的无障碍开发,在问题最为复杂的第三方应用,无障碍标签缺失、图形验证码不可读、焦点缺失、动态信息缺少提示等问题,贯穿在视障人士使用App时的方方面面。
  李鸣深受图形验证码之苦,“现在很多App都用图形验证码,所有的读屏软件均无法读取。”记者打开某App,需要用拖动滑块验证登录,即使看着屏幕操作,打开读屏软件时也无法滑动,只得关闭读屏软件。“解决图形验证码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改为短信或验证码。”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工程师吴益明表示:“或是通过检测手机环境,当发现读屏软件开启时,绕过图形验证码。”“使用许多App时,发现每个功能按钮都读作‘未加标签、按钮’,无法识别。”张舒告诉记者。她反馈的是无障碍标签缺失问题,吴益明表示,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只需给按钮背后添加文本说明,但经他们测试,没有添加无障碍标签的App超过50%,显然这些应用开发商对残障人士群体不够重视。“界面设计也是常见问题。国内许多App的界面设计过于复杂,视障者很难快速滑动到所需功能,但国外的App界面设计比较简洁,常用功能可以快速找到。”吴益明表示。
应用,并不那么友好
  “目前进行无障碍开发的App主要来自大公司,但许多公司并无专门的无障碍开发团队,开发者中也缺乏残障人士,并不能真正理解残障人士的需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项目经理唐亚婧告诉记者:“因此我们会开展专业的无障碍测试,将测试发现的问题和用户需求提供给手机厂商和第三方应用商,并在改进后进行回归验证,同时帮助合作方建立设计标准流程。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和第三方应用商正在重视无障碍问题。”《IT时报》记者采访中发现,除了手机自带的读屏软件,不少安卓用户还安装了点明、解说、保益、天坦等第三方读屏应用。
  汤子璇是“解说”读屏软件的用户。“它有一个添加标签的功能,对于无障碍标签缺失的按钮,我可以自己给它做标记”。
  李鸣则是“点明”安卓读屏软件的粉丝,“它有许多垂直应用,比如点明音乐、点明读书等,集成了无障碍资源库,我可以通过它方便地开启应用,不再需要通过传统App”。
  “我们会和手机厂商及第三方应用商合作,开发适合视障者的操作模式,在技术和服务上提供保障。读屏软件想要良好使用,需要多方适配。如果是手机系统和自带应用,那么需要手机厂商赋权和开发;如果是第三方应用,则需要第三方软件兼容无障碍功能。”点明读屏软件产品经理、视障者兰海波表示。
  另一款多位视障者都提到的出行工具是“视氪导航”。《IT时报》记者实测发现,它比传统导航多了“道路夹角偏离提示”功能,一旦手机偏离角度超过30°,导航就会及时提示。此外,“随意走”功能可以提示周边的美食、车站、卫生间等,对于视障者来说十分方便。“对视障者来说,导航软件最重要的是精度高、提示及时、方向准确。”吴益明表示。
改变,在于意识和立法
  解决手机无障碍功能最关键的问题在哪?相比技术,多位受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到,是意识。或许意识才是让视障者迈过手机使用障碍最重要的坎。“我经常遇到有人问,为什么盲人要用手机?”这是兰海波心里最大的痛。可是,视障者为什么不能像明眼人一样用手机?“我们的科技在给一部分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另一部分人带来不便。例如,全面屏手机、屏下指纹、人脸识别。我们曾为一些视障者专门设计实体按键手机。”兰海波说,“如果社会能改变对残障人士的认知,那信息无障碍的推进就会顺利得多。”
  在国外,无障碍已成为产品设计的一部分。夏冰莹透露,作为一个无障碍设计者,最重要的是“同理心”。“在谷歌的无障碍团队,有许多不同国家、不同残障的人士,他们都会互相帮助。我会把自己代入障碍人群的视角,和他们交朋友,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花足够多的时间在设计前了解、设计后验证。”
  另一个无法忽视的是立法,尽管我国已出台《信息技术互联网内容无障碍可访问性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移动通信终端无障碍技术要求》等标准,但并未与欧美国家一样对信息无障碍立法。“我国并没有无障碍方面的针对性法规,而在许多欧美国家,信息无障碍已写入法律条文中。虽然我们现在有了技术标准,但标准并非强制性的,所以目前移动无障碍设计更多来自厂商的行业自律和社会责任,缺少更为专业的管理部门、完善的监督机构、统一的检测机制。”张昆表示。他同时表示,国内信息无障碍并没有相关的学科、培训,大多数的开发人员不具备无障碍的开发能力和测试技巧,这是手机无障碍开发的另一大困难。
  其实,手机无障碍设计,并不意味着只是给视障、听障、肢体残障者所使用,我们普通人生活中也会碰到许多“情景性障碍”。“拎着大包小包,很难操作手机,这就是一种肢体障碍;大太阳天,屏幕反光看不清,这就是一种视觉障碍;在一片嘈杂的环境,听不清声音,这就是一种听觉障碍;甚至,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会眼花、耳背、行动不便,这就是视觉、听觉、肢体的综合障碍。如果连创造、设计、研发产品的我们都不去考虑残障用户的体验,那么当我们老了,谁还会来关心我们的用户体验呢?”夏冰莹发出呼吁。
  做好手机无障碍设计,是善待残障人士,更是善待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