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5 特刊-
5特刊
  • ·精准“处方”
  • ·老洋房

一张望闻问切后的

精准“处方”

  城市是有生命的。人身体有恙,做个CT或核磁共振就能找到根源,城市“亚健康”了怎么办?
为老旧建筑远程“会诊”
  今年4月28日,上海电信自主开发的建筑外墙无人机智能巡检平台给位于虹口区的兰侨大厦拍了一张特殊的“CT”,载着高清摄像头和红外摄像头的无人机仅花1.5个小时就完成了对整幢大楼的扫描,一边通过高清视频捕捉明显“病灶”,另一边借助红外热成像挖掘深层隐患,如果墙面散热异常,很可能意味着面砖开裂、空鼓等问题。
  作为“医生”的建筑专家端坐在后台的指挥中心内,利用5G回传的高清影像为大楼进行远程“会诊”,AI识别框在1秒内就能标注出画面中的异常点。比如通过对无人机拍摄的兰桥大厦外墙高清可见光照片和视频,进行AI视觉分析,可以迅速发现大量未做防水密封处理的废弃空调穿墙洞等孔洞,存在较大的渗漏隐患,大大提高了建筑专家对隐患位置的诊断速度。
  在民间,无人机通常被视作摄影爱好者的好伙伴,用一张张气吞山河的航拍画面震撼了世人的眼球。进入产业领域,凭借采集高分辨率影像的优势,无人机当仁不让地撑起了巡检这一职责,电力、环保、抢险、农业、城市治理等诸多领域均有应用。而经过“5G+”的化学反应后,无人机的功效还能被进一步放大,有助于形成更精准的“处方”,目标直指攸关安全的顽疾。
广袤农场里5G不能缺席
  高楼林立、人员密集的场所只是无人机巡检的一隅之地,地域开阔、人烟稀少的田野也值得它们大展拳脚。今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及其团队研究建设的水稻无人农场在广州增城区正式投入生产应用。盘旋在农场上空,无人机不仅可用于航拍巡检,还能进行播种、施肥、施药等作业。
  院士团队中的胡炼教授告诉《IT时报》记者,5G无人农场也在他们的考虑之列。目前农场覆盖的是4G网络,采用了三种类型的无人机分别进行航拍巡检、施药以及播种施肥。巡检用的无人机会拍下田间照片后,研究人员会通过模型来计算水稻的氮含量,得出“施肥处方图”。将该“处方”导入施肥用的无人机后,它就会根据施肥量的不同自动调节位置,确保整片水稻长势均匀。“如果有5G的传输速度,那无人机就可以将数据上传到云端分析,并实时下发到终端去执行。届时就能同时执行巡检和施肥的动作了,直接省掉一台设备。”胡炼对5G农场充满了期待。
  他表示,由于4G在某些场景下时延明显,无人驾驶设备尚不能做到实时决策。有时还得靠无线电遥控代替4G发送指令以避免时延造成的风险,譬如当收割机和运粮车并行运作时,稍有延迟就可能产生偏差甚至导致撞车。在他看来,想要实现“智能在云,控制在端”的智慧农业,5G显然不能缺席。随着新技术、新工具打破了“人体极限”,让城市开始“说话”,并让城市管理者听得懂这些“话”,它们正不断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塑造新的产业形态,重构城市“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