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0 特刊-
10特刊
  • ·一辆不需要人
  • ·5G产业链

一辆不需要人

  

驾驶的汽车
  从上海汽车博物馆到某酒店,3公里路程要途经5个红绿灯。对于很多老司机而言,这只是一段10分钟的车程,但坐在车子里的记者有些忐忑。操控这辆车的是AI和算法。
  这辆无人驾驶汽车在4G网络下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当一位外卖小哥突然闯入汽车视野,车子自动急刹,直至目送外卖小哥飞驰远去。这是《IT时报》记者在嘉定体验滴滴无人驾驶时的场景
  没有司机干扰,机器迅速做出判断,无人驾驶技术令人惊叹。只是,似乎还缺少一丝“灵气”。
  更快速的反应,更敏锐地判断,那份灵气或许可以由5G来加持。在这里,《IT时报》记者试图寻找未来智能时代下无人驾驶的更多可能。
百万级成本、算力受限
  滴滴无人驾驶汽车Robotaxi车顶装有6个不同方位的摄像头,加上车尾的摄像头以及激光雷达、GPS天线充当“眼睛”角色。车子前后左右的其他车辆信息、路障、路面信息可以被看到。
  通过IOT技术,部分交通灯的信息也能被汽车识别。《IT时报》记者发现,目前距离马路十几米远人行道上的共享单车和路人状况均能被记录在汽车屏幕上。
  但这套传感器设备价格昂贵,据滴滴运营透露,Robotaxi的成本在百万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无人驾驶商业化进程。
  通过传感器捕捉记录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是实现无人驾驶的第一步,此后数据还需要经过分类,直至AI做出如何转弯、掉头、停车、避让行人等指令。4G网络下,计算、决策通过安置在汽车后备厢中的计算单元完成。
  无人驾驶技术达L3级别(受条件制约的自动驾驶),对应计算能力在30-60 TOPS间,即每秒完成30万亿-60万亿次计算。如果要往L4(高度自动驾驶)及L5(完全自动驾驶)跃迁,对应的算力需 要 突 破 100TOPS 和1000TOPS。
  一般车载电源功耗不超过1KW,限制了算力,而要提升车内电源功耗还需解决散热问题,目前主流做法是将空调风道引入后备厢。
  目前4G网络下,L4级别无人驾驶技术只在特定路段测试,而车辆仍对极端天气无能为力。
距离没有安全员还需等5年
  工信部曾发表公告称,无人驾驶有望成为5G应用最早的场景之一。理论上,相比4G网络,5G的下行速度最高可达10Gbit/s,传输速度比4G快10-100倍。与此同时,理论上5G的时延在毫秒级,意味着更快的网络响应时间。
  这让海量数据计算迁移至云端、边缘端成为可能。数据快速传输,指令实时传递,也令无人驾驶在散热、算力间徘徊的困局成为过去。
  5G网络的广连接性能理论上可以实现每平方公里接入100万个终端,这令车路协同V2X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成为可能。由此带来的则是减少无人驾驶汽车对感知设备的依赖,间接降低改造成本。
  一位滴滴的运营人员对无人驾驶的未来充满期待:“如果车辆不再配备安全员,意味着无人驾驶的时代真正到来!”
  这一天并不远。根据中信证券预计,2023-2025年将会出现由领先科技公司主导的各场景L4L5商用车量产,而2025-2030年,乘用车智能驾驶渗透率将会从50%往80%提升。
  英特尔预计,2030年,全球将有1.2亿辆无人驾驶程度不同的汽车上路;2035年,无人驾驶汽车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一。
  走下Robotaxi时,《IT时报》记者的手机接收到了5G信号。这意味着5G信号仍在加速渗透中,距离无人驾驶有“灵气”的那一天,似乎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