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2 时报快评-
2时报快评
  • ·充电宝“骑木马” 这波“操作”不行!
  • ·无标题
  • ·江苏拟规定:付钱办卡后会有15天“冷静期”

充电宝“骑木马” 这波“操作”不行!

  

■潘少颖
  最近,共享充电宝又被带火了。
  这次火得和以前不太一样,不是因为疯狂布局,也不是因为资本逐鹿,而是因为公安部网安局的一条提醒:部分共享充电宝不仅存在质量隐患,还可能被不法分子植入木马。
  对于木马,大家并不陌生,也很容易想象,当自己的手机连上一台被植入木马的充电宝之后,会发生些什么?
  不得不说,现在的人们实在太难了,竟然连共享充电宝也加入挖掘消费者隐私的“野蛮大军”中。个人隐私如今正变成一座“金矿”任人挖掘,而别有用心之人获取这座“金矿”的成本却非常低。
  寄个快递,快递公司能泄露用户信息;住个酒店,酒店系统被黑客攻破;买套房子,得带着头盔去售楼处……现在,当看到“电池电量不足”时,你会选择相信充电宝,还是情愿忍受手机自动关机后的无助?
  共享充电宝的安全问题并不是现在才被发现,央视315晚会就曾揭秘,拆开一个正常的充电宝后,不法分子可以将其改造,并在内部加上芯片,手机连上被动过手脚的充电宝后,信息就会分分钟被盗取,包括手机唯一标识码、通讯录、照片甚至是手机App的账号密码。即使拔掉充电宝,手机依然处于被控制状态。
  三年前,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三驾马车”点燃整个共享市场。共享真的是门好生意,因为有市场刚需,共享充电宝可以说是目前共享经济中做得最好的项目之一。手机没电,会让不少人丢了魂儿,充电宝就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续命”角色,而其遍布于商场、机场、火车站、饭店等人流量密集场所,使用率非常高。
  共享充电宝有着海量用户,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已达2.29亿人。经过若干年竞争,共享充电宝行业也已形成“三电一兽”的格局,任何一个行业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要几经沉浮、百般考验。
  如果没有近期发生的挖掘消费者隐私以及大幅涨价事件,共享充电宝或许会安安稳稳地活下去,毕竟它可以缓解充电焦虑。如今,在涨价大背景下,部分共享充电宝植入木马的消息,会让这一行业滑向深渊吗?
  商场上,一切皆为利益。是否目前的盈利模式不能满足共享充电宝企业的胃口,而想要赚取更多的利益,才把目标对准了个人隐私,这是财富与罪恶在疯狂碰撞?
  当充电宝企业只想着自身利益,却将用户利益抛之不顾,甚至不惜以用户隐私作为代价得到“灰色收入”,最终的结果将会是用户“累感不爱”。当用户不爱了,企业谈何生存,“翻车”会成为大结局。共享充电宝并非完全不可替代,充电宝价格一直在走低,自备也未尝不可。
  数据安全问题之下,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信任打了折扣。在隐私和方便之间,孰轻孰重大家自有一杆秤。这是一个隐私泄露严重泛滥的时代,虽然不少安全专家发出使用共享充电宝时的注意事项,包括选择品牌共享充电宝、禁止共享充电宝获取各种手机权限、谨慎使用免费送的充电宝等,但即使没有被蛇咬过,也会怕井绳,在娴熟的黑客面前,没有什么隐私是扒不到的。
  如今这个时代,保护隐私的意识前所未有重要,为了保住自己手机里那点信息,真是让人操碎了心,毕竟谁也不想当下一个“陈老师”。
  为什么共享充电宝有刚需,无非是手机电池待机时间还没有取得突破,更蓬勃的手机娱乐、生活需求和被高估的电池技术发展速度,统统助推共享充电宝行业进入收割期。但是科技是会进步的,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同样也不会走下坡路,共享充电宝们也应该想想未来才对。
  互联网企业的科技伦理观经历了从“技术无罪”到“技术中立”再到“科技向善”的转变,有互联网公司也曾因为缺乏“向善”之心,付出过惨重的代价,保护数据安全就是互联网企业的责任。互联网也不是法外之地,管理部门对互联网的管控程度正在提高。
  说到底,共享充电宝要想不翻车并避免潜在的成长危机,就必须让充电宝还原“充电”本质,平衡利益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才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