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3 特刊-
3特刊
  • ·第3幕

第3幕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
时间:除夕后地点:路上
  大年初三,通行证一到手,李兵栋便安顿好70多岁的父母,不忘嘱咐两个年幼的孩子照顾好爷爷奶奶,却顾不上给自己带点口粮,就只身前往武汉。
  那天起,他就一直在路上,困了,就在车上眯十分钟。饿了,就拿志愿者送的面包填填肚子。
  2万个口罩,送往黄陂区人民医院;60箱防护服,送往武汉隔壁县市......短短几天,李兵栋转辗数十家医院,行驶数百公里,消耗近千元油费,但他从没心疼钱。
  每次当车还没停稳时,他就能看到近光灯下、反光镜里,几位戴着口罩、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在等待着,或静静站立,或鼓掌欢呼,那一刻,他就会发自内心地开心,心想:值了!
  刘邱斌每天要接上十几单,有一次,一位护士上车时情绪十分低落,几句安慰后才问出原来那天正是她生日,家人打了很多电话让她回去喝鸡汤。但一看目的地是医院宿舍,刘邱斌就明白了。
  那些天里,钟鹏不是在厨房里,便是在送餐路上。当发现食材即将在短短三四天内消耗完后,钟鹏和陈瑶便在群里求助同行,因为当时超市等地食材紧缺。没想到的是,隔天他们饭店门口就堆积了1200斤油、3000斤大米以及像小山一般高的青菜和土豆。“一旦开始,我们就停不下来。每天源源不断的食材运到饭店,既然接收了,就一定要送出去。”钟鹏大概估算了下,截至2月5日,他们就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公安执勤人员、志愿者提供了近1.2万份免费餐食。
  当习惯了空荡荡的街道后,他们三人最揪心的是,在路上看到救护车呼啸而过。车上的患者,是一个数字还是一张床位,不!对患者的家人来说,那是全部。
  1月29日后,陈凌的姥爷和妈妈相继出现呕吐、干咳、发热的症状,两人的肺部CT已经呈现磨玻璃状,确诊双肺已经轻度感染,但却一直等不到核酸检测和床位。2月8日开始,两位亲人的症状加重,陈凌开始通过各个通道求助,市长热线、12345、街道、《人民日报》绿色通道……无果。“那几天我几乎没怎么睡,害怕一觉醒来亲人可能就没有人,我焦虑地等待救护车,恨不得下一秒它就能来接姥爷和妈妈。”
第4幕
“我们与死亡最近的一次”
时间:2月6日地点: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及隔离点
  短时间内,火神山、雷神山两座收治重症病患的“小汤山”医院相继建成,陈凌和亿万云监工们一样,通过网络日夜盯着进度。2月3日起,武汉开始建设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那一张张床位,寄托的是生的希望。
  2月6日凌晨2:00,武汉电信装维公司突击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为3家方舱医院以及武汉26家定点医院开通视频会议系统。就在1个小时前,谢东贵、王睿等多数突击队队员,刚刚从雷神山医院归家,完成了1700多部固定电话的紧急安装。
  凌晨5:00离开家,他们几乎是到了现场后才知道要进隔离区,从来没有穿过防护服、护目镜,他们笨拙地跟着视频确认每一个步骤。
  李炫炜没有想到的是,再次回到医院,竟是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他和苏建是突击队里最年轻的一对搭档,两人当天去的是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这里距离华南海鲜市场只有1.5公里,是第一批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医院中唯一的二级甲等医院。
  当他俩乘坐唯一一部电梯上楼时,电梯门缓缓打开,两位医护人员推着一辆担架车进来,上面盖着一块白布,写着一个大大的“奠”字。“我们迅速让出了电梯,最近的距离只有半米。”两人不敢多看一眼,心里明白,这是一位已故的新冠肺炎病患。
  也许是任务在身,也许是来不及反应,李炫炜和苏建两人没有迟疑地按下电梯向上的按钮,争分夺秒地完成了视频会议系统的接入。
  夜幕降临,15名突击队员连续安装完十几个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隔离点的视频会议系统后,装维公司的“大家长”、武汉电信客户服务调度中心主任张洁临时通知,为了保护家人,进过隔离区的队员,公司将安排在外隔离14天。
  直到回到隔离酒店,李炫炜和苏建才回过神来,仔细地洗了几遍手,冲了几遍澡,并将当天穿的衣服扔进医用废弃物回收桶。
  这一隔离,便是45天。
  张洁俨然成了“大家长”,她每天变着法儿给这帮孩子煲汤、熬粥、做点心,为了让大家吃上肉,她起早摸黑地守着社区团购群,这一粥一饭实属不易,让装维突击队员们尝到了家的味道。
第5幕
“我不忍你被病毒吞噬,我还要许你未来和诗”
  时间:2月14日(情人节,封城第23天)
  地点:手机屏幕两端
  2月13日,看到湖北省将CT等临床诊断纳入确诊病例后,陈凌激动极了,又打了一圈近50个电话,等来的还是失望。
  “87岁离休老干部临床诊断病情加重,身处隔离点无法入院,56岁患病女儿持续发热,坚持照顾老父亲。请问病床何处寻?!”直到她在社交平台发出这封求助帖,并引起一大批陌生人的转发时,她等来了曙光。
  终于在2月14日,陈凌的姥爷和妈妈顺利入住湖北省中医院,这对陈凌来说,是陌生人给予她最好的情人节礼物,在网上疾呼半个月、生死面前的怨气,在这一刻和解。
  徐春林重病的妻子也奇迹般地康复了,将重回中医院加入抗疫一线,而他作为一位教育机构的创始人,也开始了自己的抗疫——为武汉多所学校提供网课直播系统和教学平台,而这个项目并没有直接收益,团队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谢东贵给妻子的情人节礼物,也许就是留在门口的那些蔬菜肉蛋。他不敢打开家门去拥抱一下妻子,转身离开时,女儿趴在窗口大喊:“爸爸,不要走。”
  潘圣宇和陈光都收到了“小情人”——女儿的礼物,一封信和两个盲盒。虽都不是在情人节,但对他们来说,比起女儿的懂事,是什么日子并不重要。
  潘圣宇的女儿在给爸爸的“情书”里埋怨道:“爸爸每天抱着电脑吃饭、抱着电脑睡觉,他告诉我,武汉修了两家医院,需要网络传递信息、开视频会议,爸爸要去保障网络的正常。我想要爸爸陪我玩,陪我聊天,可爸爸没有时间。”
  也许女儿还很难理解,爸爸身上的另一重身份——湖北省劳动模范、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网络操作维护中心员工。在疫情暴发期,他最长36小时未眠,就为了在所有学生上网课时做好网络维护。
  陈光的女儿送了爸爸两个盲盒,寓意是希望爸爸健健康康并早日回家。陈光也是15名装维突击队中的一员,24小时在隔离酒店待命,他一度出现腹泻等新冠肺炎症状,所幸只是老胃病复发。
  潘圣宇和陈光的妻子,一位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一位在第九医院儿科,两人都在抗疫一线照顾着那些孩子们,一走也是一两个月。他俩的女儿也很有缘,都是二年级学生,当父母都不在身边或因工作无暇顾及时,她们竟然能自觉地上网课,妥妥地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王睿对着手机录了一遍又一遍的《没有情人的情人节》,从来不懂浪漫的他,歌声里尽是柔情。原来情人节这天,是他和未婚妻原定的领证日,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未婚妻与他挥手告别的景象,一遍又一遍,“我们隔着5米说再见,我好想上去抱抱她,没敢”。
第6幕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时间:4月8日(武汉解封)地点:家里、街上、自由的空气里
  76天后,武汉解封。
  杨卫军近乎报复性地吃面,牛肉粉、牛骨头汤面、牛肉面、财鱼面......“用过早(吃早餐)来感受武汉的变化,是我们武汉伢子的浪漫。”
  潘圣宇自发组织接送同事上下班的车队依旧照常运转,只是开在拥堵的路上,他们莫名感到幸福。
  陈凌的姥爷和妈妈痊愈出院,倔强的姥爷从下身瘫痪到行走自如,如今已能照顾瘫痪在床的姥姥,因为肺部恢复神速,甚至成了医院跟踪的样本。
  听闻有人卖口罩一夜致富,年入千万,甚至堵上全副身家,孤注一掷。却也听闻有人驱车2000公里,只为义务运回1万只口罩。张洁、何东和陈凌都收到了老同学寄来的不同牌子的口罩,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多年未联系的朋友。
  在写下那一句句令人潸然泪下的歌词时,何东想都不敢想,她先生的同事、一名51岁的老警察吴涌,在连续7个昼夜坚守岗位后,不幸牺牲。
  疫情的效用与爱相似,它能夺走生命,却也能让人懂得生之珍贵,激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
  武汉的一切,中国的一切还在不断向前运转,武汉解封之时全国已经进入复工复产。后疫情时代的新变化正在考验着我们,但是这个社会明显更加成熟了。
  疫情时在武汉担当社区志愿者杨林(化名),很是被居民们信任,一度成为武汉5家团购平台的团长。
  杨卫军刚从火神山下来,就深入农村投入当地59个村的平安乡村建设中,老人小孩一打开电视就能与村干部或远方亲人通话。
  潘圣宇帮多家武汉工厂安装了人脸识别红外测温仪,在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大门前,工人们正在有秩序地进入门禁,经过一个约一人高的细杆装置的黑色屏幕前,便会听见这个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电子测温仪器自动响起:“36.4度,体温正常。”
  疫情时为居家隔离安装的智能门磁没有“退休”,变为智慧养老的设备,只要老人长时间不出门,便会给街道发出预警。就像上海电信上了热搜的产品——智能水表,只要独居老人的水表12小时不走,就会发出预警。
  疫情让大家自觉保持着距离,老人们甚至一度因为健康码等科技产品被拒之门外,但陌生人之间的善意、科技的善意正在回归。
  一场久违的同学聚会,觥筹交错间,几个年近半百的老爷们淡然地交换着抗疫一线的生死磨难,杨卫军笑说:“我们终于成熟了”。
  四散后,杨卫军趁着未消的酒意与代驾攀谈了几句,对方一听到杨卫军曾是火神山的建设者,便拒绝收钱。
  武汉这座城市,成熟了。“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这座城市,如果不经过这一场生死浩劫,无法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爱,也无法让人顿然醒悟:原来那么多幸福的瞬间曾被我忽视。至少,能够继续享受这人间最新鲜、无杂质的空气,便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