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4 特刊-
4特刊
  • ·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
  • ·无标题
  • ·无标题

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

  上海,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始发地。但你知道吗?上海也是中国共产党无线电通信起源地,红色通信事业从这里起步。
  延安西路是上海市区的一条通行主干道,高架路上下车来车往,两旁街道人潮熙攘,展现出这座大都市的澎湃活力。延安西路420弄门口,伫立着“中共中央第一座无线电台遗址”的石碑。
  将时光的指针拨回近百年前的1929年,这年秋冬季,正是从大西路福康里(现延安西路420弄)9号的石库门房子里传出了第一道红色无线电波,它划破夜空,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
  这是“我党通信史上的一次划时代革命”,从此以后,党中央开始拥有自己的电台,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这部电台是周恩来亲自部署建立的,1928年,他将研制收发报机的重任交给了当时仅23岁的中央特科成员李强。
  虽然李强从未接触过无线电,但他曾就读于工科院校,数理化和英文基础都相当不错,而且动手能力很强,曾为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自研炸药和手榴弹。
  实践证明了周恩来的“识人之明”。领受任务后,李强一方面通过阅读英文杂志和专业书籍积累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购置无线电器材工具以及线路图样等进行实操。终于在1929年春末,李强研制成功我党历史上第一部收发报机,并在这年秋冬季设立了我党第一座秘密电台,他也成为我党历史上第一位机务员。记者札记
  这是《IT时报》“石库门里的红色通信”第1站,我面临着“第一枪能否打响”的压力。
  幸运的是,第1站的寻访很顺利。在延安西路420弄,我看到“中共中央第一座无线电台遗址”石碑伫立于此。和很多纪念碑只有寥寥数语简短介绍不同,石碑上印着二维码,参观者扫码后能进一步了解这部电台建立的前后过程。
  但对我来说,这些内容远远不够,我想知道更多。当年被白色恐怖深深笼罩下的上海,成为党的无线电通信事业起源地的背后,那些革命先辈们如何完成这一高难度的动作?他们身上,又有怎样的故事?
  为此,我和同事驱车百余公里来到江苏省常熟市,这里是我党第一座无线电台建立过程中关键人物李强的出生地。
  常熟古城的“母亲河”琴川河涓涓流淌,河两旁的白墙黑瓦、流水人家,散发出江南水乡的魅力。李强故居坐落于琴川河一侧的通江路上,这里也是中共常熟党史馆。
  走进故居前,李强对我来说,仅仅是个名字符号,我只知道他自研了我党第一部收发报机,参与创建了我党第一座秘密电台。走进故居,当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串接起来后,李强在我脑海中的形象逐渐变得立体起来。
  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传奇人物:灯光下,李强在孜孜不倦钻研无线电外文杂志,从福康里上空传出第一道红色电波;上海街头,李强和陈赓等人动手锄奸,他虽是“学霸”却不是文弱书生,擅长运动,枪法也极准;在延安,李强被评为边区特等劳动模范,毛泽东为其亲笔题词“坚持到底为李强同志书”。
  李强是一位难得的复合型人才,他在科研领域、军工生产领域、广播电信领域和外经贸领域都做了奠基性或开创性工作。
  这种传奇又丰富的经历,让我心中有了底气,我要尽可能将我党第一座秘密电台和这位红色传奇人物的经历表达出来,不需要刻意渲染,因为这段历史本身就非常生动,足以打动人心。
  文章刊发后,很多读者留言说,“看到此文后知道了李强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我颇受鼓舞。多一位读者知道过去那段生动的历史,红色精神传递就多了一份力量,我所从事的工作就更多一份意义。
  记者钱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