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8 特刊-
8特刊
  • ·隐秘的角落不再隐蔽
  • ·无标题

隐秘的角落不再隐蔽

  上海解放前夕,在上海电信系统地下党组织和上海郊区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党员和进步工人在国际电台刘行收讯台和真如发讯台,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激烈的斗争,保护通信设施设备,维护上海的通信畅通,迎接上海解放,同时也为解放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斗争中,刘行收讯台地下党员将电台周围附近地区的碉堡标明方位,绘制成图及时交给上级党组织,然后转送至解放军,帮助人民解放军迅速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顽抗。同时,为了保护电台设备不在战火中被破坏,1949年5月13日,职工们把重达几十吨的器材设备装上车,运往市区安全地带。就在这天晚上,国民党军队用大炮猛轰刘行收讯台,幸好设备已提前转移,否则将遭遇极大损失。
  1949年5月24日,上海解放前三天,负责看守真如国际电台的国民党士兵接到命令,要烧了电台。在党员带领下,真如国际电台留守小组成员们立刻围上去,采取车轮战,缠住了带头的家伙。当天下午,解放军的冲锋枪子弹已经呼啸在电台上空,国民党士兵拿起汽油倒在电台门口的真大路公路桥上,点了火就仓皇逃命而去。冒着呼啸的子弹,留守小组成员们拿着黄沙、灭火器冲出大门,迅速扑灭了火焰,真如国际电台没有受到丝毫损伤,完整地保护了下来。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的电文从真如国际电台发出,上海胜利的消息由此传遍全世界。记者札记
  “碉堡”,对于90后、00后来说,也许只是网络流行词,表示“震惊了”或者“悲剧”了。而对于年长一些的人,“碉堡”则带有战争的印记,只是现在越来越难接触到,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
  但很少并不意味着没有,这次我在走访真如国际电台、刘行国际电台旧址和寻访背后的故事时,两次与碉堡不期而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刘行收讯台旧址在宝安公路,现在是一个大院子。在同这里的相关负责人聊天时,我随口问起:“这里是否还有上海解放前的‘旧物件’”,对方脱口而出,“还有一座碉堡。”这让我感到意外,当然也是意外的惊喜。
  在这位负责人的引领下,院内一片荒废、杂草丛生的区域,一棵茂盛开花的玉兰树下,我看到了一座水泥碉堡。碉堡的墙壁比住宅墙壁厚上一倍不止,四周无窗,只在顶部有一个窄窄的瞭望口。这是刘行收讯台旧址遗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完整的碉堡。
  看到这座碉堡,我不由想起解放上海前夕,刘行电台内的地下党员们,冒着危险,偷偷绘制国民党守军在电台附近布置的32座碉堡位置图,通过秘密渠道送到解放军手中。这座碉堡就是其中之一。
  几天后,我走访真如发讯台旧址,再一次与碉堡相遇。与前一座相比,同样经过战火洗礼的这座碉堡结构不同,但结构更加完整。除了尾部的进出口之外,圆形主体开了高低不一的四处射击孔。
  大家并没有忘记这些“历史旧物”。
  5月27日,上海解放72周年纪念日,普陀区政府与上海电信联合举办仪式,为“真如国际电台红色旧址”挂牌。
  仪式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再去看一次那座碉堡。我看到,碉堡内外部的杂物进行了清理,办公区通往碉堡的小路也专门用细碎石子铺平整了。作为历史的一部分,红色印迹的一部分,碉堡终于被重新“发现”,隐秘的角落不再隐蔽。“真如国际电台旧址”是上海市今年首批公布的43处红色革命旧址之一,普陀区唯一的一处。这座碉堡将继续与时光为伴,讲述70多年前发生在它身边“护局护台”的历史,红色故事将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
  记者林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