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6 电视先锋-
V16 电视先锋 下载阅读 上一版 |
16电视先锋
  • ·知来处 明去处

知来处 明去处

感受中华典籍的源远流长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依托经典的典籍IP,通过“今穿古”和“古穿今”交织的艺术形式,融合“戏剧+影视+文化访谈”表现手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开启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
IT时报见习记者■江丽雯
一期一部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目前播出5期,每一期都会选择一部典籍展开讲述和演绎。
  首期选择“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讲述了以秦朝博士伏生为代表的“护书人”传承、守护《尚书》的流传故事以及《尚书》中的“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战”等故事。
  第二期呈现的内容横跨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他和哥哥宋应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应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在哥哥和友人的支持与鼓励下,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这部科学技术著作。
  第三期的主体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第四期则讲述了李时珍不畏从医难、著书难和出书难,历经近30年修撰巨著的医药学典籍《本草纲目》的故事,第五期则是“仁”的思想贯穿始终的《论语》。
  今人为何要读典?正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品读的,“‘典’是什么?通过看‘典’的造字就可以看出来。小篆‘典’上面为‘册’,下面为‘几’,册放在几案之上。这是由甲骨文字体‘两只手捧着它’慢慢演化而来。这些册放在几案之上就是最最珍贵的。”
  我们从小就知道《尚书》是五经之一,却不知秦朝博士伏生以命护之,才终使其传于天下;我们学习历史,熟记《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却不知宋应星和袁隆平一样都有着“禾下乘凉”之梦;还有司马迁花费毕生心血,忍辱负重才让那些深深刻入我们记忆的历史英雄人物和家国情怀,通过《史记》得以延续;李时珍为《本草纲目》出版不惜千里求序,却没能看到书籍刊印的那一刻......《典籍里的中国》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耳目一新的收视体验,每一部典籍从“故纸堆”“象牙塔”中走出来,让我们知来处,明去处,感受中华典籍的源远流长。
“今穿古”亦“古穿今”
  “穿越”一直是年轻人很喜欢的文学题材,《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加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如何源起,书中故事如何流传。
  主持人撒贝宁跨越三百年甚至上千年“回到”古代,与历史人物来了场穿越古今的对谈。
  撒贝宁与伏生的对话,让观众知道了以伏生为代表的“护书人”传承、守护《尚书》的流传故事,展现了《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最新的一期,撒贝宁又从孔子弟子子贡的讲述中感受着孔子的情怀与精神及孔子和弟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再现了孔子带着一众弟子历经磨难的周游之路。
  除了撒贝宁“穿越到古代”对话先贤,先贤也在撒贝宁的带领下来到了当代。当舍命护书的伏生看到《尚书》被很好地保存在展览馆,现在的孩子熟练背诵着《禹贡》;当宋应星以现代礼仪和袁隆平在稻田里上演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当司马迁看到鲁迅评价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知道了如今史记已经成为历史的必修课;当李时珍在中华医藏资料室看到自己未能等到刊印出版的《本草纲目》,轻轻地将它翻开,动情道:“这一刻,我等了一辈子”;当孔子带领众学生和当代学子一起朗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场景每每最让人情不自禁眼含热泪。
  这是当代给予古人一个走入现代历史的机会,也是炎黄子孙对他们最大的慰藉。
从典籍中感悟民族精神
  “不知《尚书》在后世流传如何?”看着伏生老人眼中的殷殷期盼谁能不心中一动?不论是守护《尚书》一生的伏生还是编纂《本草纲目》30余年的李时珍,这些古人都会问撒贝宁一个相似的问题——现代的人还读我的书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正如《典籍里的中国》开篇所说,“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
  典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盘古开天到愚公移山,从孔孟之道到天文地理,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打开典籍,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蒙曼说:“《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真正成为我们可触摸的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关推荐传统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
  从《故宫100》到《我在故宫修文物》,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从《经典咏流传》到《典籍里的中国》,文化类节目佳作频出。除了近期正在热播的《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和《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也值得一看。
  《国家宝藏》播放至今已有三季,每一季节目都会集结九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展出三件藏品,通过“国宝守护人”来讲述每一件国宝的前世今生故事,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探讨中华文明的形成及其对世界的贡献。最近的《国家宝藏》第三季,节目不再停留于某一个博物馆建筑室内空间,而是选取了中华大地上的九座历史文化遗产——600年的紫禁城、933年的西安碑林、1000年的苏州古典园林、1300年的布达拉宫、1654年的莫高窟、2200年的秦始皇陵、2500年的孔庙孔林孔府、3200年的三星堆、3300年的殷墟。每期节目的三件文物都来自同一个遗址,讲述文物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映照的故事。就像网友说的,“这是一个神奇而有温度的‘神仙节目’”。
  《故事里的中国》将历史与文化结合,通过影视、戏剧、综艺三重艺术形式,融合呈现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故事。首期节目由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拉开序幕,讲述的是革命先烈李白从事情报工作的抗战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于1958年拍摄,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情报工作者的电影。在这档节目中经典再现,通过演员胡歌、刘涛的重新演绎,革命英雄的故事再一次走入公众视野。节目在场景设计上首次创新使用“1+N”多舞台模式,观众可以同时在多个空间感受阁楼里发电报、西柏坡接收电报、敌人在监听间捕捉信号以及一步步追捕“李侠”等多个场景,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