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5 特刊-
5特刊
  • ·两道电波,相隔84年的“心有灵犀”

两道电波,相隔84年的“心有灵犀”

  

红色纪念地:瑞金二路148号红色人物:秦鸿钧导游:郝俊慧“苏联的大轮船彩旗招展在黄浦江口,好莱坞影片与莫斯科影片同时开映,这边桃乐赛摩娜巧笑,那边夏伯阳怒目,国际间谍高手云集,谁也不放过远东最急剧的情报漩涡。”木心在《上海赋》中如是写道,从1937年秋末开始的“孤岛时期”到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度过整整4年畸形繁华的巅峰期。
  秦鸿钧此时来到上海。
  百年前,从旧日的公共租界南行,如果看到一排排被称为法国梧桐的悬铃木,便可知是到了法租界。那时,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是上海法租界中部一条南北向重要马路,沿路多新式里弄和公寓,沪上巨商华商电气公司和合众轮船公司老板朱季琳在金神父路和爱麦虞限路(今绍兴路)交叉路口,盖了九栋花园洋房。秦鸿钧租住的,便是其中一栋——金神父路(今天的瑞金二路)148号。
  这是一着险棋。隔壁的爱麦虞限路5号是法国驻沪陆军司令部,驻扎着1600名士兵。秦鸿钧在距此不到两公里处的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菜市路(今顺昌路)口开了一家糖果店,白天,兼做老板和跑外(推销员);深夜,秦鸿钧发报,妻子韩慧如望风,“孤岛”的信息通过红色电波飞往革命战区。
  84年后的冬天,上海的湿冷一如既往,悬铃木树叶早已枯黄,零零散散地落在地面,不复秋日时满地金黄的绚烂,却有着另一番坚韧的气质。
  站在瑞金医院门口向对面望去,便是黄浦区牙防所,当年的金神父路148号。三楼北侧靠边的一个窗户,是当年韩慧如在每个深夜坐望的位置,如今是牙防所信息中心。84年后,两道电波在这里相会,是一次心有灵犀的“握手”。
  疫情期间,游人不能随意上楼缅怀烈士,却可以到楼体右侧的“秦鸿钧金神父路电台”纪念碑前,献上一朵小花。
  1939年一个夏夜,秦鸿钧在这里工作了整夜后,站起身来对韩慧如说:“现在领导上有新的指示,要我们立刻动身去哈尔滨接受新的任务,你去吗?”“你去我当然也去!”已有三个月身孕的韩慧如毫不犹豫。
  两人带着大女儿咪咪动身赶往哈尔滨,并在1940年9月再次回到上海。这一次,一家人住到离金神父路不远的新新街新新南里(后瑞金二路409弄)315号。在这个旧式二层楼里,秦鸿钧全家一住便是9年。
  为了发报,秦鸿钧总是一个人“躲”在阁楼里。夏天,小阁楼里酷暑难熬,冬天,透过屋顶瓦缝袭来刺骨寒风,长期下来,秦鸿钧口中长了一片口疮,吃东西都困难,两条腿因长期不动引发了关节痛,可他总是笑着对韩慧如说,只要耳朵不出毛病就行。
  在兴业路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收藏有一台黑色的收发报机。这件珍贵的文物是当年秦鸿钧被捕后藏在老乡家里的备用机,躲过敌人搜寻后,转移至他处并保留了下来。如今,这部电台与陈赓妻子王根英在狱中给儿子绣着图案和文字的白布书包、革命伉俪陈尔晋、王曼霞的结婚请帖等珍贵的文物,一起向观众讲述英烈们对于初心和使命的忠诚,对家人的爱与牵挂。
  1949年3月17日,秦鸿钧和韩慧如被捕,5月7日,秦鸿钧牺牲在黎明之前。临走前,他交代妻子,“让孩子们长大后一定要参加共产党,跟党干一辈子。”牢房里,他睡过的木板床旁,一首歌词(《跟着共产党走》)还未写完——“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英雄的不朽,在于用生命诠释的忠诚和信仰。
  今日的新新南里已湮灭在城市更新中,取代它的,是一座繁华的商场——徐汇日月光。每到周末,这里是沪上潮人们打卡的热闹场所。隔壁的田子坊,熙熙攘攘,闲散的人们在这里慵懒地晒着冬日不多的阳光,咖啡香气四溢,岁月静好。
守望新生守望新生,,网红打卡点的网红打卡点的另一抹红色另一抹红色
红色纪念地:乍浦路、天潼路路口(原乍浦路123号),张困斋秘密联络点红色人物:张困斋导游:王昕
  欣赏陆家嘴最美的角度在哪里?我沿着外滩一路寻找,穿过外白渡桥,很快就来到了上海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之一——乍浦路桥。
  始建于1873年的乍浦路桥,曾经比外白渡桥更有名,也更漂亮。100多年前,乍浦路桥是苏州河上唯一拥有铁艺栏杆的桥梁。无论过去,还是今天,人们都能在此清晰地听见黄浦江中轮船汽笛声,遥望外滩的喧嚣和繁华。但我的目光却丝毫无法被“三件套”所吸引,而是深深凝望着100多米外的天潼路、乍浦路路口。
  这里是一座新拔地而起的商务楼,我却一点也不难想象,70多年前曾有一位中共地下党员伫立在这里,守望着上海的解放和国家的新生。
  他的名字叫张困斋,1945-1949年间就住在乍浦路、天潼路路口临街的一幢石库门小楼,这里表面上是一间店名为“联合西服号”的商铺,实际则是中共隐蔽战线斗争的秘密联络点。
  张困斋是上海解放前牺牲的“电台三烈士”之一,但知晓他事迹的人却并不算多,即便在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主编的《乍浦路》里似乎也没有提及这个乍浦路的红色印迹。
  1949年5月26日,人民解放军由南向北,沿外白渡桥、乍浦路桥、四川北路桥一线向苏州河以北地区挺进,打响了上海解放的最后一战。一拨又一拨的解放军战士从这栋小楼前穿梭而过,然而张困斋却看不到了……
  5月7日凌晨4时,在上海浦东戚家庙,张困斋与李白、秦鸿钧等另外11位烈士一起被国民党警察残酷杀害,35岁年轻的生命永远地被定格在那个黎明前的黑暗里。
  作为一个曾经报道过张困斋革命事迹的记者,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如此有人格魅力的革命青年,他激情四射,永远对党的事业充满热情,一生执着追求心中的真理;他爱打抱不平,对恶势力恨之入骨;他热切地爱着党,爱着他的家人、同志和朋友;他性情豪爽,总是让身边的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他保护家人、鼓励朋友、无畏工作;他酷爱读书,一生以书为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任何年代,我们都很难不喜欢这样一位对事业、对生活都充满大爱的青年!
  72年后,张困斋家门口的乍浦路桥已经变成了网红打卡点,无数的人们选择在这里用最美的角度记录上海。傍晚时分,苏州河边的天空染上了一抹红色晚霞,眼前的岁月静好也许是对张困斋等烈士们最美好的告慰。
  读完这个故事,相信如果你下次再去乍浦路桥时,你的心底一定会多一份对历史和先烈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