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8 特刊-
8特刊
  • ·“智慧”多一点看病更方便一些
  • ·戴上VR,一站式“游览”衡复风貌区

“智慧”多一点看病更方便一些

  

地点:仙霞路1111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导游:江丽雯你眼中的智慧医疗是什么样子的?线上挂号、自助缴费还是在线查看报告单?其实这些都是医疗场景中最基本的数字化手段了。今天跟随记者一起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看一看智慧医疗又有哪些“新花样”?
  进入医院门诊部,记者就看到被上海市民称为“新时代打车神器”的“一键叫车智慧屏”。这对不擅长使用手机App的老年人来说十分方便,只要点击屏幕中的“刷脸叫车”就可以启动支付宝刷脸识别并呼叫出租车,而且不需要输入起点和终点。如果没有支付宝账号,用户也可以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后打车。一旦出租车响应,智慧屏上便会显示车辆相关信息以及到达时间。
  之后,记者又来到医院的急诊输液区,因为听说这里来了一位“新员工”——全国第一台输液医废分拣机器人。
  为了防止使用后的输液器材流入不法渠道,护士需要在第一时间对输液医废进行处理,如拔下针头装入锐器盒,将袋子和管子分类投放等等,过程比较繁琐,而且存在被针头刺到的危险。有了输液医废分拣机器人,护士只需把使用之后输液袋一个个放进分拣机器人的“嘴里”,机器人就会自动分拣,医务人员定时更换机器人的储物仓就可以了。人工方式处理一个使用后的输液袋需要30秒左右,而这位“新员工”30秒可以处理10个左右。
  认识了“新员工”,记者又在输液室旁边遇到了正在配送检验物的“老朋友”——医院物流机器人“仁仁”,它还有个“兄弟”叫“同同”。他们分别在急诊、门诊和检验科穿梭,配送检验物。这“两兄弟”上岗之后,改变了过去检验物需要人工送达的作业方式,检验科医生只需把病房传过来的检验物放入它们的箱子里,设置好到达地点,“同同”和“仁仁”就可以自动送达。从门急诊到检验室来回一趟大概需要15分钟,“俩兄弟”可以从早上8点一直到工作到下午5点。即使医院人很多也不用怕,它们身上装有传感器,一旦出现行人或者障碍物就会自动避障,而且还会发出“机器人通过请注意”的提示。在运输过程中,机器人还播放着轻快音乐,让路过的人舒缓一下心情。
  门急诊有了“仁仁”“同同”这对快乐的“兄弟”,那病房怎么办呢?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减少人员接触很重要。在上海同仁医院,有一群会“飞檐走壁”的无人小车,也就是“智能轨道物流系统”。从病房到检验科、从药房到手术室、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到输液室,小车在各个工作站点传输医疗物资。据记者了解,轨道上的运输小车单车载重为15公斤,可传输静脉输液、血液制品、药品、小型手术包器械包、消毒敷料、检验病理标本病历档案、单据件等,并且小车自身还具有紫外消毒功能。各工作站点还配有来站小车信息显示屏,方便医务人员知晓小车到站时间、科室等,同时还能呼叫小车,传输过程全程可监控。
  线下看病越来越便利,那线上呢?像日常开药、在线复诊等已经不需要到线下就医了。打开上海同仁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在同仁服务里找到“互联网医院”,绑定就诊人和医保卡就可以选择科室和医生,在线复诊配药,同时还支持送药到家。防疫期间,核酸检测必不可少。上海同仁医院互联网医院,实现预约核酸检测、支付费用、查询报告一体化。
  其实不仅是同仁医院,上海很多医院的智慧医疗水平都已经有了大幅提升。比如,上海电信联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打造的“基于5G+AI的眼耳鼻喉疾病远程诊断”、基于5G+区块链的疑难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诊示范性创新应用项目、基于5G+TSN+新型时间戳融合的工业视觉应用项目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智慧医疗场景还会有更多可能与创新,进一步提升就医体验和诊断效率。
万物皆可元宇宙 星辰大海触手可及
地点:南汇新城临港大道380号上海天文馆导游:潘少颖
宇宙里藏着怎么样的浪漫?满天繁星离我们有多遥远?在引力的作用下,宇宙中的天体正在进行螺旋运动,一条条轨迹呈现出浩瀚宇宙中独特的美。当这样的美投射到地球上便形成临港滴水湖畔的上海天文馆,如果从空中俯瞰,如同观赏宇宙中星体运行,没有一处直角,流畅的弧线宛如恒星的运动轨迹。
  走入内部,会遇见星空和宇宙不可言说的种种奥秘。更神奇的是,当你张开双手,仿佛就能触碰到整个宇宙,数字文旅让个人和宇宙融为一体。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内有“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和“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区,带来沉浸式、交互式体验的展品超过一半。“探月”是什么感觉?在嫦娥五号模型旁设置了“月球漫步”体验区,通过VR眼镜内增设的真实模拟效果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验宇航员的视觉感受。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坐上一个特制椅子,面对“嫦娥五号”,戴上VR眼镜,手持遥控手柄,就可以开始“月球漫步”了。椅子背后的“机械手臂”会让体验者轻轻晃动,此时,体验者已经“在月球”上了,身体漂浮,脚下就是月壤,眼前的嫦娥五号正在工作,随着身体的移动,视角也在不断变化。“感觉飘在空中,有一种失重的感觉,周围就是浩瀚的宇宙,仿佛自己真的登月了。”一位刚“探月”回来“探月者”还沉浸在月球的世界中。不过这个项目限制体重,体验者体重需在45~75公斤之间。
  或许你常常会思考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一条长廊就可以揭开宇宙的奥秘,这是一条运用AR体感技术的长廊,没有人经过时,它安静、幽暗,当参观者经过并挥舞双臂时,周围的星河就开始旋转起来,撒落点点星光,再挥手,“虫洞”挨个骤然开启,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有种被时空“撕扯”的感觉。
  这其中采用的是AR体感技术,体感游戏、体感拍照、体感互动大屏……调动起参观者的情绪。“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坐卧在光学天象厅里仰望“漫天星光”,星光移动勾勒出星轨、星座,如同置身于浩瀚无垠的星河间摇曳穿梭。
  躺着数星星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在悬浮于地面之上的8K球幕影院中,躺在懒人沙发上,模仿在户外观星的感觉,更加身临其境。“虚拟展厅”是上海天文馆数字化的一部分,让用户不用抢票,也不用舟车劳顿地赶到遥远的临港。
  在上海天文馆官方网站上,点击首页上方的“展览”,就能进入“虚拟展厅”。选择自己想要参观的展区,页面上会呈现出更加细致的展区中的各种组成部分。比如点击“家园”展区,出现了仰望星空、星座、太阳系、月球等内容。在虚拟展厅的每个页面上,都会有箭头标志,点击后页面就会跳转到下一个部分。比如在“征程”展区中有一个“常驻天宫”的内容,上海天文馆内有一个模拟空间站,参观者可以走进去感受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家。在“虚拟展厅”中同样也可以“走进”模拟空间站,站在空间站外面,点击路上的“箭头”,空间站的内部就呈现在眼前,随着鼠标的转动,工作区和生活区缓缓出现,还可以放大,看得更清晰。
  还原度如此高的“虚拟展厅”是怎么来的?
  馆方在展厅里设置了足够多的点位,在每个点位上,使用6400万像素相机进行360度全景拍摄,并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拼接,生成高达2亿多像素的照片,精细度达到了普通环拍场景的三倍以上,能够把照片放大5倍。因此,完全不用担心在“虚拟展厅”中只能走马观花,完全可以细细欣赏。
  万物皆可元宇宙,文旅行业也不例外。
  AR、VR、5G、AI;“数字敦煌”“数字故宫”“数字天文馆”……数字文旅已经坐上了高速列车,正在从“智慧文旅时代”步入“沉浸式文旅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