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9 特刊-
9特刊
  • ·人类未必能承受“数字永生”

人类未必能承受“数字永生”

  

“数字永生”会成为元宇宙通向的终极未来吗?未必不可。日后随着数字虚拟世界的愈发完善,互联网从二维平面走向三维,“意识上传”成为可能,作为“数字化身”活在元宇宙可能会成为部分人的人生选择——元宇宙的发展将为数字永生提供技术基础与运行环境。
“缸中之脑”是希拉里·普特南1981年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提出的假想,他假设,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切取大脑,放置于营养液中,并将神经末梢与计算机连接,通过输入代码信息,使其保持一切正常的幻觉。随后,普特南问道:“你如何担保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中?”
  倘若我们将以上假设翻译为脑机接口、虚拟宇宙,你是否会对人们所假设的元宇宙数字永生心生一惊?事实上,在人类技术尚未达到这样的水平时,这种困境已在无数科幻影像作品中展现,例如经典的《黑客帝国》。
  美剧《黑镜》则展现过数字永生技术在可控范围内服务于人类的另一种可能。第三季第四集《圣朱尼佩罗》(意译为“永生”)讲述的是,在2030年后,人类可以去往虚拟城市“圣朱尼佩罗城”,生者限定游玩时长,而将死之人则可决定是否“永远在线”,服务器机房成了选择数字永生之人的墓园。
  但故事仍然提到一个问题:数字永生是否是对爱、人类尊严的背叛?这个问题落在两个人肩头:一个人深爱的伴侣及孩子已经逝去,人生完满;另一个人从童年开始便落得残疾,人生很少享受过快乐。
  显然,若是人类无法控制数字永生相关技术,世界会滑向黑客帝国;但即使技术处于掌控之下,人性仍然无法摆脱拷问。
  《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在书中写出自己的担忧: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未来社会,人类或许会失去大部分工作,沉溺于虚拟世界,但这与自由主义推崇“人类生命及体验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背道而驰,可是,“没有用处”的人的生命体验何来神圣之说?
  在哲学视角下的“元宇宙与可能世界”讲座上,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程广云表示,当我们的生存方式“格式化”,生命接近永生,人类生活的意义将需要重新度量。
  另一类版本的数字永生则正在走向现实。在2022跨年夜,“虚拟数字人”成为多家主流晚会的共同亮点。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便请出虚拟“邓丽君”同周深合唱歌曲。据公开报道,这一虚拟数字人由数字王国集团有限公司打造,融合机器学习加持下的高阶渲染系统“Mystique Live(神秘人生”)。
  美国Lifenaut公司2010年便推出数字永生服务,用户需自行备份自己的“人格文件”。2008年美国图文图像协会Image Metrics公司展示的美国女星埃米莉·奥布莱恩数字化身同样栩栩如生。
  当元宇宙成为平行于现实的另一宇宙,并与现实相互交融,被“复刻”出的,具有人类情感、外貌的人工智能虚拟数字人,是否该拥有“人权”?这也是电影《失控玩家》中的主题之一。
  科幻电影不断闪回到人类伦理,显然真正严肃的问题是:当元宇宙走向数字永生,人类这一物种是否能够承受?
  关于元宇宙的未来与数字永生,人类或将一直寻找答案。
  (崔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