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8 时报独家-
8时报独家
  • ·读懂两会科技关键词

“发展绿色算力”“治理元宇宙”“新能源汽车换电”“小程序互联互通”……

读懂两会科技关键词

直面提案议案落地挑战

图东方IC

谈剑锋

周鸿祎

李书福

  

IT时报记者潘少颖
  崔鹏志
  气候变化,人类如何面临这个重大的全球性挑战?在元宇宙中,会遇到一个怎样的世界?开着新能源车,能不再有“里程焦虑”吗?
  北京,2022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中,碳中和、元宇宙、新能源汽车等这些“热词”频频出现在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
  这是一次始于春天的起航,未来科技宏图的轮廓,正在由科技界的代表委员们勾勒。
“绿色AI”助力算力、算法低碳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李彦宏(百度董事长兼CEO)
  提案:
  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曾在2020年提出,中国要在2030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实现我国提出的“3060双碳”目标,需要发展环境友好的“绿色AI”:一方面发展绿色算力,利用技术优化流程,降低数据中心能耗;另一方面发展绿色算法,构建绿色集约的大模型,提升基础设施能效比。
  建议探索数据中心碳排放双控,对数据中心使用绿电部分的额度不计入能耗考核,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适度放宽能耗审核标准,推动全国加快开放绿电跨省市交易;建立兼顾性能和能耗的绿色算法度量标准,倡导领军人工智能企业构建能效高、性能优的预训练大模型,并向行业开放;引导企业研发、采购低能耗的人工智能芯片,与绿色算法更好适配;加快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签发,并加快建立科技减排的方法库和行业标准。时报解读:
在“绿色”中寻找算力时代的答案
  聚焦李彦宏的提案,不难看出“绿色AI”主要分为绿色算法、绿色算力两部分,而这些具体措施的提出有具体背景。
  当前的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而处理数据所需耗电量惊人。一项数据是,2017年中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为1200亿~1300亿千瓦时,超越三峡、葛洲坝全年发电量总和。IDC曾预测,2025年,中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将高达3842亿千瓦时。
能耗成为建数据中心的门槛
  阻碍数据增长自然不是正途,中国正在迈入算力时代,算力成为生产要素,社会生活数字化愈发广泛。于是,能耗指标成为所有希望建立数据中心企业的门槛。“宝钢集团等大量高能耗重工业在搬离北上广深,采用绿色能源的数据中心近年来如雨后春笋,不少动作都是为了换出能耗指标。”野村综研数字化能力总监陶旭骏表示,在东部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有限的指标下,市场上的公司们不得不绞尽脑汁。
  从根源上治理问题,“绿色算力”是根本。“绿色算力的说法并不陌生,数据中心的绿色化讨论至少有五六年了。”陶旭骏告诉《IT时报》记者,数据中心建设经常卡在能耗、排放指标上,每个地区的能耗指标都是有限的,而能耗指标通常取决于地域、人口等。
  回看李彦宏的建议,他提出,绿电部分额度不计入能耗审核,实施分级管理,开放绿电跨省市交易等,这些措施即希望通过使用绿色低碳、无碳能源,解决当前社会发展同“双碳”略显矛盾的现状。当前,部分城市、地区已有“绿电部分额度不计入能耗审核”相关政策,但并非全国性的规定及政策。
建立绿色算法度量标准
  另一项建议则更为根本,“探索数据中心碳排放双控”“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意味着对“能耗双控”标准的革新。当前,北京等城市已经着手于推动“碳双控”取代“能耗双控”。这种做法或许可以形容为“回到初心”,陶旭骏指出,“控制能源的根本在于控制排放,太阳能等低碳能源本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更大负担,应该被鼓励使用。”
  例如,企业全部使用低碳能源,即使在一项技术上使用大量算力去“冲关”,也不会造成大量碳排放,这将使得企业更加能“放开手脚”。
  其次,优化处理方法流程,则体现为“绿色算法”的提倡。当前,行业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算法度量标准,而绿色、高效的算法可节省更多算力,“开放预训练模型”“采购低能耗人工智能芯片”皆有助于社会整体的算法优化。
  总而言之,“绿色AI”提案希望解决的是一项矛盾:人口聚集的城市最需要算力,但这些城市往往也是排放指标最为严格的地方。2月17日,“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这也是国家层面着眼于的重要战略工程——利用西部地区的绿色能源、天然优势以及数据中心尚不密集的环境。
  但“绿色算力”“绿色算法”无疑仍是必要的,陶旭骏指出,金融交易、自动驾驶等“同步计算”可能无法适用远距离信号传输,数据维护治理亦对于“就近维护”要求很高。
  故此,“东数西算”之外,人们仍然需要在“绿色”中寻找算力时代的答案。
加强对元宇宙监管防范新型数字经济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谈剑锋(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名誉会长)
  提案:
  去年起,元宇宙概念逐渐受到追捧,将重塑数字经济体系。从顶层设计到战略规划,我们发展数字经济是有底气的,但与此同时,也要谨防资本利用国家发展规划和热点概念,产生新型数字经济监管风险,出现新的虚拟经济泡沫。
  应对元宇宙市场乱象,监管要在坚持底线和红线的基础上,加紧制定相应准则和规则,也要突破现有约束,为产业发展提供包容度。还要注重用技术打造国家数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做好数据安全防护。
  虽然目前元宇宙社区运营者宣称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会,但治理、交易等规则都由企业巨头把控和引导。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NFT虚拟艺术品等在元宇宙已经大行其道,而监管却较难落实,可能形成新的洗钱通道。
  建议对以元宇宙概念运营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网络交易的企业,依据国家《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范要求进行监管;关注并跟踪研究元宇宙概念中产生的新模式、新机制,根据需要提前研究制定监管法律和规范。
  目前元宇宙理论大于现实应用,相关技术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久前中国银保监会已经做出《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应该避免出现利用元宇宙社区进行社会舆情引导,金融、经济模式冲击等情况,防范负面引导效应。时报解读:
元宇宙很火,但更需要监管
  一边是批评,另一边是拥抱,或许平衡才是最好的状态。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布局的元宇宙成为此次全国两会的热词,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代表着未来的元宇宙赛道值得抢占,这是大有可为的赛道,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理性看待元宇宙所引发的新一轮数字经济热潮及其社会影响,并且要认识到其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系统布局元宇宙核心技术
  “元宇宙是数字化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数字孪生,它使得现实世界很多物理设备无法计算的东西,虚拟化之后能够计算、仿真、模拟,元宇宙最终还是为真实世界服务的。”在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看来,元宇宙未来在数字化、产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城市方面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的确,我国不少城市提出加快探讨元宇宙产业的发展规划,如上海提出“要加强元宇宙底层核心技术基础能力的前瞻研发”,成都、武汉、合肥等地政府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表态主动抢占元宇宙未来赛道。“网络虚拟社会的舆情治理、交易监管、个人隐私保护乃至国家主权维护是个严峻的挑战,‘元宇宙’将带来更大的挑战。”谈剑峰告诉《IT时报》记者,技术上要抓好国际发展趋势,但不能只是跟风,或者拿来主义的思路,要真正找到一些基于自身核心技术作为元宇宙发展的基础,改变过去在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领域长期跟随和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特别是在元宇宙产业的基础领域,如芯片、系统、工具等。
  作为新兴事物的元宇宙,目前尚没有标准成熟的案例可循。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董事长刘伟建议,从顶层出发,由政府主导打造“元宇宙中国”数字经济体,引导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形成虚实融合、沉浸交互、拥有完备规范体系的新型社会关系平台。“该平台既可以抢占元宇宙世界的国家名片、主导舆论提高国家影响力、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又可以引导线下疫情受损的旅游、商贸、文化等产业线上化,还能在此基础上推动法定数字货币、数字资产等新技术的规范应用。”
以数字化思维升级安全防范
  元宇宙能够成为现象级的新概念新事物,文化数字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其诞生创造了技术环境,但如果任其无序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口中,伴随着元宇宙的,是风险防范、加强监管。“2021年,360接到并处理4000多起勒索攻击事件,累计捕获境外47个国家黑客组织,监测到4200多次攻击,涉及2万余个攻击目标。这一数据说明网络安全已升级为数字安全,数字化的安全威胁超越虚拟世界,延伸到了现实世界,传统的网络安全已无法涵盖复杂的数字安全挑战。”周鸿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表示,数字货币、自动驾驶、元宇宙等新应用不断兴起,带来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传统网络安全缺乏成熟的应对经验,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揭榜挂帅”的方式,鼓励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共建数字安全平台,如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大数据开放协同实验室等,牵引带动行业创新数字安全体系。
  数据安全、法治监管、金融、社会伦理和技术是摆在元宇宙面前的五大风险,比如元宇宙需要对用户的身份特质和社会关系等信息、现实社会的相关物理设施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确保用户信息安全和数据保护以及网络安全。所以,必须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控元宇宙安全命脉。“在数字化发展的同时,安全威胁无时不在,需要把网络看成一个整体,以数字化思维进行产业升级。”周鸿祎说。
加大电动汽车换电体系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议案:
  当前,充电和换电成为电动车主要补能模式,与传统的充电桩补电模式相比,车电分离的换电模式具备高效补能和降成本两大优势。
  然而,换电模式在车电分离的整个生命周期环节和生态建设中,尚有一些配套政策措施亟待突破。
  首先,换电站作为重资产投资,可选择土地很少,土地审批存在诸多限制;其次,在国家标准方面,除了2020年5月国家标准委与工信部发布的《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等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之外,其他大多是前些年发布的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亟待修订完善并形成强制性国家标准;此外,动力电池产品的能量密度、电池结构、尺寸规格等方面无法做到统一,导致换电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建议首先要加快明确换电站建设、高低压箱变、土地及建设审批的相关规定,将其纳入国家市场管理规范体系内;加速推动换电接口软硬件协议的标准化,预设2-3种技术先进的接口形式制定推荐性标准;对换电站的机构、形式、兼容性进行规范化约束,使技术先进的换电站获得优先推荐;推进换电电池包的标准化制定,使换电电池包真正能够在不同车企、不同换电站、不同用户之间互通互换。
时报解读:
换电“上位”,新能源车还“趴窝”吗?
  新能源车缓缓驶入换电站,AGV小车把新能源车上的电池卸下来送入储电柜,再从储电柜里取出一块满电电池装到车上。一分钟,新能源车就能“满血复活”,如同更换手机电池板。这是此前《IT时报》记者走访换电站时看到的场景。
  这就是换电所具有的高效补能优势,不止于此,在李书福看来,动力电池占据购车成本40%左右,车电分离模式下,电动车购置价最高可下降一半。
  车电分离,即租电池模式,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时只需支付汽车价格,无须支付电池价格。一位蔚来车主曾给记者算过一笔账,租用蔚来电池可以省下7万元的电池包价格,差不多支付6年左右的电池租金,每月还有免费换电服务次数。如果没有计划将一辆车使用7年以上,租电池较为合算,也不用担心电池损耗问题。
不断加速的换电站
  找不到充电桩、每逢节假日充电桩车满为患、充电时间过长……这些都是充电桩面临的痛点,让新能源车车主担心“趴窝”。
  换电,虽然成本低、速度快,但依然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用户能找到换电站吗”。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充电桩保有量为261.7万台,同比增长55.7%,然而全国换电站数量仅为1192座,换电站远远慢于充电桩的布局速度。
  下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