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4 特别报道-
4特别报道
  • ·不分昼夜抢通Wi-Fi和5G

申城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通信建设侧记

不分昼夜抢通Wi-Fi和5G

  

IT时报记者王昕钱立富潘少颖江丽雯摄影杨海宏
  就在浦东、浦西“灯火”交替浓淡的同时,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建设吹响了决战的号角。
  3月29日,上海目前最大的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位于浦东的新国际博览中心部分场馆开始收治感染者,该收治点设计床位超过1万个。而在一周前,3月23日晚上,位于闵行新镇路的闵行体育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已启用,这是上海第一个启用的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
  在3月28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医疗救治组组长、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表示,上海正加快建设临时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努力实现阳性感染者“应收尽收”。
  上海电信是沪上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通信建设的绝对主力军。从全市第一个隔离收治点启用,到浦东、浦西最大的隔离收治点建设,上海电信参与了每个隔离收治点的通信建设,无论对现场医护工作者还是收治者来说,完备、可靠、通畅的信息网络都是抗疫必备的基础工作和生活保障。“上海几乎每个集中隔离收治点建设现场,都留下了电信人的奉献身影。”上海电信公共服务大客户部总经理王文东告诉《IT时报》记者,从通信接入到服务和保障,上海电信承接了目前全市所有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的通信建设使命。
  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接到市疫情防控相关机构的建设需求,上海电信都会第一时间接应指挥部要求,公共服务大客户部联动各区局、移动互联网部、云网运营部、理想公司等多个部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接应、第一时间确定方案展开施工,保证隔离点早日交付入驻。“一位某集中隔离收治点负责人对我们团队说,不希望看到哪怕一个收治者抱怨网络不好,一个都不能有!”公共服务大客户部副总经理李德成说,由此可见,上海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的通信建设标准非常高。
  上海不同类型集中隔离收治点的通信建设方案也不完全相同。例如针对收治确诊病例的场所,上海电信提供了从光纤、专线到Wi-Fi、医疗系统上云的全套医院级通信保障设施;而针对无症状感染者的收治点,则会着力加强Wi-Fi、5G等网络覆盖能力,保障收治者在隔离期间都能拥有畅通的网络服务。
  《IT时报》记者将目光聚焦于浦东和浦西两个最大的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新国际博览中心收治点和闵行体育馆收治点的通信配套建设情况。
工期:四十二小时!网速:翻倍!
地点:闵行体育馆收治点42个小时不眠不休、15000平方米Wi-Fi有效覆盖、宽带专线……3月23日晚上,位于闵行新镇路的闵行体育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正式启用,医护人员、收治者陆续进入。这也是上海第一个启用的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

累了,就坐会、趴会
  为了让医护人员和收治者在工作、治疗期间不与外面的世界“隔离”,从3月20日开始,上海电信莘闵局就迅速组织骨干团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闵行体育馆中两个隔离场所“海棠岛”“大鱼岛”以及指挥部的无线网络覆盖,确保集中隔离收治点顺利启用。
  “闵行体育馆要建隔离收治点,需要覆盖无线网络。”3月20日18点,这个消息从上海电信公共服务大客户部传到莘闵,莘闵电信局公共服务负责人陆一夫和卫健行业专家刘侃迅速驱车赶到现场,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刘侃和陆一夫一边和客户确定需求,一边查看现场情况,而在后端,由上海市劳模、莘闵电信局网络维护工程师周纪东等3人组成的工程师团队根据前方提供的信息制定方案,那一夜,大家忙到凌晨2点。
  3月21日上午9点,5人团队来到现场,在场馆内测信号、定位安装AP点,并和为这个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提供医护服务的中山医院沟通协调。“医护人员在工作时要用专用内网,也是走无线方式,我们的无线网络要尽量避免和医院内网互相干扰。”刘侃告诉《IT时报》记者,为了精确定位AP的安装点位,团队成员围着场馆走,2个小时,大家走了15000多步。
  “当天,客户要求除了两个隔离场所要覆盖无线网络,隔离场所周边的公共区域,如走道、楼梯等也要覆盖信号,公共区域面积不小。”刘侃说,这意味着要临时调拨更多设备,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困难重重。
  根据原计划,3月22日7点前,大家要撤离场馆,因此,3月21日,从白天到晚上大家几乎不眠不休地干活,连吃饭时都不肯停歇,实在累了,就在椅子上坐会、桌子上趴会。

风雨中,连续奋战42个小时
  在为两个隔离场所覆盖无线信号的同时,团队还要为指挥部覆盖无线信号。指挥部由集装箱组合而成的,位于闵行体育馆的网球训练场上,从隔离场所走到指挥部大约5分钟。
  此时,团队又接到了新需求——此前的计划是为6个集装箱大小的指挥部覆盖无线信号,但指挥部不断扩大,3月22日又增加了十几个集装箱。团队面临两个棘手的问题:AP设备不够、现场没有光纤资源。找资源、找设备,大家分头进行。最近的资源在距离指挥部100米的地方,团队和现场施工队一起想办法,最终决定在路面上开条小槽把资源引过来。“这是最快的方式。”刘侃说。
  同时,周纪东也通过自己牵头的劳模工作室和熟悉的厂商联系,当确定厂商有现货后,他们开车到九亭去取设备。“场馆周边的路面都在施工,附近不能停车,而且那两天下大雨,设备取回后,只能靠人搬进去,大家踩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搬运设备。”周纪东回忆说。
  3月23日凌晨3点,在闵行体育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整整奋战了42个小时的他们,终于可以撤离现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对闵行体育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的保障完成了,实际上,直到28日,指挥部还在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形成了50多个集装箱大小的规模,而团队也随之及时为指挥部覆盖无线信号。与此同时,团队成员实时待命,如果出现网络问题,要立即赴现场解决。
  3月25日,周纪东得到通知说收治者反映现场无线信号比较慢。于是,他立即和另一位工程师范海滨赶往现场。由于隔离场所已经无法进入,周纪东把电脑放在隔离场所外最近的栏杆上查看核心设备情况,范海滨则拿着手机尽可能近地贴着隔离场所测试信号。“距离隔离场所不到20米,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消毒水味道。”周纪东告诉记者。为了安全,团队成员从3月21日入场开始每天做一次核酸。
  检测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有的人觉得网速没家里快,是因为公共区域无线覆盖有限速标准。”周纪东说。
  抗疫,和每个人相关。在42小时中,团队成员陈翔因为高血压头晕,回家拿了药继续赶回现场。周纪东读大一的儿子发了一条朋友圈“爸爸妈妈都去抗疫了,希望疫情快点好起来”让他泪目,周纪东的妻子是医务人员,值守在隔离点,夫妻双方都很少回家,“我们让儿子不要回来,他的同学中只有他一个家在上海而不回家的”。

凌晨离开,留下翻倍提升的5G网速
  在闵行体育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这里的5G网速比很多地方都快,现场实测最高下载速率达1.4Gbps,同时4G网络在这里覆盖也更完善了。这些变化,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背后,是上海电信网优人员的辛勤努力。“3月20日下午5点多,我们接到通知,要为闵行体育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提供移动网络保障。”移动互联网部南部运营中心主任杨明说,在他的微信中,清楚地记着每一个时间节点。
  经过评估分析,大家认为,要满足医护人员和收治者入驻后出现的大流量需求,场馆内的4G、5G容量都需要提升。3月20日晚上,技术人员在网管侧进行了扩容操作,将4G室分设备的1.8G频点打开,增加了20M带宽。
  比较棘手的是5G室内,因为设备只支持2.1GHz单频点,容量不够,所以需要紧急新建支持3.5GHz频点的5G设备。
  3月21日一早,南部运营中心的技术人员赶至闵行体育馆。他们的任务很重,一方面要现场评估扩容后的4G网络质量,一方面是要加紧建设5G设备。
  技术人员现场测试后发现,扩容后的4G网络质量整体表现不错。真正的挑战是5G,需要新加3.5GHz设备,通常情况下,5G室内覆盖使用pRRU设备,安装在室内顶部,但在体育馆里,这个办法行不通。“体育馆内部很高,pRRU挂在顶部,对地面的覆盖效果并不好。”杨明说。
  最终,他们决定采用比pRRU功率大的mRRU设备,将设备部署在对角线两端进行“互打”,以此消除信号覆盖盲区或者薄弱区域。而且,这种方式部署较快,mRRU设备可以灵活安装在抱杆或者墙壁上。
  根据安排,第二天上午还可以进场施工。但是当晚,移动互联网部的技术人员并没有撤离,大家知道,只能确定当下而无法确定未来,即使是明天。当晚22点07分,设备开通,但测试时发现存在一些故障,又经过一个多小时努力,技术人员成功将故障排除。
  别人撤退时自己不撤退,这是移互部团队做出的第一个抉择,尽快完成移动网络的保障任务。子夜时分,他们做出了第二个抉择,开通CA载波聚合。“开通之前,我们现场测下来,电信5G速率在500Mbps左右。”杨明说。经过后台人员重新配置数据,前方人员再次进行测试,并针对性优化。最终现场测速结果显示,这里的电信5G网速达到1.5Gbps。
  3月22日凌晨1点半,完成了4G和5G网络升级和保障的移互部技术人员,才离开闵行体育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他们的背后,是容量更大、网速更快的电信网络。
不眠不休 为了一万名收治者的网络畅通
地点:新国际博览中心收治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目前上海最大的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从3月26日进场施工开始,电信团队就再也没有停下来过。

咬牙坚持,抢通收治点Wi-Fi
  上海电信浦东局云网运营中心主任俞东升说,辖区内多个集中隔离收治点的通信建设都在紧锣密鼓地同步进行,涉及床位数量非常大,“通信施工是集中隔离收治点建设的必要一环,但留给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在浦东的每个隔离收治建设点,上海电信团队都在争分夺秒地完成通信施工。”
  3月29日清晨5点,俞东升在工作指挥微信群中看到现场团队发来的消息,“休息一下吧,实在吃不消了,放线施工人员需要休息会儿。”俞东升非常感动,团队在连轴转的情况下,刚刚又熬了一个通宵,“大家都是咬着牙在坚持!有的施工人员已经连续十几天没回过家,有的人还带着轻伤,仍然坚持不下火线”。
  上海电信浦东局客户网络维护中心装维督导李慧是现场建设团队的一员,在前往新国际博览中心之前他已经连续两周没有回过家。昨天晚上,他和团队的任务是为10个展馆和总机房安装数十根宽带。
  一整晚李慧和同事们保持着30分钟一根宽带的安装速度。凌晨3点,李慧终于完成了博览中心的宽带开通工作。“10个小时完成其实有点慢了,前期找路花了不少时间,不然我们可以更快。后面还有其他工作人员要接着完成入场布线、设备调试等工作,我们这边早点结束,他们也可以早点开始。”虽然马不停蹄地忙了一个晚上,李慧却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快。
  3月29日上午,当第一批收治者即将入住新国际博览中心收治点时,电信施工团队还在忙着最后的通信信号盲点校补、网络测试……很快,他们将奔赴下一个集中隔离收治点,在离开新国际博览中心的车上,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补补觉。

信号满格,迎接“白衣天使”到来
  3月29日上午,由468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医疗队集结出发,奔赴新国际博览中心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就在他们到达前的数小时,凌晨4点,一群人刚刚完成新国际博览中心N1-N5馆的无线Wi-Fi网络的开通工作。同时,这里电信4G/5G网络也已经做好准备,为收治点提供强有力通信保障。“白衣天使”和身披“蓝色战袍”的上海电信人在抗疫战场上打出了精彩配合。这背后,是团结一心全力抗击疫情的坚决和付出。“3月27日下午,我们接到通知,要为新国际博览中心提供室内Wi-Fi无线网络覆盖,任务很紧急。”上海号百物联网运营中心副经理张帆说。
  3月27日晚上8点30分,上海宣布浦东先行封控的消息后,物联网运营中心安排4名员工连夜过江,赶赴新国际博览中心现场。
  新国际博览中心场馆很大,室内展览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分为N馆、W馆、E馆。物联网运营中心的首要任务,是完成N馆的Wi-Fi网络覆盖。
  任务难度相当之大,因为场馆巨大,需要安装的AP设备数量巨大,短时间内很难完成。技术人员找到了破解难题的方法,那就是“利旧+补盲”。“场馆内之前安装了无线AP设备,只是一直没有运营,但AP设备本身还是可以用的。这大大降低了我们压力,在此基础上,再针对信号薄弱区域新建AP设备。”张帆说。
  经过连续30多个小时的奋战,物联网运营中心的技术人员完成了N1-N5馆的无线Wi-Fi网络建设,每个场馆内,能满足1000—1500人的Wi-Fi上网需求。在这30多个小时,他们几乎是不眠不休,有位员工在梯子上不小心踏空摔下来受了外伤也没有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