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5 特别报道-
5特别报道
  • ·在雨中前进

在雨中前进

离搜救现场最近的基站进行了第二次扩容

  

上接02版
  第一趟走完,设备刚刚运完一半,紧接着便回头开始第二趟。“当时不知道哪来的劲。”覃绍海说,凌晨1点多,他们瘫坐在设备旁,每个人都上气不接下气,将近一个多小时后,所有的设备都运到基站旁边,这比他们预期的快太多。
  稍作休息,他们开始连夜装设备、调电路。覃绍海按计划要在当晚将其中一座基站进行4G设备扩容,扩容完成时已是凌晨3点多。
  覃绍海试着用手机把现场信息发给现场的领导小组,发现视频、图片的传输都已经没问题,接着便向家人报了声平安。同事们分散开来,分别去应急基站、原有基站旁值守,持续汇报现场情况,他便守在基站下面的山脚,等待下一步指令。
  当晚,所有现场通信人员的睡觉时间都不固定,只能在等待指令时小睡一会儿。凌晨四点后,潘峰终于得空“眯”了两三个小时,几片纸片往草地上一铺,“扑通”便倒在上面。
  早上7点,一次紧急的视频会议要在埌南镇派出所召开,需要马上部署开通一条紧急专线。6点不到,潘峰被电话铃声惊 醒,他要及时联系镇上的支撑队伍上门安装调试。
  放下电话,远处的天空刚泛白。来不及回想任何情绪,他又站起身来。
  3月23日凌晨,莫埌村开始下起小雨,搜救工作变得更加艰难。24日早上6点,降雨仍在持续,雨势渐大,最低气温只有12度。
  连绵不断的雨让多位通信施工人员印象深刻,一半是因为雨水给现场带来的泥泞,一半是电信队伍在23日晚做出的决定。“前几天,我们不断根据搜救实际需求新建或者扩容基站,新增千兆宽带和Wi-Fi,这些都必须有充足的网络资源支持。”马坚毅回忆道。
  3月24日,星期四,搜救范围扩大了近10倍。
  外围搜寻队需要扩大寻找的范围,在坠机核心区域的山坳外,是大片层层叠叠茂密的山林,对信号要求更高,而搜救大规模开始后,现场更需要大量上传图片和视频,整体网络容量必须跳跃式扩容,开通的基站要更贴近核心区。
  经过前两日的持续扩容、安装,现场的通话、网络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莫埌村的网络资源也几近“枯竭”。“如果指挥中心提出再增加几条专线,我们担心不能马上满足需求。”这一天,电信保障人员决定建设和启用新光缆。为了对搜救现场形成双路由保护,通信光缆需要从两地机房分别布放到莫埌村,总部署距离为23.42公里。梧州电信聚集起110名施工人员,分15支队伍,分段同时布放光缆和熔纤。
  山林中暴雨密注。现场雨衣不够,不少施工人员穿着浅黄色的一次性塑料雨衣,头戴施工帽,徒手抬起光缆,走过泥泞的乡间土路,将光缆抬过不时出现的小山头,注意着脚边的水坑和石头,不时相互搭把手以免滑倒。雨水透过缝隙,不一会儿,所有人的衣服都已经湿透。
  临近现场,他们又将重达数十公斤的光纤线缆等通信设施,背过4公里,通过肩扛手提的方式送入搜救区域。在9个小时的不间断部署下,这条长达23公里的光缆在当天下午3点完成施工。
  24日晚上,莫埌村范围内的电信基站容量已扩容至4900G,可满足2500人使用,周边区域共开通通信应急5G基站1个,4G基站7个,扩容基站16个。现场保障人员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一切开始进入有序的轨道,对于通信队伍来说,沉重、紧张的三天三夜过去,暂时可以喘一口气。
  自从21日奔赴现场,数天里,梁忠俊、潘峰、覃绍海、马坚毅以及现场的众多通信人员,很少真正谈论MU5735的坠落,除去工作上的必要交流,人们通过眼神、动作避免了这个话题。
  在电话中斟酌良久,马坚毅打破了多日以来,同事们面对的那堵沉默的墙。事故发生的第一晚,他作为综合协调通信的领导小组成员,一直留在现场不远处。从那时起,这样的念头便在脑中不断浮现,他说:“我希望,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事发生;我希望,以后都不会站在这样的现场。”
  25日,覃绍海得到3天3夜以来的第一次休息。这天晚上,他把给同事们拍摄的施工照片发在朋友圈,写出自己的心声:“我累得趴下,也换不回天国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