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2 特刊-
2特刊
  • ·疫中有情 相信上海的理由
  • ·他们决战24小时

4月4日,上海打响2500万人的全员核酸“攻坚战”

他们决战24小时

  

00:00第一批冲锋号吹响
  4月3日20:00,慧渡医疗办公室主任冯钰韬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明天全市做全员核酸,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奉贤校区和城建奉贤工地的六个点位,要在4月4日子夜零点开始,请马上做好准备。”
  电话那头是东方美谷园区负责人,这样的紧急电话,在此轮上海疫情暴发之后已有多次,但准备时间如此之短,还是让冯钰韬心头一震。放下电话,冯钰韬立马向公司创始人兼CEO贾士东汇报了此次任务。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奉贤校区大约有3000多名师生,六个工地上的工人加起来有数千人。这意味着,四个小时之内,人员、物资等准备工作必须就位。
  疫情就是命令,慧渡医疗管理团队马上紧急召回所有新冠检测小组成员。事实上,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安排的临时任务,很多员工已经吃住在公司,随时待命。
  23:00,20多名成员集结完毕,并向第一个采样地点——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奉贤校区出发,慧渡医疗是这场2500万人核酸“大决战”吹响的第一批冲锋号。
  初春的上海,夜里只有10摄氏度左右,慧渡的“大白”们却感受不到寒意。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从学校借的小推车上装满了的检测物资,走了一会全身开始冒汗。
  好在校方组织得力,早已在每个楼栋一楼洗漱间安排好了桌椅,学生们依次上前检测,一切井然有序。凌晨三点多,3000多名师生的核酸采样全部完成,样本被迅速送回慧渡医疗公司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随后,慧渡“大白”又兵分六路,奔赴六个城建工地,为数千名工人完成核酸采样。
  这注定是个无眠之夜。第一批样本送回实验室,检测人员已整装待命,样本灭活、核酸提取、扩增、结果分析……一排排试管被推进机器,每个环节井然有序。清晨6:00,所有采样任务完成。9:00,第一批检测结果上传至健康云平台。
04:00无人机在天上自动测距
  4:00,天还没亮,普陀区万里街道,一辆工作车缓缓驶出。它的目的地,是位于普陀区东南侧的普陀区人民医院。为了保证街道30多个小区,2万多户居民能在6:00准时做核酸,街道特意派了两名工作人员,为前来采样的医护团队“带路”。
  5:45,来自普陀区人民医院、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浙江丽水的医务工作者在65个检测点就位。6:00,街道第一批居民到达采样点。空中,一架无人机在反复提醒居民:“核酸检测时请戴好口罩,保持两米距离,出门时请带好钥匙,注意关火断电。”
  万里街道负责人告诉《IT时报》记者,4月4日的核酸采样工作,街道4月2日就已经开始筹备了。“第一轮核酸的时候,因为物资调运时间仓促,部分点位需要临时抽调,补充物资。”于是,4月2日,街道发动各个小区的志愿者,提前备足物资,放到各个点位上,让医护人员一就位,就能开采。每个点位附近,志愿者们贴好了间隔2米的站位标线。
  为了保证核酸采样的有序进行,万里街道还用上了高科技。除了空中飞行的一台无人机,高空中还配备有2台覆盖整个街道的鹰眼摄像头,外加街道各处的800多个监控摄像头,共同构筑了街道的空中防护网。所有的画面信息最终全部汇总到街道疫情防控的大本营——疫情防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就能一屏锁定整个街道的情况。“无人机原本是负责街道城市运行管理工作的。”万里街道负责人介绍,疫情防控期间,无人机成了街道的“千里眼”,负责维护核酸检测队伍的秩序。万里街道东西跨度大,绝大多数为居民区,单靠人工巡查,压力较大。无人机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15分钟就能飞遍65个点位,一旦发现问题,疫情防控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还能隔空喊话,维持秩序,减少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每次执行飞行任务前,防控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无人机的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