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3 特刊-
3特刊
  • ·无标题
  • ·05:00和晨曦一起出发

05:00和晨曦一起出发

  

4月4日子夜零点,一场2500万人的全员核酸“攻坚战”在上海打响。面对传播快、隐匿性强的奥密克戎毒株,根据国家卫健委第三版“核酸检测指南”,要想跑赢病毒,必须在24小时里、在划定范围区域内完成核酸采样。24个小时,2500多万居民,这是一场必须胜利的“战疫”。4日晚上7:16,全市核酸采样完成。在这非同寻常的一天,医护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社区志愿者、核酸采样人员、外卖小哥的时间表……他们的每一分钟,都为这场胜利铭刻永不褪色的印记。
IT时报记者范昕茹江丽雯郝俊慧崔鹏志话内容。4月4日无人机的“善意提醒”,是针对最近居民出门做核酸忘带钥匙的情况。
  空中无人机和摄像头工作时,万里街道地面上一支由50人组成“单兵”队伍也已经达到各个采样点。每个“单兵”身上都配备有一台具有录音、摄像和喊话功能的执法记录仪。通过摄像功能,“单兵”们不仅能将现场画面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还能及时和指挥中心进行沟通和反馈,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9:00,万里街道迎来检测高峰期。指挥中心的大屏里,实时显示各个点位的排队画面。相比清晨,各个点位排队的人明显多了。以往此时,队伍一长,排队间距难以保持。但4月4日,无论是无人机拍到的画面,还是“单兵”队员实时传回的画面,都显示各个点位的队伍井然有序,大家都能自觉保持2米距离。“经过几轮检测,居民们都很有经验,也更自觉了。”街道负责人表示,“现在正是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时候,有了大家的配合和帮助,相信疫情很快能够过去。”
  5:00还没到,李华(化名)已经坐上了前往采样点的大巴。3月29日,结束病房值班工作后,为了家人健康的考虑,李华带着行李搬去专为采样医生们准备的酒店。在上海这一轮疫情结束前,他都要住在那里。
  大巴驶上高架时,天还没亮。高架桥下,浦东的居民楼似乎还睡着,一片昏暗。坐在大巴上,李华拍下今天的第一张照片,发了朋友圈,并写下了两个字:“出发”。
  4月4日的核酸采样工作对于李华而言,依旧像打仗一样。穿上防护服,戴上N95口罩,再罩一层医用面罩,声音出不去,万事要靠喊。
  桌子上,摆着他的第三个手机,套着保护套,之前两个手机,因为总是被消毒在一个月内“阵亡”了。06:00:骑着平衡车“上岗”
  6:00,浦东的浦江东旭公寓东区,第一批排队采样的居民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群主”徐佳昇。
  徐佳昇还是那身经典的造型——一身大白,一辆平衡车。只不过手上握着的高尔夫球杆变成了一根黑色的飞力士弹力棒。根据核酸检测规定,人群间隔要保持在2米,他把高尔夫球杆换成了2米长的弹力棒。
  照例是一边走一边拿着弹力棒比距离,嘴里喊着:“大家保持安全距离,看一下我手上的杆子,这个就是安全距离。”队伍里的人也见怪不怪,间距短了,就按杆子的长度挪一挪。
  和往常不同,这次核酸采样,小区里采取了新方式。以往是采样点不动,居民动。每次核酸检测时,居民都要兜个大圈子。但这次,居民不动,医务人员动。小区居民走的路少了,队伍也短了不少。但小区志愿者的任务更重了,不仅要喊人做核酸,维持队伍秩序,还得帮着医护人员搬东西,换地方。
  从4月4日5:00多进入待命状态,徐佳昇和其他志愿者一直没休息。以往徐佳昇还有时间拍点视频,当天bn他都顾不上。“忙疯了。”10:00多,在微信里匆匆回了记者一句,徐佳昇便继续忙碌去了。
  上海电信装维人员冯春生同样在5:30到达小区核酸检测的现场,从3月19日加入小区志愿者团队,到4月1日凌晨浦西开始封控,他已经忙活了十几天。
  6:00,核酸检测正式开始。冯春生的任务是按楼栋号叫居民下来做核酸,并在现场维持秩序。考虑到有些老年居民没有智能手机,冯春生还特意把儿子的错题打印机拿了下来,在老人排队时,先用自己手机帮老人在健康云上登记截图,再用打印机把二维码打印出来交到老人手里,以便提高扫码效率。
  4月3日是冯春生生日,妻子本想趁他中午回家吃饭时简单庆祝一下,可冯春生拒绝了。中午匆忙吃过午饭,冯春生就赶往了小区的监控室,这次封控的要求是“足不出户”,志愿者监控到在小区里溜达的居民后要及时出去提醒。
  晚上,冯春生家里逐渐热闹起来。最近,好几名同事都住在他家。他们同属上海电信的装维人员,不久前上海分区封控时,这几位同事都可能被“静止”。为了不耽误工作,冯春生邀请同事们住到了自己家,以确保附近居民家的网络故障能及时解决。
13:30采样提前结束
  13:30,小区核酸检测采样完成,和上一轮相比,提前了3个小时,王文彤摘下了手套,手已经被汗水浸得满是褶皱,脱下的手套一直在滴水,脸颊被口罩印上了深深的勒痕,7个半小时没敢喝一口水,嗓子已经变得沙哑,时不时要咳嗽一下。
  作为上海电信人力资源部的一名预备党员,4月1日浦西封控后,王文彤报名成为小区志愿者。
  当天早上的闹钟定在了4:15,简单洗漱后,王文彤便赶往小区中心广场集合。5:00 开始准备现场的设备、标志,6:00核酸检测正式开始。
  王文彤的任务是PDA扫码。“这是我第一次穿‘大白’,穿上它我才知道穿着防护服长时间工作真的不容易。”王文彤说道,早上工作的时候,因为天气比较凉,里面衣服会穿得多一些,外面再套上防护服,不会觉得太热。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在不透气的防护服里,感觉特别闷,不停淌下的汗水,导致防护眼罩总是起雾或者下滑,非常难受,“没办法,如果要脱衣服,这件防护服就作废了,只能忍着。”
  王文彤所在小区大概有1500人,按照以往的核酸采样速度,7:00开始,大概要到16:30才能完成。当天为了提高效率,医务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前一小时开始采样,并且放弃了午饭时间,加上临时加入的浙江医疗队,13:30,采样任务完成。
15:00“友军”在阳光里睡着了
  4月4日那天,李华的采样也十分顺利。6:00开始的采样,15:00就已经结束了。如果按照以往的速度,同样的采样量要到晚上八九点钟才可能结束。
  和往常不同的是,身边除了自己的队员,还有友军——一群来自江苏的医务工作者。有了他们的帮忙,今天的采样任务结束得比以往要早。
  15:00的阳光正好,在明亮的光线里,他拍下了当天的第二张照片。照片里是来自江苏的2位医务工作者。他们穿着“大白”,一个趴在桌子上,一个靠在椅子上,在春天的阳光里睡着了。
  看到这副场景的李华发了今天的第二条朋友圈,并写道:疲劳的友军,晚上八点集合,深夜两点出发,来了就投入工作。“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江苏哪个医院的,”李华说,“只知道今晚他们还得连夜赶回去”。16:00配送如常小店逐步恢复生气
  16:00,尹燕奇骑着电动车在马路上飞驰。崮山路附近行人稀少,大街空空荡荡,他已经连续送了6小时的货。
  尹燕奇是浦东新区崮山路附近的一位达达快送骑手,主要为山姆超市的“最后三公里”配送,但4月4日因为全市核酸,山姆关门一天。于是,他当天要配送其他超市的订单。
  原本,尹燕奇打算找一处排队少的地方做核酸。上午配送路上,他曾路过几处核酸检测点,但核酸检测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要在居住地点附近做才可以。随即,他接到通知,公司安排骑手们在隔离酒店统一做核酸,骑手看情况协调好自己的订单,即可赶往酒店。
  每天8:30~22:00,尹燕奇大多数时间都骑着电动车行驶在路上,他每天都要配送70单左右,回到住处,倒在床上就能睡着。“最近有些小店陆续开张啦。”尹燕奇在电话中告诉《IT时报》记者,4月1日之后,周边区域有了少许烟火气,希望全市核酸之后,疫情能早日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