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2 时报快评-
2时报快评
  • ·莫让“疫情防控”成为躺平的借口
  • ·无标题
  • ·机票里也有“刺客”!部分航班机建燃油费比票贵
  • ·谁才是《谭谈交通》的合法著作权人?

莫让“疫情防控”成为躺平的借口

  

■郝俊慧
  上周从苹果官网上下了一单,系统告诉我,预计7月9日(周六)到货。7月7日中午12点32分,我收到一条短信,“商品已发货”。仓库在苏州,从苏州到上海,高铁25分钟。
  7月9日,我并未如预期般收到商品,承递方是顺丰,物流信息显示,自7月8日凌晨0点19分到达虹桥中转站后,便再无动静,直至9日晚上8点04分,一条更新的消息显示,“应政府防疫管控要求,暂时无法将快递运至目的地”。
  当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时,“防疫管控”似乎是一个令人无法拒绝的理由。在默默等待两天后,7月11日上午,我致电客服,才知道原来并非顺丰虹桥站被管控,而是我投递地址附近的站点出现了异常。这事简单啊,我换个地址。
  然而,运单信息依然毫无变化,多次催促之后,7月13日,我终于收到了这件商品。
  之所以如此赘述一件小事,是想聊聊“防疫”背后的事。
  2020年底,我曾写过一篇评论《莫让“疫情”成为惰政的理由》,批评那些以疫情为由“一刀切”停止服务的城市基层服务提供者。而此次的经历,再次让我想说,莫让“疫情”成为服务躺平的借口和变化的绊脚石。
  彼得·德鲁克说: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
  2022年上海“暂停”65天,很多事都变了。我们逐渐习惯于每隔3天去做一次“保鲜”,习惯于40度高温天走到小区门口拿快递,习惯于进每个公共场所都要扫场所码……但企业呢?也要习惯于“开盲盒”般的突发状态吗?如果习惯于以“变化”为借口停止变化,那么,“最强大的企业,如果不面向未来采取行动的话,也会陷入困境”。
  回到前文,顺丰只需做一件事,便可以降低在我心中的“负分”——打一个电话。
  瓦拉瑞尔A.泽丝曼尔在《服务营销》中通篇讲述了一件事:如何通过品质服务发展强有力的顾客关系,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传递可靠的基本服务很难持续为顾客带来惊喜,而发展与顾客的关系,是超越顾客期望。”
  因“疫情防控”停止递送服务,这当然是个合理理由。但这是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吗?未必。
  其实只需给客户打一个电话,告知实情,询问是否需更换地址,便可以顺利解决,比起一句干巴巴的通知和多天的沉默,顾客的感知要好很多。
  这便是一种“随机应变”,面对不确定性,制胜的武器只有“变化”。
  事实上,类似问题绝不仅仅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网点能否运营控制权也并不完全在顺丰手里。顺丰如果因此改变常规服务流程,顾客便会收获超越普通服务所带来的惊喜。
  7月10日,上海宣布发现奥密克戎BA.5.2.1变异株,专家表示,和此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BA.2相比,BA.5变异株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7月12日,普陀区兰溪路148号KTV疫情报告显示,关联305例阳性感染者。同日,甘肃省兰州市宣布所有小区封闭式管理。
  中国还在和病毒赛跑,类似的防控措施仍将继续。新常态中,是“躺平”还是将“韧带”抻得更长一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不应该是个太难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