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3 新闻消费-
3新闻消费
  • ·老龄社会“新浪漫”:让科技陪你变老

2.64亿老人背后的万亿市场和“缺人”难题

老龄社会“新浪漫”:让科技陪你变老

  

IT时报记者郝俊慧图包图网
  有时,中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
  家住上海市普陀区的梁路(化名)已经在医院待了20天,父亲术后恢复并不理想,由于疫情防控原因,他只能作为唯一陪护人,和父亲一起被封控在病房。家里,妻子除了工作,还要一个人照顾同样身体欠佳的母亲和两个孩子。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说:“人口老龄化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无论对家庭,抑或是社会,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有时出现得让人猝不及防。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全部总人口的18.70%,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人,其中,78%的老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失智的老人也不在少数。“老年人带病生存,是绝大多数家庭的常态。”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在近日召开的“科技守护、与老同行”银发科技行业论坛上指出,科技已经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支撑之一,甚至是“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
  然而,即便已全身心投入多年的养老专家也不得不承认,在如何让科技陪伴老人健康地慢慢老去这件事上,全球都处于“幼儿期”。
养老护理缺口巨大
  将科技应用于老龄健康领域,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养老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然而,它面临着比电子厂更大的人工缺口。
  福寿康(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在全国有1万多名员工,为老人提供社区服务和居家照护。公司CTO袁翔透露,目前全国的养老护理人员只有50万人左右,而全国失能老人超过5000万,确诊的认知障碍患者达1500万,仅这两类必须有护理人员照顾的群体,服务配比便高达130:1。
  更严峻的现实是,并不是所有老人都有能力购买护理服务。
  据《IT时报》记者了解,在上海康复医院,一对一护理人员的日薪是300元,一对多的日薪为90元,入院时间基本以月为单位。如果选择居家养老,大众点评网站上显示,某家养老机构提供24小时居家陪护服务,根据护理等级不同,每月费用从9800元至12800元不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劳动者年龄的下降,年轻的劳动力越来越稀缺,包括养老在内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都面临着全新挑战,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吴玉韶表示,人工智能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老人安全监护问题,尤其是失能老人,过去只能靠家庭成员或者护理人员,一旦离开人,后果便很难预料,而利用AI看护,完全可以实现对老人的24小时监护,从而减轻身边人的压力。
  当天论坛上,腾讯宣布面向老年人群体的智慧养老AI守护产品“隐形护理员”正式升级,从机构进入家庭。通过智能摄像头和AI算法,当老年人跌倒或呼救时,“隐形护理员”主动识别并发出警报,以便看护人员及时进行救助。此前,“隐形护理员”已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落地两年多,AI算法准确率提升到95%,老年人在院内的活动范围增加了200%,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有所提升。
  腾讯SSV银发科技实验室行业负责人王楠透露,今年“隐形护理员”将逐渐覆盖整个深圳的公办机构养老院,并向北京、上海、重庆等老龄化较高的地区推广,尝试在社区居家场景中落地。
缺失的老人数据
  中国正以超快速度进入老龄化阶段。“预计今年,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秦东瑞表示,进入同样阶段,法国用了100多年,德国、英国用了40多年,美国用了70多年,而中国只用了23年。
  即便是在同样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东亚,和邻国日韩相比,中国还面临“未富先老”的难题,“因此,我们希望科技的力量能够让为老服务的各项事业成本更低、可及性更强、品质更高。”秦东瑞说道。
  然而,在智慧养老领域,全球都刚刚开始摸索。
  两年前,王楠曾带领团队到日本“取经”,本以为拥有高科技的日本在老龄化方面应该有较好应用,但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几乎所有的尝试都要从零开始。
  数据缺失是无法绕开的难题。
  尽管摔倒是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发生意外的主要原因,但事故大多发生在室内,数据样本几乎为零。在银发实验室,每个角落都曾经迎来过多名“试摔官”,为了训练“隐形护理员”,找个角落,地上铺块毯子,架个摄像头,每个研究人员排队上去摔,每次摔的角度、姿态、速度、时长都不一样,甚至不同时间段的光线也在考虑中。
  在成千上万次的正向摔、侧向摔、仰面摔等花式摔倒之后,银发实验室终于收集到第一批样本数据,只是初期的准确率只有70%。直至在深圳养老护理院落地近三年后,实际场景配合实验室研究,准确率才慢慢上升至95%,具备了可复制推广的基础。
  只是,更多的智慧养老应用难以承受如此漫长的等待。“市面上很多科技助老产品重噱头、轻实效,很多开发者无法真正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科技和养老两张皮的现象,在业内并不少见,靠几张调查问卷便试图研发老年科技产品,在吴玉韶看来,并不能真正读懂老年人。
30年后的百万亿市场
  略显急功近利的背后,是一个超万亿的市场。
  据CRIC(克而瑞研究)预计,2022年养老产业规模将突破9万亿元,2025年实现12万亿元。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甚至预测,老龄产业产值将在2050年突破100万亿元,将占GDP的1/3以上。
  在企查查里,以“智慧养老”为关键词搜索,有6289个结果,其中成立5年以上的企业只有1847家,七成企业是近5年内成立,经营范围大多包含家政服务,智能家居用品的技术开发、销售、上门安装和养老服务等。
  就在论坛当天,7月19日,参与论坛的福寿康(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更名为福寿康智慧(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新增股东为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福鑫慧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近几年来,这种嵌入式的社区服务商,受到越来越多的资本关注。
  王楠坦承,“隐形护理员”在向其他城市推广时,会先选择与成熟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合作,如果这条路径跑通了,下一步便可以验证是否能同时增加监护人、社区康复中心,社康医院等场景和覆盖范围,甚至直接以单产品形态进入家庭。
  然而,即便是第一步,将技术赋能至机构,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培训机构运营者。事实上,在《IT时报》记者此前的采访中,大多数街道社区目前能做到的,是55岁~60岁左右的“小老人”帮扶高龄“老老人”,而这些年轻的“老人”,同样需要技术的培训。
  更何况,站在未富先老的角度,现在的老年人为老服务需求和支付意愿、支付能力之间存在紧张关系。
  如今,市面上的助老性产品,价格往往比非适老化的产品价格还低。这固然是市场考虑到老人的购买能力,但存在的悖论是,同样一件产品要做到适老化,其所需要的数据来源、用户体验反馈,更需要额外成本。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王永春认为,需要加大建设养老产业园区,将行业研发上下游集中到一个物理空间里面,从而降低企业成本、集中资源,这样才有利于社会资本的进入。
科技助老的正循环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鹰,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相较去机构养老,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更需要科技的帮助,“利用健康仪器、定位系统等,养老机构可以集中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但居家的高龄、寡居老人,反而可能因为科技产品的普及形成新的信息鸿沟”。
  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不但要在交互上提供更多样的方式和更多包容,还需要有更完善的信息安全手段,以保证老人使用这些信息技术时的权益。
  袁翔便发现,在做养老服务线上签章时,有些老人不会写字,只能通过手印的方式,或者印章的方式去签名,还有一些老人没有手机,或者对拍照非常抵触,这些站在年轻人角度很难体会的经历,只有在实践中一次次遇到,才可能逐渐修正。
  当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科技助老逐渐进入正向循环中。
  论坛上,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总顾问杨健发布了《隐形的守护-银发科技蓝皮书2022》。据统计,2021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领域新申请专利共1116项,其中发明专利513项,云计算、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覆盖老人生命周期的方方面面,并且正在逐步从单一技术应用迈向多技术融合。
  福寿康正在做管理数字化,当老人申请服务的时候,可以当场根据老人的画像指定最合适的护理人员和方案,规划好护理人员的服务路径和时间,在寻找护理人员效率的最优解的同时,也将老人的服务响应时间缩短到一天或者半天。
  巨大的护理缺口,不可避免地使为老服务质量成为家人担心的问题。据袁翔介绍,福寿康正在研究多重定位、重点场景下的语音识别等方式,以保证服务过程中老人的权益。
  王楠也介绍,腾讯正在积极联合生态合作伙伴探索一些可能性。比如和中国电信合作,利用其已建好的数字农村平台,将沉淀下来的AI算法以公益的方式捐助做技术赋能,照护那些留守老人。
  总有人正年轻,但终有人正老去。或许,随着更大规模的60后、70后迈入老年期,这些数字技能更好,数字需求更多元,数字创造力更旺盛的老年人,更多参与到无感养老的设计和研发中,科技和养老才能真正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