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9 时报独家-
9时报独家
  • ·“靴子”落地!滴滴出行被罚80.26亿元
  • ·无标题

“靴子”落地!滴滴出行被罚80.26亿元

  

IT时报记者潘少颖综合报道
  以前的网约车江湖,滴滴几乎是垄断了整个市场。不过,作为网约车“老大”的滴滴却屡屡被罚。
  7月2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对滴滴董事长兼CEO程维、总裁柳青各处人民币100万元罚款。
  对此,滴滴回应:诚恳接受,坚决服从。
  至此,对滴滴时隔一年的网络安全审查结果终于落地。
存在16项违法事实
  就在被处罚消息爆出的当天,滴滴就在微博上回应表示,将严格按照处罚决定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全面深入自查,积极配合监管,认真完成整改,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建设,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据媒体报道,国家网信办介绍,滴滴共存在16项违法事实,归纳起来主要是8个方面:一是违法收集用户手机相册中的截图信息1196.39万条;二是过度收集用户剪切板信息、应用列表信息83.23亿条;三是过度收集乘客人脸识别信息1.07亿条、年龄段信息5350.92万条、职业信息1633.56万条、亲情关系信息138.29万条、“家”和“公司”打车地址信息1.53亿条;四是过度收集乘客评价代驾服务时、App后台运行时、手机连接桔视记录仪设备时的精准位置(经纬度)信息1.67亿条;五是过度收集司机学历信息14.29万条,以明文形式存储司机身份证号信息5780.26万条;六是在未明确告知乘客情况下分析乘客出行意图信息539.76亿条、常驻城市信息15.38亿条、异地商务/异地旅游信息3.04亿条;七是在乘客使用顺风车服务时频繁索取无关的“电话权限”;八是未准确、清晰说明用户设备信息等19项个人信息处理目的。
  另据媒体报道,此前,网络安全审查还发现,滴滴存在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以及拒不履行监管部门的明确要求问题,滴滴违法违规运营给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和数据安全带来严重安全风险隐患。因涉及国家安全,依法不公开。
火速低调上市遭国家安全审查
  滴滴出行的上市进程,可以用火速、低调来形容。2021年6月11日,滴滴出行递交IPO招股书;6月29日,滴滴将IPO发行价定为14美元;6月30日,滴滴在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DIDI”。从递交招股书到挂牌,仅用了不到20天。
  但是,就在几天之后的2021年7月2日晚间,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表示,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对此,滴滴回应称将积极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将在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全面梳理和排查网络安全风险,持续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能力。
  随后在2021年7月4日,国家网信办通报,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2021年7月16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表示,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工作安排,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上市半年不到,2021年12月3日,滴滴启动在纽交所的退市工作。
  在网经社分析师看来,滴滴出行“草率”上市后被迫退市,被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再到如今处罚落地,都给其深深上了一课。
  今年2月,晚点LatePost曾报道,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的份额从接近90%跌至70%左右。到2022年1月,滴滴的日均单量约在2000万单,比上市招股书披露的2500万单低了1/5,原先一个季度可以净赚十多亿元的生意,到现在已净亏2900万元。
将加大信息安全领域的执法力度
  互联网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方便,但公众的个人信息安全也变得非常脆弱。一个人使用了某项服务,相关个人信息就被自动抓取记录了下来。在使用各类App的过程中,用户经常被要求授权自己的某个信息被记录使用,而那个时候基本没有拒绝授权的选择。大多数App用户都无奈地面对了一个现实:自己的个人信息乃至部分隐私已经进入了大型公司的数据库,这是否会危害我们的安全,作为数据所有者的我们只能听天由命。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网信部门将依法加大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执法力度,通过执法约谈、责令改正、警告、通报批评、罚款、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下架、处理责任人等处置处罚措施,依法打击危害国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有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同时,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形成强大声势和有力震慑,做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教育引导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运营,促进企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